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施效顰」?印度推進的「東進」政策有點煩

「東施效顰」?印度推進的「東進」政策有點煩

本來,不管是哪個國家,自己確定自己的國家發展戰略是無可非議的。

無論是「印度製造」,還是「新印度」,抑或是「向東看」「東進」政策,這些「印度夢」是我們樂見其成的。

但是,如果在確定自己國家發展戰略時摻雜了太多的其他因素,心態發生了扭曲,不但不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繁榮和穩定,相反是有害的,這就是問題了。

印度深耕東南亞也有20餘年。

1996年,印度獲准加入東盟地區論壇。此前,印度未能在兩年前論壇成立之初與中國同時加入。新德里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於2003年,緊隨中國之後,開始與東盟進行自由貿易談判。

2005年印度成為東亞論壇的創始成員。論壇的目的是沖淡中國的影響力。

截止2015年的數據,印度—東盟雙邊貿易額僅為580億美元。

相較於中國。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國---東盟開啟對話進程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運行,中國東盟經貿關係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到2016年底,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4522億美元,是1991年雙邊貿易額80億美元的355倍!

到202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可望突破1萬億美元。

這誘人的數字,當然也引起了一些地緣學家特別是一些智庫的注意了。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印度中心研究員德魯瓦·賈伊尚卡爾說:「亞洲的很大一部分將由東南亞決定。」

中國與東盟的這組對比令印度眼饞,並且,還有些尷尬。

中國與東盟這些年來打的火熱,好像這,就是中國崛起的秘方了吧?

2018年1月24日,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一篇題為《印度致力於東盟義務有中國因素》中說到:「印度無時無刻不與東南亞保持來往,其實是一種潛在的願望,渴望跟上中國的步伐,或是效仿中國,防止出現以中國為核心的地區秩序。

甚至出台「向東看」政策的初衷也與潛意識裡對北京向東南亞的外交進軍感到焦慮有關。」

因此,印度更加強了與東盟的關係。早在2014年,莫迪就把「向東看」戰略改為「東進」政策。

2018年1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不確定的「十面霾伏」的季節中,邀請東盟十國領導人齊聚印度首都新德里,出席「印度-東盟紀念峰會」。

2018年1月26日,是印度第69個共和國日慶典,印度打破了外交常規,東盟領導人悉數為獲邀嘉賓,參加印度共和國紀念日慶典。

印度媒體普遍叫好,認為此舉意在「牽制中國」或「遏制中國」。

甚至有人認為這次峰會幾乎就是印度版的「亞太再平衡」了。

這是不是有點莫名其妙。印度與東盟搞好關係,完全是雙方各自的事情,與中國八百竿子打不著,為什麼印度每干一件事總是把中國牽扯進去?

再說,東盟國家又不傻,把如此複雜的感情帶進與東盟發展經貿關係之中,難道東盟國家就沒有看法?

如果有如此嚴重的「嫉妒」心態,印度發展與東盟的關係效仿或模仿中國與東盟10國,豈不就有點「東施效顰」了。

印度的「東施效顰」也不簡單就這一種。

中國「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也被印度「克隆」。

2017年5月印度和日本攜手提出的「自由走廊計劃」就與中國「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路高度相似。

效顰就效顰吧,先不說「自由走廊計劃」能不能幹好或能不能幹成,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捎帶中國。

但這老先生倒好,印度齊呼「自由走廊計劃」將抵消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印度打造抗衡中國的「戰略長城」,印日聯合制衡中國的自由走廊計劃,啥事都要與中國比一比。

因此,印度的這種什麼事都要與中國比一下的心態,難道不是「東施效顰」是什麼?

悅秋堂有詩為證:

東施效顰說印度,心態不好沒出路。

事事抗衡或遏制,長江東流誰堵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海軍換新型轟炸機:南海迎來飽和打擊時代

TAG:西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