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80人就想征服中國?西班牙版的鴉片戰爭為啥沒有打響?

80人就想征服中國?西班牙版的鴉片戰爭為啥沒有打響?

【軍武次位面】作者:楊樹

西班牙也曾想征服中國,雖然比英國早,然而....

中國進入近代史階段的時間節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是上過初中歷史課就能知道的常識。每讀及這一段,常不免讓人感到憤懣難平,清軍的抵抗不可不謂不英勇,不僅前線官兵傷亡慘重,總兵總督一級的大員都有死傷,但由於存在從軍政到裝備的全方位代差,再不怕死也很難打贏這種窩囊仗,簽下不平等條約乃是必然結果。

鴉片戰爭只是清帝國對外幾乎每戰必敗的一個開端,曾經威風一時的大清之所以會淪落到這般地步,其中一個廣為認可的重要原因,是清朝的滿州貴族不那麼自信,對內施以高壓來防漢人,對外則閉關鎖國來防洋人,把自己越搞越落後越貧弱,結果哪個也沒防了……

實際上,總是會有人設想,假如類似的戰爭提前在兩百多年發生,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對外開放程度更高,與西方差距沒有那麼大的明朝,該會如何應對?在接觸到西方文明後,是否會把歷史帶向另一個軌道?

在明代,有沒有西方國家打上門來呢?當然有,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就是趕走了遠道而來的荷蘭人。不過,荷蘭是「海上馬車夫」,雖然生意做的大,發達得早,但海軍實力卻未必有多強,佔據台灣只是鑽了個空子,結果被鄭成功幾下就給收拾利索了,扮演不了鴉片戰爭中英國的角色。

16世紀的西班牙國旗是這個樣子的

那麼,真有具備相當海上實力的西方國家,會把明朝作為明確的侵略目標嗎?這個還真有,誰呢?西班牙。

1586年4月20日,西班牙的第六任菲律賓總督聖迭戈?德?維拉(Santiago de Vera)在馬尼拉召開了一次會議,主題就是討論如何征服中國,與會者有軍官、傳教士和移民代表。沒人對此表示異議,討論的是行動的細節——需要多少錢、多少船、怎樣把彈藥成本降低,甚至還有帶什麼禮物之類的內容。這位總督在給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備忘錄中寫道:「所有人都渴望財富和萬世英名……」

儘管在今天看來,這個行動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但當時的西班牙人有這個想法並不奇怪。哥倫布登陸美洲以來,西班牙帝國在過去的九十多年裡,憑藉巨大的代差優勢,連打帶嚇,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印第安人,大片美洲土地盡收囊中,這等事情如此便宜好做,自然極大地鼓舞了這個新興帝國繼續擴張的野心。

當時,來到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日子並不好過,有來自葡萄牙的競爭,有南海海盜的騷擾,離老家還遠得不得了,跑個單趟要兩年,土著的生產力堪憂,養不了那麼多殖民者——早期來到菲律賓的傳教士馬丁·德·拉達(Martin de Rada)在1569年給「新西班牙」總督的信中寫道,菲律賓條件糟糕,有的人甚至都餓死了。所以,打中國的主意就很正常了,畢竟,根據當時的認知,比起蠻荒的菲律賓,北邊的大明,條件不知道要好到哪裡去了!而且一旦成功,被「征服」的地方也很可能會成為總督新的「封地」——哇,實在太棒了……

這位傳教士來過中國

關於征服行動的可行性,馬丁·德·拉達在信中提出,「中國龐大、富裕、有高度文明,城市比歐洲大得多,有城牆加以保衛,如同堡壘一般」,但是「中國人一點也不好戰……他們完全依賴於人多和城牆來防禦,如果堡壘被攻下,他們就完了……上帝會幫助我們,只需很少的力量,他們就可以被征服。」需要說明的是,這位傳教士還真的來過中國——在萬曆三年(1575年),他跟隨被派往南海征剿海盜的水師把總王望高來到中國,會見了福建地方官,請求劃定一個港口來進行貿易,但是被福建巡撫劉堯誨拒絕,開口貿易不了了之。

幾年後,一個名叫迭戈·德·阿蒂埃達(Diego de Artieda)的船長直接上書腓力二世,重申了拉達的觀點,並且進一步提出,他只需要兩艘250噸的船隻和80個人就能達到目的。至於菲律賓嘛,就乾脆不要了,「看到這麼多錢浪費在一塊沒有任何好處的土地上,我感到很難過……」還有一些人是出於純粹的宗教熱情,另一個傳教士安德雷斯?德?米蘭多拉(Andres deMirandola)在寫給腓力二世的信中說:「…您在位的時候,中國將會隸屬於陛下,基督教將在這個地區傳播和高舉,陛下的領域將會擴張,這一切都將在一個很短的期間內實現。」

