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分鐘讀懂中國風骨:看懂片尾彩蛋,才算真正看懂了《無問西東》

七分鐘讀懂中國風骨:看懂片尾彩蛋,才算真正看懂了《無問西東》

電影礙於篇幅問題無法全方位呈現西南聯大輝煌、傳奇但又艱苦的歷史,其實這背後的故事遠比電影里講述的還要精彩。

《無問東西》有一段情節講西南聯大剛剛遷到昆明修建校舍,因為沒錢只能修建茅草屋,一到下雨天就不停漏雨,學生和老師都沒法好好上課。其實,西南聯大的這些茅草屋來頭可不小,它們是由著名的建築學家林徽因、梁思成夫婦設計建造的。當時,當地政府撥了一塊地給聯大做校舍,梅貽琦便請林徽因、梁思成夫婦二人擔任設計,二人精心設計,很快給出了一個現代化大學校舍的方案。

梅貽琦一看當即否定,不行,得改,聯大沒那麼多錢建這樣的房子。梅貽琦對校舍的要求是,「除了圖書資料室做磚瓦建築,教室用鐵皮做頂,其餘統統做茅草屋。」

梁思成聽後大怒,「茅草屋農民都會建,幹嗎要我這個建築專家來設計?!」梅貽琦只能攔住他無奈的說「國難當頭,用茅草來建大學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儘可能好看點、好用點,這還得靠你們支持。」據說梁思成聽了這話當時就哭了,夫婦二人當晚就拿回去改,前前後後改了5次,越改越簡陋,每改一遍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淚。最後,西南聯大的校舍就成了片中「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態。

聯大的教授們很多都是國外留學回來的高材生,原本都風度翩翩,西裝革履,專心致學,到了聯大,因為物價飛漲又時值戰爭期間,一個個都成了窮教授。

有一次朱自清在街上遇到乞丐乞討,他對乞丐說「我是聯大窮教授啊」,乞丐聽了掉頭就走。

朱自清回去告訴了華羅庚,華羅庚又告訴吳宓,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知道了這個逼退乞丐的絕招。

《無問西東》中祖峰飾演清華校長梅貽琦,在北平時原本待遇極高,有洋房有汽車還有專屬司機。

但來到昆明,梅貽琦為了給老師學生髮補貼,幾乎把自己的家當全都賣了,夫人韓詠華不得已都要到街上去賣米糕。

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是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和教授們的狀況。華羅庚一家住在牛棚里,每天被蚊蟲折磨的無法入睡;聞一多因為吃不飽飯,最終沒辦法只得到街上去給人刻章補貼家用。

為了生存,聯大的教授們各顯神通,用自己的專業或業餘愛好謀生。

比如幾個教授湊成「種菜小組」,推舉植物學家李繼侗當種菜組組長、生物系講師沈同當「種菜助理」,所有教授一起翻土、播種、施肥,一起種菜吃。

理工科的教授們造肥皂、墨水拿到街上賣,文科教授就只能典當書本。也算是「各顯神通」了。

除了窮,聯大的教授和學生們還得時時躲避日軍的炮火。

有一年半的時間日軍天天來轟炸昆明,每當警報響起,正在上課的師生們就要立刻跑到山溝里躲避日軍轟炸,俗稱「跑警報」。

當年西南聯大的學生之一,汪曾祺就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回憶此事。

「『跑』和『警報』聯在一起,構成一個語詞,細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為所跑的並不是警報。這不像『跑馬』、『跑生意』那樣通順。但是大家就這麼叫了,誰都懂,而且覺得很合適。也有叫『逃警報』或『躲警報』的,都不如『跑警報』準確。『躲』,太消極;『逃』又太狼狽。唯有這個『跑』字於緊張中透出從容,最有風度,也最能表達豐富生動的內容。」

所以在片中也常見學生教授們跑警報的場景。

窮歸窮,但西南聯大在治學上卻從不怠慢。

有人問沈從文,為什麼當時的條件那麼艱苦,環境那麼差,但西南聯大8年里卻人才輩出,成為人們口中「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沈從文回答兩個字「自由」。

