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省音協推出專輯,用186首「遼寧好歌曲」謳歌時代

省音協推出專輯,用186首「遼寧好歌曲」謳歌時代

《2007-2017原創歌曲CD專輯》刻錄下10年里遼寧音樂創作走過的路,以及遼寧音樂人在精品創作上的艱辛努力和探索。這條路上,分明寫著這樣的追求:聚焦現實,謳歌時代;始終把生活當成音樂家創作靈感的源頭活水;傳承精神,積蓄力量,培養人才……

186首原創歌曲優中選優

記者手中這套《2007-2017原創歌曲CD專輯》,是遼寧省音樂家協會(以下簡稱省音協)在2017年成立60周年之際推出的。其中收錄的186首原創歌曲,是從我省的詞曲作者近10年間的原創歌曲中優中選優產生的,演唱者也都是我省的歌唱家,是真真正正的「遼寧好歌曲」。這套專輯在業內產生了不小的反響,專業性媒體和音樂人大加讚賞。這正是本報記者此番採訪的動因。

何謂「優中選優」?省音協副主席汪敏說,這186首作品只是這10年間我省音樂家創作的眾多好歌曲中的一部分,但足以代表我省歌曲創作所達到的水準。僅從所獲得的榮譽上看就頗為可觀,比如,《月圓的時候》曾獲中國音樂金鐘獎歌曲作品優秀獎;《旗幟》獲「五個一工程」歌曲優秀作品獎;《有夢的中國》入選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從歌曲的題材和內容上看,專輯中所收錄的歌曲涵蓋非常之廣,11張CD,每一張都有一個比較集中的主題,如《中國夢,美麗的夢》《旗幟》《榜樣》,分別以謳歌祖國、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主題,還有歌詠家鄉的《我的東北我的家》、關注家庭的《報一聲平安》、關愛兒童的《紅領巾向著太陽走》,以及抒寫友情、愛情、親情和軍旅生活的《月圓的時候》《古蓮》《軍中前哨》等。從表現形式上看,有獨唱、重唱、合唱多種形式。從藝術表現力上看,既有大氣磅礴的「大歌」,也有柔美抒情的「小調」。「從形式到內容豐富多樣,每一首都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有業界人士這樣總結。

不難看出,省音協推出這樣一套原創音樂專輯的初衷,絕不只是為10年的遼寧音樂創作進行一次總結,更有著強烈的倡導之意。汪敏說,長久以來,社會上一直有個誤解,認為主旋律的作品往往藝術性差。他們恰恰要用這些歌曲來證明,真正優秀的主旋律作品一定是美的、動聽的,絕不是「高」「響」「快」「硬」的。比如《旗幟》這首歌頌中國共產黨的歌曲,就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被專家稱為「流行歌曲藝術化的典範」。「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專輯的出版,讓更多的專業人士和音樂愛好者看到這些作品並傳唱起來,從而起到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公眾音樂素養的作用。」

每一首作品都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186首作品,題材不同、表現形式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謳歌時代、源於生活,充滿著積極向上的力量。「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創作者發自心靈深處的東西,同時又都打著鮮明的時代印記。」汪敏說。與社會上、網路上泛濫在聽眾耳朵里的口水歌、「非主流」音樂相比,汪敏的觀點顯然是一個嚴肅的、有責任感的職業音樂工作者應有的態度,同時也是並不容易實現的藝術追求。

藝術源於生活,只有作者接觸人民的生活實際,才能尋找到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創作題材,引爆創作激情,創作出優秀音樂作品。這些年來,省音協每年都會組織創作者開展各種活動,包括民間採風、舉辦研討會和藝術沙龍等,以此加強大家的交流,打開創作的視野。省音協在大連、阜新、盤錦、本溪、鐵嶺等地陸續建立起十個深入生活創作輔導基地,有詞作家這樣形容:「進入基地,好似進入了一個靜心修行的聖地,在藝術創造的空靈境界中自由遨遊起來,在互相激勵互相切磋中譜寫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生活慷慨大方,只要你真心親愛它擁護它,它必定加倍回報你,給你一顆顆金色的果實。」

2013年,著名詞作家胡宏偉來到阜新基地,聽了當地生活生產情況介紹後,又去參觀了風力發電站,備受鼓舞,很快創作出歌詞《風車謠》,後由藺崇祥譜曲,獲遼寧省歌曲創作獎。2015年,音樂家們到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渾河源頭採風。「渾河的源頭竟然是一孔小小泉眼中淌出的一滴滴的水」,詩人賈錚有感而發,寫出了一首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的歌詞《源》。之後,他仍覺詩意未盡,又創作出《溪流歸海》。這首由作曲家劉聰作曲的四個樂章的聲樂套曲為女中音而作。前後兩個作品,均贏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汪敏說:「事實證明,連年不斷地深入生活是遼寧音樂創作連年豐收的根本原因,生活永遠是音樂家創作靈感的源頭活水。」

一支人才輩出的創作隊伍

年年都有作品獲獎,年年都有新人出現,近年來,遼寧音樂界良好的創作生態已經享譽全國。「像我們這樣,一下子能拿出這麼多精品出版專輯的省份也不多。」說這話時,汪敏既自信又自豪。

「出精品一定要抓隊伍」,這是常識,但很空泛,因為藝術人才的培養是極具特殊性的,不論是作家還是音樂家,都是無法量產和工廠化的。抓隊伍,究竟該怎麼抓?

靠傳承,靠互相鼓勁的藝術氛圍。青年曲作者董金剛說:「我的每首歌曲,每首器樂配器,都有老師當面批評指點,提出修改意見,使我逐漸成熟起來。」年過八旬的詞作家吳善翎說:「到我這個年紀,如果沒人在背後推你一把,或者伸手拉你一下,就很難主動出手再創作了。十年來,我參加了省音協組織的上百次採風、筆會,我的《晨星》《月圓的時候》等獲獎詞作,都是在這些活動中創作的。」

更要靠交流。「我們的每一次活動都是真刀真槍的。」汪敏說,「具體到音樂創作中,我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先讓詞作家創作出多首詞作品,經過嚴格評判篩選出幾首好詞來,再由多位作曲家就這些好詞努力譜寫出多首歌曲。然後,再經過嚴格評判,篩選出一兩首最好的歌曲。」

這樣的「真刀真槍」,創作者的形容更生動。作曲家劉聰從2007年開始參加音協組織的採風和理論研討等活動,9年里譜寫出16首作品,有的獲獎,有的在國家級音樂刊物發表,可謂多產豐收大戶。他說:「採風筆會是我創作的重要動力。在創作筆會上,眾多專家鐵面無私地只對作品不對人的評論和探討,從宏觀到微觀,提出各種意想不到的不同意見和建議。我創作的《榜樣》《有夢的中國》《逍遙遊》,就是經歷這場『圍剿』和『會戰』的洗禮脫穎而出的。」

「遼寧音樂創作為什麼年年豐收?關鍵是有人,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老中青三結合的創作團隊。」遼寧音樂家王靄林總結說。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日報 的精彩文章:

你對我可以提要求,對生活不行

TAG: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