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水長流育名城(二)——漢水·漢中·漢民族

漢水長流育名城(二)——漢水·漢中·漢民族

原標題:漢水長流育名城(二)——漢水·漢中·漢民族



《地理中國》漢水漢中——爭融

因為這條河流,這方城池,一個地球上人數最為眾多的古老民族竟被確認了統一的稱謂。那麼,這條河流,這方城池便也註定要名垂青史,並顯赫下去。



雲自蒼梧去,水自冢來。


巍峨黛蒼的秦嶺和延綿翠綠的大巴山宛如兩道突兀雲表的屏障,東西橫陳,蜿蜒千里,天然區劃開了神州大地的南方與北方;區劃開了構成兩大流域的黃河與長江。但在秦嶺與巴山這兩道古老的山脈之間,一座隱沒於雲霧的嶓冢山峰溶洞之內,卻又湧出一汪清泉,滴水穿石、如絲如縷、九曲迴腸、匯納百川,流淌1500餘公里,歷經50餘縣市,其年水量超過黃河,至武漢匯入長江。這條長江最大支流儘管在不同地段有沔水、襄河之稱,但官謂或學名則為漢水。

「江河淮漢」,歷代地理學家都把她與長江、黃河、淮河並列。中國古代最權威的江河巨著《水經注》則用了幾乎同黃河、長江相同的篇幅詳盡地描述了漢水溫潤悠遠、柔媚婉麗的風貌與生髮於沿岸的一系列輝煌。



如同一切古老著名的河流都曾孕育過文明,漢水邊梁山出土的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表明:早在萬餘年前古代先民就在漢水流域漁獵采植;西鄉李家村出土的三足缽、繩紋罐、黑紅兩色蛋殼陶器,較中原仰韶文化為早,但又足以同仰韶文化器物媲美,且有地域性的獨特內涵。


那時的漢水註定雲霽霧迷,水草豐茂,兩岸茅舍相望,男以精幹為俊,女以腰細為美。拜日、崇火、尚武、喜巫,無拘無東,能歌善舞,常有長發細腰的年輕女子在水邊浣衣釆桑、嬉笑追逐。引得對岸樵夫痴心呆望,望水興嘆。那部煌煌《詩經》曾描繪了這一景象:「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山清水秀,風柔雨嫩的去處註定會養育卓然美秀的女子。漢水上游屬古褒國,出過一位因傾城傾國的秀色而改變了個王朝的命運,也改寫了歷史行進的女子,她叫褒姒。


雲深水遠,風光蒼秀的漢水不僅養育絕色的女子,還養育了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漢中。


漢中,顧名思義,因位於漢水中游而得名。其最早記載見於《史記》。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郡治」。由此,漢中名聲大顯。秦統一天下,劃漢中為全國36郡之一。沿襲2000餘載,其間地域屬縣雖有變更,但「漢中」屢見於史,至今未變。


回眸歷史長河,兩漢、三國、南宋、及至抗戰,漢中都因地處要津而備受關注。最為燦爛輝煌的一幕則發生於公元前206年。


劉邦、項羽作為推翻暴秦的兩支主力,先後攻佔咸陽。在經歷了那場生死較量、驚心動魄,改寫了兩個人的命運,也改寫了歷史的鴻門飯局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駐節漢中,管理巴蜀。項羽本意是要把劉邦趕出關中,但素懷帝王野心的劉邦心懷怨恨,卻又對年僅26歲軍勢強盛的對手無可奈何。這年他50歲,已知天命。

幸而謀臣蕭何目光遠大,再三勸說:「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願大王漢中…,,,,」劉邦這才轉憂為喜,行進中又裝模作樣燒毀棧道,表示他將永居漢中,再也不會和項羽爭奪天下,藉此麻痹項羽。可以想見當初氣候濕潤、物產豐裕的漢中不僅使劉邦獲得一塊殷實富足的基地,也註定恢復增強了他奪取天下的勇氣和信心。


他立刻開始行動。他在漢中幹得最稱心,也被歷史證實最成功的一件事是設壇拜將。2000年風煙過去,人們仍能從司馬先生如椽巨筆的描繪中感受到那個重大事件的逼真、傳神與微妙,也感受到劉邦那份矜持與得意。



