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繼股票和外匯後,機器人正走向債券市場

繼股票和外匯後,機器人正走向債券市場

#十分鐘的深度閱讀,洞悉全球經濟新格局#

在公司債市場,哪怕你坐擁幾十億美元資產,也很難分得一杯羹。

納吉布·納卡德(Najib Nakad)極度厭倦遍地尋找巨頭們吃剩下麵包屑的日子,他幾乎不願再去嘗試申購新債。

納卡德是Hof Hoorneman Bankiers公司的首席投資組合經理,管理著約20億歐元(約合25億美元)資產。他在風景如畫的荷蘭豪達市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規模太小了,沒有一丁點獲得配額的希望。這塊市場被大公司佔據了。」

幾十年來,像現年52歲的納卡德這類投資者一直抱怨說,他們要對抗那些組團發債的銀行家。現在,這些投資者的焦慮情緒終於有所緩解。

數字化顛覆已經改變了股票、外匯和某些政府債券交易的面貌。它正在抵達最後一個堡壘:銀團部門,即處理公司債定價和分配的平台。新債發售是投資銀行維繫盈利能力的關鍵業務。根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彙編的數據,在2017年前三季度,最大的八家銀行通過擔任債券安排行創造了約140億美元收入,是股票承銷收入的兩倍多。

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推動基準利率降至零水平之後,全球企業前所未有地發行了價值18萬億美元的債券。經歷這樣一場債市狂歡之後,新債發售業務的利害關係急劇暴漲。

事實證明,就數字化初級市場而言,歐洲有著得天獨厚的土壤,因為銀行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相較於美國,電子交易在歐洲更為盛行。監管機構也開始關註:從1月開始,根據歐洲一項名為「金融工具市場指令」的修訂版規則,即MiFID II,銀團至少必須向監管機構證明前20%的債券發售配額的合理性。

利害關係增長 全球公司債發行額去年創下歷史新高

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是借款人還是貸款人,銷售人員還是銀團部門的業務專員,你的世界都面臨著動蕩,因為人的因素正在變得不那麼重要。但舊世界是否臣服,則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因為一些最大的債券安排行還沒有全力押注數字化領域。

如果這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十多年前,在網路泡沫的巔峰時期,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被視為一個亟需變革的衝突和暴利巢穴。儘管全球最大的付費音樂服務商Spotify計劃繞過中介機構,直接上市,但市場並沒有發生質變……

……

……

……

商業周刊中文版知識商店是《商業周刊/中文版》新媒體最新推出的付費產品系列。《商周深度閱讀365》將為讀者每天更新一篇由編輯精選的商業類深度閱讀文章,可單篇購買或訂閱全年,#十分鐘的深度報道,幫您觀察世界經濟新格局#。大量新產品也將陸續登陸商店,請大家持續關注。

如何找到商周知識商店主頁?

點擊這裡,或在本公眾號底部找到>>全視角>>商周知識商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讓員工在熱帶雨林般的環境中工作,亞馬遜花7年的時間做到了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