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德海軍競賽,德國是怎麼把自己搞得力不從心的?

英德海軍競賽,德國是怎麼把自己搞得力不從心的?

文|劉怡

提爾皮茨

儘管德國海軍打車提爾皮茨曾經樂觀地估計,憑藉德國在重工業方面的後發優勢,英國在海軍競賽初期的技術代差將被迅速超越,但事實卻並不盡如人意。作為海上常勝之國,從無畏艦競賽一開始,英國就根據日俄對馬海戰的經驗,確立了一條宗旨:艦隊整體戰鬥力確保必須以火力和航速優勢作為基礎。為此,從「無畏」號開始,英國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和單舷彈藥齊射量長期超過同時期德艦的10%;編隊中最慢戰列艦的航速也被設定在高於德艦的21節,以實現機動協同和火力協同優勢。換言之,英國戰列艦分配在主炮和動力系統方面的重量長期超過德艦;作為犧牲,其裝甲總重通常會比德艦低5%—10%。但在英方看來,對軍艦非致命部位的防護屬於多餘行為,因為其依舊無法抵擋大口徑炮彈的直擊;只需將「要麼全部,要麼沒有」(All-or-Nothing)的理念發揮到極致,優先確保對重點部位的集中防禦,生存性仍可獲得確保。而德國在戰列艦的總數上始終處於劣勢,不得不更強調其抗打擊能力;由於其主力艦的主尺度、火力和航速均遜於英方,攜帶的燃料也較少,反而造成了防護設計上的便利,可以減少舷側主裝甲帶的長度,並在次要部位施以輔助防護。日德蘭海戰中,2艘德國戰列巡洋艦雖遭受重創、仍能避免沉沒,證明了其防護設計的優點。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受傷德艦的主裝甲帶已經為英方重炮所貫穿,僅僅是彈藥沒有發生殉爆,又暗示了其生存能力終究較為有限。

一名水手正在「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的15英寸主炮炮筒內,以展示該戰列艦主炮的威力

不僅如此,德國作為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地理缺陷,先天限制了其可以投入海軍競賽資源的規模。在和英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的同時,德國還須準備好實現施里芬伯爵的西線速決戰計劃,擊敗法俄這兩個陸上對手。為此,柏林從1893年起就努力增加一線兵員的數量,花在陸軍建設上的開支也是水漲船高。1900年德國海軍軍費為1.51億馬克,同期陸軍軍費高達6.86億馬克;到1910年,海軍軍費上升至4.21億馬克,恰好為陸軍軍費(8.34億馬克)的一半,此後增長几乎停滯。而為了應對提爾皮茨《第二補充案》,英國國會在1908年果斷決定將1908—1911財年列入的主力艦建造數量增加到20艘,年均5艘,超過德國的4艘(3艘無畏艦加1艘戰列巡洋艦),更遑論英國主力艦的基數本來就足以壓倒德國。而從1909財年列入的「獵戶座」級開始,英國將新造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一舉提升到13.5英寸,全部炮塔都設置在船體中心線上,此所謂「超無畏艦」,對德艦的火力優勢進一步放大。而德國一直到戰爭後期為止,仍在使用12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作為艦隊基幹。1912年丘吉爾出任海軍大臣後,皇家海軍將新一代主力艦的主炮口徑進一步抬高到了15英寸,並決定為新艦換裝全燃油鍋爐、將航速提高到25節。按照新設計建造的5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超無畏艦於1912—1913年相繼開工,它們擁有8門15英寸(381毫米)主炮、13英寸主裝甲帶和超過23節的速度,成為綜合戰鬥力壓倒所有德國戰艦的高速戰列艦。1914年8月戰爭爆發之際,英國擁有無畏艦24艘、前無畏艦38艘、戰列巡洋艦10艘,另有12艘無畏艦在建,超過德國近一倍,在海軍競賽中取得完勝。

1919年在英國斯卡帕灣被拘禁的德國公海艦隊,分別為「巴登」號、「阿爾貝特國王」號、「德弗林格爾」號

而德國為獲得「第二大海軍」虛名付出的財政代價,則是海軍預算額度在1906—1914年上漲了105%,同期英國海軍預算僅增加28%。不列顛在造船工業和艦船設計方面的基礎決定了它在造艦競賽中擁有規模優勢,德國一方面要根據英方的技術進步快速上馬新的主力艦和火炮設計,同時還要對運河、港口、船塢等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造艦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到1909年為止,同級別德國無畏艦的建造成本要比英國高20%以上。戰列巡洋艦競賽的出現,更分散了德國造船工業的人力和技術潛力。加之此際歐洲安全形勢惡化,柏林不得不把大部分財力用於陸軍的擴充和備戰,在海軍競賽方面已屬有心無力。1905年德國軍費開支比英國要低35%,而到1914年大戰爆發前,柏林在防務上的開銷已經超過英國40%,卻依然不足以保證安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