西南聯大愛才,不問教授出身資歷,只看他們有沒有真本事,像沈從文、錢鍾書、華羅庚等人都是破格錄取的。

沈從文小學畢業,錢穆連中學都沒畢業,華羅庚好一點中學畢業了,而陳寅恪只有高中學歷,卻成了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這在現在看來想都不敢想。

西南聯大的學風自由,兼容並包,甚至很多行為在現在看來都可以稱得上是「散漫」。

沒有人強迫聯大的學生必須來聽什麼課,也沒人強迫聯大的教授要講什麼課,怎麼講課。

理工科的學生們要求嚴謹,每個數據都不能出差錯,但人文系的老師們那就自由多了。

聞一多上課喜歡抽煙,他的學生也可以上前「借火」。徐志摩有一次上課帶了個煙台大蘋果,一邊吃一邊講,也並沒有人覺得不妥。

羅常培講《花間集》的方法就是:不講。有時只是用無錫腔調念(實為吟唱)一遍:「『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pass了。

朱自清就比較嚴格一點,他講宋詞會一首一首的講,還要求學生做筆記,還要考試。

沈從文教寫作不贊成命題作文,很少命題,他的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他講課也是天南海北的聊,並沒有什麼課本大綱。但沈從文給學生批改文章極其認真,經常會在後面寫很長一段讀後感,還會給你介紹一些寫作方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可以讀來參考學習。寫的好的學生文章,他也會推薦到相熟的報紙雜誌去刊登,以茲鼓勵。

附:23位歷史文化名人完整名錄(均為片中身份)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泰戈爾訪華英文翻譯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泰戈爾訪華英文翻譯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泰戈爾訪華組織者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泰戈爾訪華英文翻譯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

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西南聯大教授

蔣夢麟(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

西南聯大常務委員會成員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

西南聯大學生

馬約翰(1882年—1966年)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

錢鍾書(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

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西南聯大中文系副教授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

陳省身(1911年10月28日-2004年12月3日)

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授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西南聯大教授

穆旦(1918年-1977年)

西南聯大外文系助教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

西南聯大教授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

西南聯大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

袁復禮(1893年12月31日-1987年5月22日)

西南聯大地理氣象系教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兩彈」元勛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

清華大學校長,片中由祖峰飾演

蔣南翔(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

清華大學校長

梅貽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台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 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人物生平

梅貽琦

1889年(光緒十五年)12月29日,梅貽琦生於天津。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其父中過秀才,後淪為鹽店職員,甚而失業,家境亦每況愈下。

1904年(光緒三十年),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入保定高等學堂。

1909年(宣統元年)6月,梅貽琦報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名。

1910年(宣統二年),進入美國武斯特工學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習電機工程。

1914年(民國三年),畢業於吳士脫理工學院電機系,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

1915年(民國四年),春季,留學歸國。同年秋季,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後任教務長,暫代校務,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

1931年(民國二十年)10月,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到職後多次闡述"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等辦學至理,並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1]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在由他擬綱,潘光旦代筆的《工業化的前途與人才問題》中,梅貽琦表示,真正工業的組織人才,對於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以至於一切的人文科學、文化背景,都應該有充分的了解。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籌備復校,繼續擔任校長,直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前夕。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2月,北平即將解放。梅貽琦搭乘國民黨的飛機南下。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梅貽琦入閣,梅貽琦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談話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終婉謝,他依然屬意教育。

1949年,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會議,任代表團首席代表。會後赴美。

1950年任華美協進社常務董事,翌年組織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

1953年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門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5年,梅貽琦由美國飛台灣,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這裡就讀,梅貽琦因為一手奠定了台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1958年7月,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嗣兼任"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興建核科學館、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

1959年,兼任台灣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聯席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醫院療養。

1961年2月,奉准辭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2年2月,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5月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病逝於台大醫院

金谷智慧精品文彙編:詳情請點擊《精品彙編17.10.31-17.11.30》

金谷智慧精品文彙編:詳情請點擊《千里決勝始於足下【精品彙編17.10.28】》。

————金谷智慧公眾號————

本文由金谷智慧製作,2018年1月27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谷智慧 的精彩文章:

最令人難捨的停播節目:客從何處來

TAG:金谷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