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萬沒想到,我居然給我媽安利了一檔養生節目

萬萬沒想到,我居然給我媽安利了一檔養生節目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如果說朋友圈養生是老爸老媽的心靈家園,朋克養生是脫髮90後的自嘲自救,那麼在長久的霧裡看花、熱水泡腳、威士忌加枸杞後,是時候奮起一躍,重建養生哲學體系,展開靈魂養生之旅。

2018年初,一部養生紀錄片,終於突破了《養生堂》、《健康之路》、《我是大醫生》……設下的偏方治大病天羅地網,《萬物滋養》以森林、海洋、旱地、田野、江湖、高山中最具代表性的原生物種及滋補食材為主角,通過平等的態度和微觀的視角,揭開這些為人體帶來無限生機的「食材」故事。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實,戰國時期的莊子,早已代我們窺見了養生玄機所在。

《莊子》里有一個魯侯養鳥的故事,海鳥停在魯國郊外,魯王迎接它並在宗廟裡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於是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就死了。魯國國君的這種做法,就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豢養鳥的辦法養鳥。

這個故事提出了對待自然萬物的兩種模式:一是「以己養養鳥」,即從人的角度出發,用厚待人的方式來「厚待」鳥,由於違背了自然事物的本性,導致鳥「三日而死」;二是「以鳥養養鳥」,即用自然事物本身的生存方式對待自然。

養鳥的故事無疑體現了傳統的生態智慧,在紀錄片《萬物滋養》中,我們能看到了更多和諧共生的故事以及無處不在的養生哲學。養蜂人與蜜蜂類似房東與租客的關係、茶樹為了存續而使出的小心思、粗心的松鼠與松果保衛戰、老頑童野山參的捉迷藏.......

「天地共生,萬物滋養」所傳達健康觀,脫離了以往就美食而言美食的窠臼,從更宏觀和微觀的角度結構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視襲影視、阿里健康與中視傳媒作為聯合出品方,很好的觸摸到了紀錄片的時代痛點:精緻的畫面背後必須要有真正的情感聯結和共情。養蜂人在收成不好時對蜜蜂的寵溺口吻、茶在人類文明史中舉足輕重甚至對漢武帝、凱撒大帝而發出的嘲諷、采參人當中流傳著人蔘會跑的傳說,以生動有趣的細節串連起整集的有序敘事。

而和爸媽一起看養生節目,還有比這更甜蜜的春節嗎?

你好,我是森林

《萬物滋養》的首集《森林間的心機》中展現蜜蜂、茶葉、人蔘、三七與野生菌和人類學共存共榮、親密無間的關係。森林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你們人類」的口頭禪既充滿萌點,也引發觀眾的更多深思。

「從天而來的陽光和二氧化碳,從地而起的水和養分,在我的筋骨和脈絡間川流不息。每一片葉子儘可能的吸收陽光的能量,每一支根莖為水汽展開所有的臂膀。我因此擁有最龐大的呼吸,最寬廣的胸膛。」

開篇這一段來自森林的第一人稱「自我介紹」,一下子就和觀眾拉近了距離,彷彿並不是在觀看紀錄片,而是和老朋友閑話家常。另一方面,森林如數家珍地介紹自己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使得整個結構在無序中有序,看似自說自話實則形散神不散。

養蜂人為蜜蜂提供房屋,蜜蜂則以蜂蜜交房租,多虧了這些勤勞地蜜蜂,現在椴樹的能量終於傳遞到你們嘴裡了。在你們的祖先走出森林開始耕作之前,蜂蜜曾是唯一的甜味劑。」

在這段蜜蜂的故事裡,森林作為人類發展的見證者,指出了蜂蜜曾經對人類的重要性。「你們的祖先」更像是一位長輩對後輩的「憶苦思甜」。

「在你們的秦皇漢武、凱撒大帝和蘇格拉底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對兩千多歲的茶樹之祖的介紹,也能聽出森林的一點點小驕傲。

而在采參人尋找森林的朋友「老頑童」人蔘之時,第一人稱的俏皮作用得到淋漓的體現。人蔘結果了,果實是鮮紅色,伴隨著遠處采參者的到來,森林表示十分擔心這位「老夥計」,畢竟它已經成功躲避了采參者四十多年的搜尋。

「再見,老頑童。不過令我欣慰的是,它的營養不會被辜負。幾天後,它來到了我的另一位朋友鄭曉秋的家中。」看著老頑童的離去,觀眾也能體會到森林與人類一樣的關於世事無常的傷感。

生態啟示錄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森林與人類的關係,看似是投桃報李的互惠互利,實則更多的是自然的無私饋贈。

表面上蜜蜂為養蜂人提供蜂蜜,養蜂人為蜜蜂搭建房屋。茶樹為了種族繁衍而以茶葉誘惑人類,人類卻因此發展出茶文化。人蔘將數十年的修為毀於一旦,采參人則為人蔘保留最後的種子。但這些關係的背後,卻是在告誡我們,對自然的敬畏還遠遠不夠。

