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嘴又動腦?這個「胡侃」方式竟KO所有傳統會議!

嘴又動腦?這個「胡侃」方式竟KO所有傳統會議!

大家好,我是腿快凍斷了的大師兄。上周末跟好朋友一起聚餐,大家不約而同開啟了「甲方爸爸」吐槽大會,小張聲淚俱下的說boss天天讓他們想[新創意]給甲方爸爸,他頭髮都快擼禿了,甲方爸爸還是不滿意。

大師兄想,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總會碰到些[沒有思路的問題],或者個人冥思苦想沒有答案[需要集體的智慧]的問題,這個時候大師兄就推薦你用大名鼎鼎的[頭腦風暴]。

別說你早都知道「頭腦風暴」

知一不知二,其實很可怕

想用好頭腦風暴就看下去把~

頭腦風暴的這個原則一定要遵循

頭腦風暴發明於[上世紀30年代],直到現在仍在各個領域尤其是[邊界明確需要創意]的[特定領域]有廣泛應用,可見其生命力。

它的發明人是美國的DDBO廣告公司領導奧斯本(聽說搞廣告創意的和程序員一樣,都容易掉發),奧斯本在開會的時候發現了[傳統會議][約束了大家的創造力],於是提出了頭腦風暴,並詳細闡述在他1953年著的《應用想像力》一書中。

頭腦風暴的[關鍵]就是[讓大家充分發言],暢所欲言,[以量求質],[越多越好]。

所以大家發言的時候要遵循一個規則即:[不質疑]、[不分析]、[不批判]、[不反對],通過[思維的碰撞]來產生好主意,激發新創意。

不管提出的主意有多荒唐,[記下來就好]。

頭腦風暴的故事

有個有趣的案例,據說當年美國遭遇大雪(腦補一下,彷彿今天的南京),輸電線纜上積雪嚴重,不時將線纜壓斷,急需解決。

公司找來一堆專家大家七嘴八舌地胡侃,有說派人爬上去清掃,有說用發熱電纜,有說研發專用的掃雪機等等。

漸漸地大家靈感都枯竭了,這時一哥么說[乾脆整個直升機飛上去],[工人拿掃帚在飛機上伸出去掃],[又快又安全]。

雖然聽上去很荒唐,不過記錄員還是捂著嘴記了下來。

但邊上的工程師聽到後,一拍大腿,對呀,人工清掃不安全且效率低,發熱電纜和掃雪機研發周期長,用直升機的風產生的震蕩完全可以把雪清除掉。

於是大家受到直升機的啟發,又碰撞出了很多具體的點子。

反正最後真就是開著直升機沿著積雪線纜飛一圈就搞定了。

所以,頭腦風暴就是[大膽說],[越多越好],[越獨特越好]。

頭腦風暴有具體步驟的

提出問題:[問題要明確],不能太大(太大的要分解)。

比如「我們的這款APP應該有哪些用戶急需的功能?「,」這根柱子拿掉會有哪些風險」等等,問題擬定後要[提前發給與會者思考]。

確定與會者,參加的人員一般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對主題感興趣的相關人員,同時需要[一個主持人]和[記錄員]。

要特別注意,除非領導足夠地和藹可親,否則[不提倡領導參加],會[導致大家不敢講話]。

大家暢所欲言,記錄人員只管記錄。

主持人要注意[維護會議規則],確保[任何創意都得到鼓勵]。如果大家靈感枯竭,主持人要進行[適當引導]。

頭腦風暴通常會配合「名義小組」技術使用,即將大家[提出的意見][進行排序],並將[排名靠前的意見][再進行一輪頭腦風暴],可以產生[更具落地性的方案]。

一般通過上述步驟,往往會有不錯的創意產生。

批判「頭腦風暴」的聲音

不過大師兄之前說過,如果想[深入了解]一個事物,往往需要[正反兩方面去考察]。

頭腦風暴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批判的聲音,主要包括:

膚淺:頭腦風暴往往是大家都[沒有解決方案],且都[沒有深入思考],就坐在一起海天闊地地「胡侃」,所以往往提出的意見建議[沒有深度],或者看起來不錯,但往往[難以執行]。

確實,真正的顛覆性的創意沒有長時間的思考和探索,是很難產生的。

責任擔當:一些學者認為,頭腦風暴有時會成為[責任轉移的工具],即自己無法決策的問題,交由群體去創意,其[結果的責任][也由群體去承擔]。

與之類似的也會有[集體惰性],反正有人說就好了,我就默默地看著,能懶點就懶點。

大師兄勸大家千萬不要這樣,不開口,不改變,就難有自己期盼的成長。

社交憂慮:[個人特質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一起胡侃,有些人就喜歡宅在自己的窩裡[獨自思考]。

對於這些人,參加頭腦風暴就是折磨。類似的還有[「評價焦慮」],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認可,也會影響思考和發言。

影響思考:七嘴八舌的頭腦風暴往往會[打斷思路],[在靈光乍現的時候將靈感撲滅]。

因此,除了上述的名義小組還有「德爾菲」技術、「電子腦暴」技術等改進頭腦風暴的一些缺陷。

不過,對於一個[優秀的]、[彼此坦誠]的項目團隊來說,運用傳統的頭腦風暴技術就足以解決[很多項目管理中的問題了],趕緊去試試吧!

THE END

文|崔昊

圖|來自網路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通信情報局 的精彩文章:

TAG:通信情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