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科幻美術簡史芻議

中國科幻美術簡史芻議

新中國的科幻美術有兩條清晰的源流,一條是來自於前蘇聯的科普美術,另一條是來自於西方的幻想藝術。

科普美術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環境息息相關,尤其受到科技政策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科普界和美術界引入蘇聯式的科普美術創作。與科幻文學一樣,作為科普美術分支的科幻美術處於萌芽狀態。當時的科普美術主要以連環畫、畫報、插畫、封面畫的形式出現,其中的科幻題材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1978年撥亂反正之後,科學的春天來臨,科普美術事業得以蓬勃發展,科幻美術也不例外。在1978-1984年之間,科普和科學文藝類型的期刊圖書出版量呈井噴式增長,由此科幻插畫和封面畫也獲得了發展的契機。這個時期的科幻畫創作除了繼承前蘇聯的風格外,也據逐漸受到西方流行科幻藝術的影響,但總體而言水平並不高。

下圖是海洋出版社大型科幻刊物《科幻海洋》的幾幅封面畫。期刊沒有標明封面畫作者,假如確實是中國畫家的作品,那應該可以說代表了當時中國科幻畫的最高水平。

科幻海洋第一輯封面

科幻海洋第一輯封底

科幻海洋第三輯封面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流行的科幻連環畫(俗稱「小人書」)。由於圖畫的通俗性,連環畫被視作啟發民智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不僅是青少年的課外讀物,也是許多成年人閱讀的重要形式。根據國內外科幻文學改編的科幻連環畫層出不窮,著名的有《珊瑚島上的槍聲》《古峽迷霧》《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特別是《小靈通漫遊未來》改編的四種版本的連環畫,總印數達到150萬冊,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小靈通漫遊未來

很有意思的是,2014年《南華早報》報道了被遺忘的《星球大戰》連環畫。這是中國畫家根據美國《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為藍本創作的連環畫系列,據估計作者並沒有看過電影,卻根據文字資料以一種很中國的方式再現了這個風靡全球的科幻傳奇。這則報道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懷舊情緒和學者的研究興趣。

《星球大戰》系列連環畫

科普美術當中的一個子類型是太空美術。因為科幻與太空天然緊密的關係,帶有豐富幻想成分的太空美術也很自然被看作是一種「正統」的科幻美術。中國太空美術的奠基人物是北京天文館創始人之一李元先生,而現在太空美術的代表人物是喻京川、金霖輝、劉蔚、吳同椿、田如森等畫家,他們共同將中國太空美術推向較高的水平。如喻京川的作品曾作為插畫兩次登上《自然》雜誌,是這一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他也多次創作純正的太空科幻畫,與國內科幻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喻京川《黑洞與伴星》

另一位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普美術畫家是古生物畫家趙闖。他擅長古生物的復原繪畫,21歲時作品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他近期的繪本作品《我有一隻霸王龍》屬於少兒科幻題材,發行超過100萬冊,取得了極大的市場成功。

趙闖《遠古翔獸》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科普美術創作融合了新技法和新媒體技術,整體水平有顯著的提高,並出現了喻京川和趙闖這樣的高水平代表畫家。儘管如此,科普美術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子門類在市場和受眾中依然呈走低的趨勢。與之相對的,越來越多從事科幻美術創作的畫家都聲稱日本或歐美漫畫和西方幻想藝術是自己的藝術啟蒙和學習對象。

90年代開始,西方幻想畫大量進入中國,啟蒙了一批本土科幻畫作者。當時的《科幻世界》雜誌(包括後來創刊的《科幻世界驚奇檔案》)一度採用如伯恩斯等名家的幻想畫作為封面和中插。美女、怪獸、異星等流行元素和誇張濃烈的表現手法極具衝擊力,使得中國畫者和讀者大開眼界。許多有志於科幻畫創作的新人都紛紛以此為臨摹學習的對象。

《科幻世界》1993年8月封面

與此同時,《科幻世界》《奧秘》《飛碟探索》等商業化期刊也為原創科幻畫創作提供了發表平台,如《科幻世界》開辦中國科幻畫欄目,並從1993年起創辦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美術作品獎,以鼓勵畫家為雜誌提供科幻畫作。直到新世紀《科幻世界》才開始啟用原創的科幻畫作品作為封面畫,而這批本土作者大部分都是十年前的西方幻想畫的學徒。

西方幻想藝術作為一個整體更加系統的引進要等到《幻想》和《幻想藝術》兩份專業雜誌的創辦。《幻想》是由哈爾濱Fantasy Studio於2001年創辦的歐美幻想插畫藝術專業雜誌,至2005年停刊共出版近50期。它首次系統地引入經典歐美幻想藝術名家的作品,為有志於從事這個行業的年輕插畫師們提供了最經典的範本。《幻想》的主編蘇海濤老師至今仍是一代中國幻想插畫師心目中的引路人。《幻想》停刊後,《幻想藝術》接過它手中的槍,從2006年創刊到2012停刊,雖然有過易手、斷斷續續,卻也源源不斷為本土的幻想插畫師們提供了有價值的資訊和資源。

《幻想》封面

《幻想藝術》封面

為什麼說從《科幻世界》到《幻想》《幻想藝術》這一波西方幻想藝術的引入運動非常重要呢?那是因為中國本土的美術教育更注重寫實而非幻想,如果沒有引入的幻想藝術作為學習和追趕的對象,那麼對此有興趣的中國插畫師們就只能自己長時間的摸索前行了。