「漢王擇良日,設壇場,欲拜大將。眾將皆喜,人人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如今,在漢中城南,站立於宛若長城的江堤,凝望雲煙蒼茫的漢水,蘆葦萋萋,水鳥翻飛,夕陽則把人帶進一種靜穆久遠的年代。彷彿那立於壇場桅杆上的帥旗,正於暗蒼亂雲下獵獵翻動。


之後,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兵出散關,一舉而平三秦,五載遂成大業。垓下一戰,逼得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冤家舍美人,棄戰馬,自殺了事。劉邦則成為中國歷史上繼秦之後第二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


此刻躊躇滿志的劉邦回首成敗的關鍵,人生的轉折,註定念念不忘由漢中進發,奪取天下,「天漢」乃天意,宜以「漢」為國號。老天爺讓我劉邦做皇帝,你項羽奈我何哉!


也許,當初劉邦並不曾想到他所採用的「漢」字會產生遠比一個封建王朝更為深遠有力的影響!在漢王朝建立之前,除統一但很短暫的秦王朝之外,是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亂、群雄割據的局面。雖同為炎黃子孫,同語同文,但華夏民族並無統一稱謂。常以國號自謂,比如楚人項羽,韓人張良,秦人章邯等。秦雖掃六國,統天下,撤封建而立郡縣,並統一文字度量,但太短暫,僅僅15年便被推翻,一代人尚且不到。被橫掃的六國,不僅三公貴族,連尋常百姓也牢記故國祖先,「秦」字尚未發揚光大便失盡光彩。



漢代則不同,秦人統一後尚未來得及完成的種種目標,比如拓展疆域,比如制定典章,則被漢人繼承並發揚光大。而漢代自開國君主劉邦以下功臣元勛,多為小吏、平民、狗屠、魚販、酒徒….盡皆無視禮教,崇尚豪放,滅秦敗楚之後,更充盈著一種自豪感與自信心,在各個領域都有一種橫掃一切、標新立異的氣魄。


此時,整個社會在飽嘗暴秦及秦末動亂的苦難之後,也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應該承認,漢初的幾位皇帝是順應天意民心的,尤其「文景之治」朝廷輕徭國萬薄賦,百姓休養生息,經濟逐步發展,社會漸趨安定。到了漢武帝時,又重用張騫、董仲舒、霍去病、桑弘羊、司馬相如等一批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冶鐵煮鹽、興修水利、打擊匈奴、交好西域,把華夏民族的威武雄壯推向一個極致。漢時疆域東南至海,西至今哈薩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西南至今越南中部,東北則至今朝鮮半島。成為世界上幅員遼闊,實力充盈,四方輻射,萬國來朝的第一號強盛大國。


「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漢官威儀」、「大漢無聲」由是,漢名漢聲遠播。漢字、漢語、漢學、漢書、漢印、漢瓦、漢隸、漢賦、漢風、漢俗、漢樂府、漢宮春……盡皆獲得生機,蓬勃發展,形成燦爛的漢文化。


況且,兩漢誕生24位皇帝,達406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之久,影響之大絕無僅有,無與倫比。在這漫長的400餘年間,秦漢之間華夏諸國後裔經過揚棄融合,通婚聯姻,終於放棄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雜稱,無不以「漢」為本,以「漢」為宗;周邊國家及少數民族也皆以習漢風漢俗,與漢交好為榮。華夏民族也正是因為經歷了漢王朝才定型和使用「漢族」這個稱謂,並被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所確認。


在明白知曉了這些之後,回眸江堤,對這滋秦潤楚、催紅生綠的漢水頓生敬意。再遙看至今雄踞漢中市中心的古漢台,那劉邦為漢王時的宮廷,亦感慨萬千。2000多年逝去,多少英雄折戟沉沙,唯這江水,這古城,創造的深邃與神奇伴著一個「漢」字彪炳青史,永垂千古!


哦,漢水,漢中,漢民族。



作者:王蓬


視頻:CCTV10


編輯:王歡


審核:楊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中市旅遊 的精彩文章:

蛙蛙的一篇漢中遊記

TAG:漢中市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