《萬物滋養》所展現的人與自然良性共生的關係,更像是曾經的烏托邦。紀錄片之外相對殘忍的,是人類對自然「竭澤而漁」的無度索取,生態環境的日趨脆弱。曾經為人類遮風擋雨的森林,已經不堪生命可承受之重。

恰如《萬物滋養》總導演張釗維在手記中所提到的,「當代人與生態環境的割裂,人們無暇去關注食物的健康,更忽略了食物背後其物種和生態是否還能存續。」

能夠認知到吃食與滋補的根本目的,才能真正達致身心靈的平衡健康。與其說《萬物滋養》是天然美食紀錄片,倒不如說是生態哲學啟示錄。單純的美食,會讓人想入非非口水直流。而看完《萬物滋養》中的食材,更多的體悟則是感恩與敬畏。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其實滋補的話題本是輕鬆的,可千萬別因為「敬畏」而下不去筷子。《萬物滋養》更多的時候採用輕鬆幽默的手法,來表達生態、物種與人的關係:

跟人類鬥智斗勇的蜜蜂與松鼠,和采參人躲貓貓的野山參,頭大長得像跳跳魚的捕魚阿伯,嫌棄海洋但又悠遊其中的珍珠貝採集高手,到了秋天就腳癢的螃蟹跟心機頗深的鱖魚。

「在以食材滋養身心的同時,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而這體會,不僅僅是落在對於農民、漁夫、獵人、牧民等等人類辛勤勞動的感嘆,更是落在對於生養這些物種之自然環境的認知與領悟。」 張釗維說。

萬物有情,養生共生

《萬物滋養》除了在主旨上的深入淺出彰顯傳統滋養智慧,還勝在諸多細節的創新。春華秋實,榮枯有常。在這裡,人類成為狀似冷靜的旁觀者,看著野地裡頭物種的生死流變,從而獲得生活中難以觸及的冷科普知識。

都知道燕窩是燕子的口水,誰能想到,香甜的蜂蜜竟然要經過蜜蜂互相咀嚼120-240次才能釀成。正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食物單一的蜂王,一輩子的菜單只有蜂王漿,連採蜜的樂趣也被剝奪了。貴為天子,而不得吃食自由,可說十分辛酸。

擒賊先擒王,深諳此道的養蜂人總能用「軟禁」蜂王的方法,來留住四海閒遊的蜂群;而在釀蜜期間,為了保持蜂房的溫度適宜,成百隻蜜蜂齊齊揮動翅膀而打造的「天然鼓風機」也令人讚歎。

人蔘究竟會不會逃跑?采參人為何要用紅繩拴住人蔘的根莖?躲避四十多年追捕的「老頑童人蔘」是如何落網的?所有關於人蔘的知識和傳說,都能在《萬物滋養》中找到解答:

人蔘會跑是假的,但莖葉受損後會保護地下根莖是真的;人蔘結果後的紅色果實,是采參人尋找目標的「桌面快捷方式」。萬綠叢中一點朱,結果的人蔘很難逃過「浩劫」。很難想像,為了不損害根須,挖出一支野山參常常耗費數小時之功。但采參人也非殺雞取卵,他們會在樹上掛上人蔘果實,以待數十年後的重逢。

溫順的松鼠為了捍衛自己的松果,也會在樹上上躥下跳,搖動尾巴以示警告。但「無可奈何松果去」,帶著獵狗的人類爬上高聳入雲的紅松,將一顆顆松果擊落。迫於獵狗的監視,松鼠並不敢順手牽羊。有備無患的松鼠常常忘了自己埋藏的松果,地下松果來年受雨露滋養破土而出,食客松鼠反而間接為紅松培育了下一代。

《萬物滋養》精選六種地貌環境,每集呈現一種環境、一種循環、展示一種平衡;每集尋找一種色調,一種聲調,溝通一種感情:

森林間的心機、海岸邊的流浪、旱地上的鬥爭、田野中的冒險、江湖裡的追逐、高原上的溫存。萬物滋養有智慧,常懷感恩與敬畏。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人類為了存續種族而尋求滋養,但自然提供的滋養卻是為了提醒人類「萬物共生」的依存關係。

視襲影視歷來重視傳統文化的沿襲和傳承,其出品的《黃帝》、《天人長安》、《法門寺》、《傳家本事》等紀錄片均收穫高口碑。《萬物滋養》沒有停留在美食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後「人與自然」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失為該類型題材的一次成功探索。

獨特的風格、精緻的畫面以及背後的滋養哲學,將使《萬物滋養》在春節檔期的小熒幕大放異彩。在大魚大肉的轟擊下,體悟一下傳統的滋補之道,未嘗不是一個解膩的好法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微博失去熱搜,世界將會怎樣?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