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過渡關愛壓哭了多少中國家庭

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過渡關愛壓哭了多少中國家庭

這兩天,朋友圈被一篇題為《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年不歸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刷屏。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的有出息好孩子的典型特徵:從小到大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上北大、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等等。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他認為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是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在他近日寫下的萬字長文中,他告誡一些要好的朋友,作為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兒子控訴

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王猛認為,父母的過度保護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穩定的信心。

「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和控制,因為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中的『愛』調和。」他說。

在他看來,家人所有的「愛」和「保護」,不過是保證控制對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續控制,至於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並不在考慮之列。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34歲的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高考是四川一地級市的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專業之一錄取,上了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電話、qq、微信。他找心理醫生,甚至準備再到北大讀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於父母從小自己的「過度關愛」。近日,他寫下萬字長文發給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訴這些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控制之愛?

「父母的付出是為了控制」 愛按喜好包辦事情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王猛目光凝重,說完話緊咬著嘴,「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王猛至今記憶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那時,班級里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就告訴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演出時卻只有王猛沒有按要求著裝。「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要求也沒被准許。」當天的演出讓班主任老師很是不滿,開場前,「我提出把褲腿捲起來……遭到了當眾怒斥」。

王猛說,他從小到大幾乎所有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直到大三,我才真正意義上能夠自己選擇喜歡的衣服來穿。」他站起身說,「衣服現在可以自己選,而失去的學習機會和社交機會卻再也回不來」。

王猛是大院子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這個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了解的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走出大院的時間也不過是參加校外一些競賽或者探親旅遊。但即便到校外上奧數培訓班,「母親也很不樂意」。

王猛介紹,小學五六年級時,自己對學奧數很有感覺,但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一次他參加奧數考試回家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王猛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微小的事,但被母親人為放大了。而面對母親的說法,父親也沒有表達什麼異議。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要到市區學校上學,但遭到家人拒絕。「理由則是受不了當地名校的競爭,以及太小不能騎車——高中了還小嗎?」。最終,他留在了大院繼續讀高中。此後,他多次爭取也均遭到了家人拒絕。

儘管後來以理科狀元的成績考上北大,但王猛依然認為,正是這一封閉單純的環境讓自己的社交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影響,「學校本身封閉且資源有限,跟同學的交往總體上也不頻繁。」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到遠離家鄉的城市上大學,就能「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上大學後也不斷給我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我的同學了解我的情況。」王猛說。

即便後來到美國讀研究生,這種「控制」也依然沒有結束。「一樣找到了他們的一個『老朋友』來關照我。」但這位「老朋友」卻並沒有給王猛留下好的印象,也因此與家人爆發了激烈衝突。此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與王猛與家人矛盾的爆發,並最終決裂。

父/母/反/思

「我們忽略了他的不一樣」 反思曾忽略兒子心理感受

成都商報記者將王猛的萬字長信轉給了老王,希望他能夠清楚兒子對過往真實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王父沒有說太多感受,「還是以前說的那些事。」他依然認為兒子有些太放不下。

不過,他也有自己的反思。拋開兒子性格中存在的內向、抗挫折能力不強外,他也開始回顧是否自身也存在問題。他覺得曾經在處理兒子「求助」上,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於懷的旅行,如果自己當時真的站在了他的角度,或者對導遊的話有所回應,他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說,「再比如,他不喜歡的大姨、無法溝通的美國『老朋友』,或許並沒有必要要求他一定要與他們聯繫,應該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給出策略和辦法,讓他自由選擇要好得多,而不是幫他做決定。」

老王說,兒子是「不一樣」的,「但過去,自己卻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則來要求他,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一個人的成功有先天和後天兩方面的影響,他坦言更注重先天因素,後天環境似乎要弱得多,「你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你」,但在兒子身上,自己對其先天因素有過忽視,「比如性格」,也對後天不予重視。

在王猛看來,父母在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他們自身在成長中受到的影響,也導致教育實踐中的錯誤不能及時預防和糾正。「父親在一個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長大,極端自卑,母親作為老幺從小受寵愛。」老王對此表達了一定的認同,但也有否定。

老王介紹,老伴從小受寵,在性格上會強勢一點,在孩子成長中當起了衣食住行的管家,自己則在言語教育上多一些。不過,自己並不自卑,即便在成長過程中,家庭遭變故時也能挺過來,「過去」並沒有讓自己陷在其中。

或許也正因如此,老王無意間以為,兒子過去的經歷其實並不算什麼,一樣能夠過去。可偏偏王猛在意的正是過去。這點上,老王也覺得確實不能拿自己的標準來對待別人,包括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點,80後不可能經歷真正意義上的磨難,也就不可能有那麼豁達和堅韌,但他們善於獨立思考,敢於叛逆,這比我們強。只是,跟同時代相似經歷的人比較,顯得過於特立獨行,這就不是我們要求過高的問題了。」

「其實,近幾年我們對他不僅沒有過高的要求,甚至已經沒有什麼要求。只要他快樂,願意怎麼生活都行,我們的感受,別人的評說都無所謂。」老王說,也許只能如此體現對孩子的愛了。 (文中人名系化名)

網友熱議

網友elainejojo:

看到這則新聞:

1)年輕人: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2)父母:原來我們也不是一個人

-----原答案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想起幾個事:

1.在看公開課《聆聽音樂》時,這位耶魯大學教授講到年輕人喜歡聽什麼音樂的時候,舉了個例子,某天問他17歲的小兒子:「Chris,你在聽什麼歌?」兒子:走開,別煩我,你。你。你又想毀掉我的人生。」

2."我們窮盡一生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則在等我們的一句感謝,誰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3.冏叔(Jon Stewart)在說到阿基琉斯的腳跟的時候。說很多人都在怪阿基琉斯的母親,你都把他全身都浸了神水,為什麼不把腳跟也一起浸了,如果你浸了,他就不會這麼早死了。冏叔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拜託,他母親已經把他幾乎全身都封好了刀槍不入,你還想怎麼樣? 你還想要你父母怎麼樣?那麼一點腳跟,你不會穿個鞋子包住它呀啊?誰叫你自己耍帥穿個涼拖?

網友老韓:

為什麼我要揪著過去不放?因為從過去受到傷害的不是你啊!

網友哈哇:

沒有幾個人的父母是絕對完美的,沒有幾個人的性格是無可挑剔的,我一直比較期待看到這些把所有責任都推到父母身上的人,能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帶來多大的改變。

他的父母聽著是討厭,但是也沒有跳出典型式中國父母的範圍,再怎麼,都把他送到了北大,支持他出國留學,而且現在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這些成就恐怕也不只是他智力超人的原因吧?這麼髮長文痛斥半斷絕關係,我覺得是沒必要了。諸事不順,恐怕不能只怪父母,還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網友年糕:

我非常理解王猛,考上北大,但不幸上了當時分數非常高的生物,父母老拿自己當小孩子,控制欲極強,不論怎麼樣自己都不會錯。

就好像自己的人生拿了一手好牌,但是因為父母以及當時自己眼界的問題打的稀爛。比起牌差打的爛,這種落差感都沒有現在一手好牌打爛了落差這麼大。就好比打遊戲馬上就要贏了卻被別人偷掉基地。打鬥地主一手炸彈但是被別人順子偷溜跑掉了。擁有的極品的寵物因為自己的培養卻練廢了等等。

對於這件事你們怎麼看呢?

—— The End ——

文丨綜合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全優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新全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