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

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

學佛筆記: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



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講得實在。

《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就講得很清楚;中峰禪師也說得很明白,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這就是有求必應的道理。所以我們的求,要如理如法。世間人求願的人太多了,為什麼沒有感應?為什麼得不到?他不懂道理,他不知道方法,那個求不如理、不如法,所以沒有感應。

佛門當中的求願,我們向佛菩薩求願,長久不能夠現前,不能滿足願望,這是被業障障礙住了。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要覺察自己業障之所在,努力把業障消除,我們的所求就能得以滿願,就能現前。

業障怎樣消除?「懺悔。」跟普賢菩薩所說的「懺除業障」,一個意思。

「怎麼懺法?」四個字:「後不再造。」

這一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是真難。儒家講「不貳過」,也是這個意思。過失只有一次,不能重複,這叫真懺悔。「用不著到廟裡去燒香磕頭、去許願,用不著。」最重要的是「改過自新」。

所以,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就是開悟,人覺悟了。悟後最可貴的,是要修行。「修行」是什麼?就是改過;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我們的過失,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叫修行。

由此可知,修行不僅僅是念經、念佛,不是的。那個念經、念佛是修行的方法;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

從哪裡修?祖師大德都教我們「從根本修」。

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最高的。比如我說話說錯了,下次我改過,我做事情做錯了,下次我再不敢做了,這是從事上、從身上修,不是從根本;根本是從起心動念,從這裡改過,這樣你的身、口自然就沒有過失了。所以要懂得念頭才起,就要能覺察到,古大德常常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這是當然之理;在沒有證得究竟的果位的時候,這是菩薩,因為他還有念頭。

所以我們想想,等覺菩薩他要不是生相無明念念相續,他怎麼會在這個世間?不可能。等覺菩薩的一念生相無明也是念念相續,所以他才示現出根身世界。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它是無明相續而現的世界;如果這一念無明斷了,那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的話,「覺後空空無大千」。

此時佛還度不度眾生?

這樣佛就不度眾生了。

所以,在此我們體會到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到這個境界,他那最後一品無明斷不斷?他不斷;他不是沒有能力斷,是有能力斷而不斷!這叫「倒駕慈航」,叫「帶惑潤生」,這一品無明他決定不斷。

因此,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等覺菩薩跟如來果地是同等的;同等裡頭有不等,不等在哪裡?等覺菩薩那品無明他沒有能力斷,佛有能力斷而不斷,差別在此地。

佛不斷——他要是斷了之後就不能度眾生、就不能現相。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是那一品生相無明起作用;這一品無明要是斷掉,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帶惑潤生」、「倒駕慈航」,意思在此。

那麼我們用功,真正用功是在哪裡?

是在覺察自己的過失!

在哪裡覺察?

二六時中,晝夜不間斷,起心動念,在這裡覺察。

自己念頭錯了,要痛加懺悔,真誠懇切,這個過失才能改掉。為什麼?習氣太深了。眾生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無始劫來的薰習,這個習氣多深!如果不是痛切懺悔,那個根拔不掉,不時它又起現行,起現行就產生障礙。

最怕的是什麼?

最怕臨命終最後一念,這個東西又起現行了,完了,你來生又搞三途六道去了。

我們念念想往生,被最後這個妄念破壞掉了,這是很有可能,大有可能,我們不能不警覺。千萬不要再打妄想,「現在我還年輕,到我老的時候,我再來真干」,恐怕到不了老,你的壽命就終了,你就來不及了!

所以這樁事情,以前不知道,那就沒有話說了,無可奈何了,知道這一天,就要認真干起!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菩薩,事上可以跟眾生和光同塵,心地上決定不染著。什麼叫功夫?這就叫功夫,心地決定清凈,智慧明了。

何以能不染著?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境界是假的,我這個根身也是假的,這叫「看破」。唯有真正看破,你才會肯放下,甘心情願的放下,歡歡喜喜放下,再也不染著了,那就是一般宗教裡面講「你得救了」,佛法裡面講「你得度了」,這是真修行,這是真做功夫。

我們每天誦經、拜佛,做這些儀式,說老實話,這些東西都是表演作戲接引眾生的,這不是對自己的;自己修行,那真是心地功夫,不在形式。形式做得好看,是接引那些還沒有回頭、還不知道佛法的這些人,我們表演這個形式讓他來,接引眾生,讓他走進佛門。走進來之後,要把真的東西傳授給他,不能一味去搞表面。

因此,要如理、如法的認真修行,方能能得善果,最基本的——認真修習「十善業」。

註:本文內容參考凈空法師相關講座

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楞嚴經》參習(11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