16世紀的西班牙士兵

1576年,第三任菲律賓總督弗朗西斯科·德·桑德(Fransisco de Sande)精心制定了一個入侵方案——四到六千名裝備精良的西班牙士兵,再招募一些日本和中國的海盜,殺向中國。桑德在寫給國王的信中表示,「行動會很容易」,因為中國人「一般沒有武器,也不使用任何武器……他們的槍術和馬術都不行,兩百人的海盜就可以洗劫一個有三萬居民的城市……從呂宋島出發只需兩天就能到達中國南部海岸,兩到三千的部隊一旦上岸就能佔領一個省。」根據從傳教士那裡得到的信息,這位總督還做了如下估計——「中國人普遍受到壓迫,他們會借著西班牙的征服行動來反抗明朝……只要我們展示出仁慈、權力和宗教,他們就將被牢牢掌握。」

考慮到距離本土遙遠和行動成本,弗朗西斯科向國王保證,不需要國王為此付出太多——「西班牙人不會耗費太多國家財力,我們會自備武裝,唯一需要花錢的地方是招募艦長、炮兵、工匠、工程師,以及造炮和彈藥,食物可以就地解決……」

成本低,可能的收益很大,按理說,這對於老牌殖民帝國來講應該很有吸引力。1579年5月30日,弗朗西斯科離任的前一年,他給腓力二世寫了最後一封信,建議立刻採取行動,因為這個行動「向國王陛下提供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機會和最宏偉的開端」。腓力二世在兩年後才收到信件,但這位國王卻在信件上寫道:「已閱,無需答覆」——計劃被否決了。

腓力二世

為什麼腓力二世會否決這個計劃呢?其一是距離遙遠,他很難在一封信都要走兩年的情況下掌控前線的動向。其二是錢不夠,這位國王看起來很富有,實際上背了很多債務,許多從殖民地搜刮的財富甚至都是直接運給了歐洲各地的債權人,政府收入的四成經常要用於支付債務利息。不過,總督不是保證了不會花很多錢嗎?國王不傻——你說不花錢就不花錢?萬一真打起來,成本控制不住怎麼辦?那時候你再來要,我是給還是不給?

所以,腓力二世一盤算,風險不可控啊,還是算了吧……

但接下來的兩任菲律賓總督仍然在積極地做著「征服中國」的準備,高潮就是前面提到的1586年馬尼拉會議,這次會議敲定了一個規模更大更詳細的計劃——幾百名殖民者,本土派來一萬到一萬兩千軍隊,再招募五到六千名印第安人和同等數量的日本人,兵力可達兩萬多,因為此時西葡兩國暫時實現了合併,所以還可以得到葡萄牙的增援。

那個時代還是冷熱兵器並用,

冷兵器甚至還要更多

聖迭戈總督向國王開列了一份清單——需要從本土運來500支火槍、4000支長矛、1000幅盔甲、服裝、毛毯等等,還需要二十萬比索來支付日本人的僱傭和其它雜項費用,不需要準備火藥和子彈,因為這些可以「以戰養戰」,從中國獲得。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用來搞賄賂的奢侈品——西班牙天鵝絨、鏡子、玻璃、珊瑚、油畫、葡萄酒……看來對中國的國情還是有些研究啊。

按照計劃,「遠征軍」將從卡加揚河口出發,前往福建和廣東,然後由居住於澳門的傳教士擔任嚮導和翻譯,兵分兩路向北京進發,攻下北京後建立起政權,然後盡量利用明朝的官吏來管理廣大的地區,因為根據情報,明朝整個政府的運行效率還是不錯的。

16世紀西班牙軍隊的陣形

這份野心勃勃的計劃由與會的五十名代表簽署,由倡導者之一,耶穌會士阿隆佐·桑切斯(Alonzo Sanchez)帶回馬德里。桑切斯緊趕慢趕,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終於把信送到。這一次,腓力二世還是有些動心的,但由於客觀條件並無本質變化,這位國王仍然有些猶豫。

很快,來自兩方面的壓力就徹底打消了腓力二世僅有的一點擴張念頭。

首先是羅馬耶穌會領袖發表了一個書面聲明,公開譴責了這項計劃,當然,譴責的重點是耶穌會士桑切斯——讓你去傳教呢,瞎摻和什麼?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1588年的夏天,西班牙(包括被合併的葡萄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這是西班牙由盛轉衰的拐點,海上霸主的地位從此被英國取代,後來連本土的直布羅陀都被英國佔了去,直到今天也沒還。

無敵艦隊大戰英國海軍

元氣大傷的西班牙自然也就無力再實施入侵中國的計划了,哪怕國王真的想干,而新興的英國還要再等兩百多年才會再次把戰艦開到中國的海岸。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有很多可供遐想的空間——這份很有「創意」的計劃,假如真的付諸實施,又會如何呢?

