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冬養好生 來年身體健

寒冬養好生 來年身體健

寒冷的天氣讓怕冷的老年人及女性朋友有些心煩。濟寧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王樂榮介紹,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的一個整體,人體功能的盛衰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大有密切關係。寒冬時節,應根據氣候變化合理養生保健,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寒冷的天氣,確保來年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起居

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中醫認為,入冬以後,「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是起居養生的重要方面。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頭腦清醒,機智靈敏,還有利於防病。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嚴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上班族晚起不可能,要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居室溫濕度要適宜,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切忌緊閉門窗,要堅持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動。

精神

情緒平和,避免抑鬱

冬季,人體的代謝處於相對緩慢時期,冬季養生要著眼於「藏」,「藏」的意思就是說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要注意調控不良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於心中的不良情緒要可以找朋友聊天,通過適當方式宣洩出來,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多曬太陽,因為冬至過後天黑得早,光照時間短,容易讓人產生抑鬱情緒。當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運動

不宜晨練,切忌大汗

寒冬人體陽氣虛弱,心肺負擔大,尤其中老年人在最冷的時候不要外出,早晨氣溫低,霧霾相對較重,不適合晨練,可以在家裡做一些簡單運動,如在室內慢跑、做體操等。如果氣溫有所回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室外鍛煉,時間最好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但陰天、雪天、大風天不要外出。

冬季屬陰,養生應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劇烈運動後,大量出汗,毛孔開張,陽氣隨汗液外泄,寒氣通過開張的毛孔侵入體內,損傷陽氣,容易使人生病。故運動忌大汗,以微微出汗為宜,每次進行半小時左右,可做一些較為舒緩的運動,如太極拳、瑜伽、散步等都非常適合在冬季進行。

保暖

注意防寒,溫暖過冬

寒冬時節氣溫低,尤其要注意頭部、背部、脖子、肩膀、腰部、膝蓋和腳的保暖,因為氣溫低很容易受寒引發咳嗽、哮喘等宿疾以及頸椎、腰背、膝關節疼痛。晚上睡覺時,別把肩膀露在外面,肩不好的人可在肩上搭條毛巾;腰或膝關節不好的人,可以戴上一個護腰或護膝;老人、兒童和患有肺系疾病的人,暖背尤其重要,最好在穿一件貼身棉背心。

「寒從腳下起」,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內臟關係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足部保暖要穿合適的棉鞋及棉襪。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能消除疲勞、禦寒防凍、促進睡眠。

再就是要注意頭部保暖,寒冬時節,人們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頭部的保暖與人體的熱平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年老體弱者及兒童冬季外出時更應戴帽子,保護頭部及耳朵。

飲食

適當進補,切記盲目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進補要適當,切記盲目。首先要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近年來,人們熱衷葯食同補,用中藥材和食材一起煲湯,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進補方式。 王樂榮提醒,選擇中藥進補前要先請中醫師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藥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蔘、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除了多吃羊肉、牛肉等高熱量的食物外,還可多吃一些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藕、梨等食材來「清瘀」,才不易出現上火、便秘等不適。還應注意多喝水。不少人一到冬天飲水量就減少,甚至只有在口渴時才喝水,這其實對健康非常不利。及時補充水分,可以預防感冒及血液濃稠度高。

另外,王樂榮提醒,與食補相比,中醫膏方更具有針對性。因為膏方是針對個體狀況、體質狀態而定的,萬人不重方。尤其是在調治亞健康狀態如體虛、怕冷、易感冒、疲勞、失眠、健忘等以及多種慢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及病後康復等方面,膏方進補更有優勢。

(記者 賈小漪 通訊員 王碧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口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心力衰竭如何護理

TAG:人口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