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衣被天下:棉布的織造

衣被天下:棉布的織造

衣食住行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五種基本需求,亦即五種民生。穿衣以遮醜飾美,禦寒避風,防蟲護體,更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大動機要旨。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謂衣裳,便是指用麻絲織成布帛而縫製的衣服。這說明中國紡織製作衣服歷史的久遠。在棉花種植興起前,很長一段時期,絲麻都是中國傳統紡織的主要材料,人們多會使用獸皮或麻布包絲絮做成的棉被和防寒衣物。但這兩者的產量一直都很低。

從明代開始,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的棉花,被大規模推廣到內地種植,隨之而變的,是棉花迅速取代了絲麻,成為了最重要的紡織原料。譬如元明兩朝,松江府的棉紡織業極其發達,供銷海內,譽稱「衣被天下」。

把一朵朵潔白如雪的棉花紡成紗,再織成布匹,使得人們不再受凍害冷,這是件暖人心扉的,也是傳統手工紡織工藝的神奇與魅力所在。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機織早已成熟的今天,和其他許多傳統工藝一樣,手工紡織也早已被人淡忘。或許也正因忘卻已久吧,當我們找到相關的圖像,那些熟悉的溫度又漸漸湧上心頭……

第一落花種

下籽種棉,是最開始的一道程序。棉花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最遲至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但一直僅限於嶺南及邊疆地區種植,直到元明時期才逐步推廣。清代詩人高杲在《棉花》詩中寫道:「四月始下種,七月花開隴。白露一零雪球擁,松江淮北棉不重。」

第二頼水

頼水,即澆水。棉花雖是耐旱作物,但在關鍵期缺水超過時間限度,也會對其生產有影響。一般在苗期、蕾期、花期、結鈴期、吐絮期都需要水分,用澆灌的效果更好。

第三擲花

擲花,即採摘棉花。棉花屬於多次分收作物,從開始採收(吐絮初期)到採收全部結束,大約需要60天。棉花吐絮後,一般隔5-7天採摘1次。

第四夾花仁

夾花仁,即用扎花機軋除棉籽。脫籽的棉花就成了皮棉。

第五彈花

彈花,即彈棉花。把皮棉用彈花槌擊打彈花弓弦,產生高頻振動使棉花蓬鬆,彈後的棉花似乎是有一定厚度的一卷一卷的(每一層棉花很鬆鬆散散),可用於紡線或套被子,套棉衣。

第六踈花條

踈花條,即把棉花攤成一小薄片片,再用半尺長的細短棒之類,把棉片捲成棉花捻子。

第七皎紗

皎紗,應為「絞紗」,也就是紡線。紡線時一手拿著棉花捻子纏到錠子上抽線,手臂一伸一縮,一手依次正反兩方向攪動紡車輪子,動作得配合默契,把從棉花捻子上抽出的線纏到錠子上。

第八號紗

號紗,收集從紡錠上取下的棉線穗子,收集起來,再用一個倒線裝置把一錠線接一錠線的纏繞成大線札,弄出來一捆捆棉線札,方便下一步的工序。

第九漂紗

漂紗,即把大棉扎拿去捶打、漂洗,去除雜質、線結。

第十槳紗

槳紗,應作漿紗。把紡出的棉先用稀飯漿一漿,把棉線漿一漿,使紗線韌度增強,不易拉斷。

十一蒸紗

蒸紗,延續上一步工序,把纏好的紗線捆在沸騰的小米湯中蒸煮數分鐘,都是為了提高紗線的可織性,使紗線韌度增強,不容易起毛乃至拉斷。

十二曬紗

曬紗,即把蒸好的紗線晾乾、晒乾。事先還要用蹲桿用力快速拉展紗線,抖落依附在線捆里的米粒等殘餘物。

十三上紗

上紗,也叫拉線子,即把晾晒乾的紗線捆在拉車上,纏繞在筒兒(一定粗細的一節節竹節)上形成線團。

十四耕紗

耕紗,也叫解線子。即把筒兒上的紗線轉化成織布機上的經線。這一般要選擇寬敞的地方,比如庭院或打麥場,一般要七人至十人合作完成。

十五收耕

收耕,也叫收線子,即把解好理順了的經線收起來,收攏成線捆。為使經線捆不散亂,一般會收攏成水索繩或喜鵲窩兩種形狀。

十六過蔻

過蔻,即收攏的線團過賒(即線蓖子)。

十七菷紗

菷紗,即用棕刷理順經線,不粘連,不重疊,把經線纏繞在織布機上的卷線軲車上。

十八織布

織布,手腳並用。雙腳負責經線分層,雙手掌握緯線的穿行和機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懷古典藏 的精彩文章:

大寒:最後的節氣

TAG:懷古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