可以確定,西班牙軍在東南沿海登陸,然後「北伐」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可資比較的是,在無敵艦隊覆滅的三年後,被豐臣秀吉統一的日本就集中了十五萬人的兵力,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其終極目的,也是要「征服中國」。日本的兵力可比西班牙能動員起來的多多了,要說火器也不比當時的西方差多少。在此情況下,援朝的明軍歷經六年,還是擊敗了日軍。在技術水平相當的前提下,以日本七之一到五之一的兵力,即使不考慮後勤,要想跨過遼闊的陸地空間,翻越崇山峻岭,一路打敗同樣裝備有火器的明軍,殺到北京城下,無異於天方夜譚,這是當時蒙古人也辦不到的事情。

指揮明朝水師擊敗「佛朗機人」的汪鋐

他首次提出了「師夷制夷」的思想

況且,這支隊伍在海上就有可能被攔截。與清朝水師只能縮在河口不同,明朝的水師還是可以在海上一戰的。事實上,明朝水師與西班牙的鄰居葡萄牙的確發生過兩次海戰,只是時間要早幾十年,分別是發生在1521年(正德十六年)的屯門海戰和1522年的西草灣海戰。雖然結果是明朝取勝,但過程卻是先敗後勝。

明朝仿製的佛朗機炮,

明朝的學習能力和態度還是更強一些

屯門海戰中的明朝水師指揮官為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在首戰敗於葡萄牙人的堅船利炮後,這位海道副使馬上派人刺探情報,通過葡萄牙船上的中國水手,摸清了對方戰船的情況,還搞到了「佛朗機炮」(明代將葡萄牙稱為佛朗機)。汪鋐馬上下令仿製船炮,在一個月後率四千兵士,50艘戰船,以佛朗機炮和火攻戰法再攻葡萄牙艦隊,大獲全勝,葡萄牙船隻僅存三艘逃回馬六甲,這是中國首次與歐洲國家的交鋒。

曾任刑科右給事中的明朝官員嚴從簡在他的《殊域周咨錄》中記載了這次戰鬥,「……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見有中國人楊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國,備知造船、鑄銃及制火藥之法。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賣酒米為由,潛與楊三等通話,諭令向化,重加賞齎,彼遂樂從。約定其夜,何儒密駕小船,接引到岸,研審是實,遂令如式製造。鋐舉兵驅逐,亦用此銃取捷。奪獲伊銃大小二十餘管……」

西葡兩國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非常相似。以葡萄牙這個替身的表現來料想一下,明朝水師完全有大敗西班牙艦隊的能力。

西班牙軍隊如果登陸,會是這個樣子

……但真的會發生嗎?

退一步講,假使西班牙有一多半人馬登陸成功,也難逃在內陸被聚殲的命運。從文明的發達程度講,中國不同於美洲,見識沒那麼差,不存在被火槍和刀劍嚇到崩潰的情況。從戰鬥意志上講,哪怕是在明朝滅亡之時,中國南方對清軍的抵抗都很激烈,更別說在明朝尚且有力的時代了。從群眾基礎上講,被中華文化浸染了千年的普通老百姓不會對這些相貌奇特、語言不通、信仰大異的西洋人有所臣服,搞不好會在官府動手之前就自組武裝開打了。

所以,後勤不濟,勞師遠征,還會陷入「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西班牙人,就是再來兩萬恐怕也難以達到目的。事實上,明朝確實沒把當時的西洋人太當回事,在海上擊敗葡萄牙人之後,廣東的地方官仍然准許這些「佛朗機人」居住於澳門以便通商,中國與西葡兩國的正常貿易也未受影響,這正是一個大國在高度自信之下表現出的氣度。

洋人的帆船意味著什麼?

那兩百多年的中國人

在懵懵之中迎來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但是另一方面,有足夠的實力擊敗洋人,文化上更加自信,就意味著西班牙人果真的來了的話,當時包括明朝君臣在內的中國人,也僅僅會把他們視為一股規模更大的倭寇,而不會想到這後面可能是隱伏著一個更先進,更有效率,更有前途的體系。這正是中國歷史發展到近古時代的無奈之處——打不疼,沒反應,打疼了,打慘了,才會有所觸動,往往還要伴隨著國家主權的喪失和面子上的難堪,而觸動之後能不能快速反應過來,取長補短,走向正確的道路,還未可知。即使是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包容的明朝,恐怕也難避此宿命。

面對歷史,我們今人所要做的,是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在自身尚且強大時也要居安思危,主動求變,否則,付出的代價將不僅僅是民之膏血和萬千頭顱,還有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上岸就征服?這種情況在東亞不容易復現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尾聲,雖然無敵艦隊大敗,增援告吹,明朝的主意是不能打了,但殖民者並沒有完全死心。幾年後,西班牙人布拉斯·魯伊斯和葡萄牙人迭戈·貝洛索(Diego Belloso)跑來忽悠總督,聲稱柬埔寨正面臨泰國的威脅,柬埔寨國王希望獲得西班牙的幫助,而且柬埔寨物產也算豐富,土地肥沃,靠近湄公河河口的位置有利於掌控東南亞,據說柬埔寨的軍隊很渣,國王還準備熱情歡迎西班牙人……

1596年初,在沒有得到來自國內批准的情況下,「遠征」柬埔寨的船隊出發了,這支隊伍由一艘軍艦和兩艘運輸船組成,總數不超過四百人,包括120名西班牙人,其餘為菲律賓土著和日本僱傭軍,基本上是一個微縮版的「征服中國」計劃。這支小隊伍沒能重現征服美洲的一幕——由於指揮乏善,情報不明,天氣惡劣,這支人馬在三年內就全軍覆沒了。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