經過多年西方幻想藝術的洗禮,中國幻想插畫師們的水平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一個具體的例證是每年入選《光譜》(Spectrum)這一「全球頂級幻想藝術年鑒」的中國插畫師越來越多,現在幾乎每年都有十多位之多,甚至有中國插畫師多年入圍,或者作品拿到光譜獎。

《光譜》幻想藝術精選年鑒第24輯

需要加一句的是,張旺、翁子揚、徐超淵等中國插畫師也試圖突破西方幻想藝術的限制,從本土幻想作品中汲取元素,走出有中國本土風格的幻想藝術創作之路。他們的成就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簡要介紹兩位偏重於科幻主題插畫創作的代表插畫師:李濤和劉軍威。李濤大學學的是經濟,卻因愛好走上了繪畫的道路。他曾為《科幻世界》《九州幻想》等雜誌繪製過多幅封面畫。他最為著名的作品可能是劉慈欣《三體》系列的封面。他曾獲得過銀河獎最佳美術作品獎、日本早川書房最受歡迎插畫師等多個獎項。

李濤作品《三體》封面

劉軍威(鯊魚丹)是從科幻迷到職業科幻插畫師的典型案例。他屢次獲得銀河獎和星雲獎最佳美術作品/作者獎。國內作品不提,他已開始為海外科幻奇幻出版物繪製插畫,如Clarkesworld雜誌、捷克科幻雜誌XB-10和美國科幻詩歌雷斯靈獎選集的封面。

鯊魚丹作品《Clarkesworld》封面畫

90年代以來另一條科幻美術的道路開闢在漫畫這個領域。從港漫到日漫再到美漫,無數青少年為之痴迷,也有不少人拿起畫筆創作,從而也帶動了中國本土漫畫的發展。科幻是漫畫中重要的主題之一,在90年代中期漫畫期刊大躍進的時期,就有《科幻世界畫刊》《科幻大王》兩份專門的科幻漫畫雜誌誕生。前者是科幻世界雜誌社在與科幻漫畫先行者金虹公司合作的基礎上創辦的,1995-2001年間出刊,2005年復刊一年,是當時中國科幻漫畫最重要的平台。

早期的科幻漫畫代表作者有阿恆(《返祖》)、紅日(《紅鷲》)和張曉雨(《蒂咪》《大角,快跑》)等。張曉雨1995年二十歲時入行,曾在科幻世界雜誌社工作多年,擔任過美術總監和畫刊主編。2005年《科幻世界畫刊》停刊後,他作為獨立漫畫家在國內外出版多部科幻和奇幻漫畫作品,其中《雲中蘭若》還拿了法國尚貝利國際漫畫節最受觀眾喜愛漫畫金象獎。毫無疑問,在科幻漫畫這塊,張曉雨就是名副其實的大神。

張曉雨《大角快跑》

新世紀的科幻美術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與文創產業——無論是出版、遊戲還是動畫、影視——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綁定關係。

早幾年,畫家還必須依靠傳統的出版行業生存。無論是期刊還是圖書,都只能容納有限的作品。漫畫家或插畫家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狀屢見不鮮。而隨著國家整個文創產業的大力發展,畫家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充足支持。一方面,專業的網路發表平台(如各網路漫畫平台)打破了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視覺設計人才的遊戲業和影視業也求賢若渴。優秀的科幻畫家處處是用武之地,收入也水漲船高。科幻作家鄭軍就曾宣稱:「科幻美術人才在遊戲業積累。」比如前文提到的李濤老師就曾為熱播網路劇《鬼吹燈:精絕古城》繪製大量的場景概念設計以及角色概念設計。《端腦》《十萬個冷笑話》等熱門科幻動畫也是出自漫畫家之手。我們也相信未來優秀的中國科幻電影幕後一定也有著科幻美術人才的貢獻。

《端腦》

最後再說說與科幻美術相關的比賽和獎項。首先是「全國青少科技創新大賽」的少年兒童科幻繪畫比賽。這個大賽規格相當之高,今年是第32屆。少兒科幻畫是從第十屆開始作為一個項目加入,其宗旨是「鼓勵少兒發揮想像力,用繪畫作品表達對未來科學發展的暢想和展望,提升科學興趣」,與前面所述科普美術是一脈相承的。

科幻行業的兩大獎銀河獎和星雲獎均有科幻美術類獎,每年從出版的科幻美術作品中評選,一般都是科幻期刊或圖書的封面畫獲獎。

出於近期的科幻熱,與科幻美術相關的徵稿比賽也出現了好幾家。比如說「水滴獎」徵求科幻漫畫,讓熱衷於科幻題材的漫畫家們在老牌「金龍獎」之外又多了一個投稿選擇,目前已經辦到第二屆。

與科幻插畫相關的徵文獎今年就至少有三種:第六屆未來科幻大師獎科幻美術類、2017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作品插畫大賽和第二屆晨星科幻美術大賽。後者由深圳的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舉辦,分漫畫/插畫類、新媒體類、動畫類等幾大類,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具綜合性的科幻美術類獎項。

毋庸置疑,當下是科幻文學的盛世,也正是科幻美術的盛世。

想像?創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