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哪兒的水更清

哪兒的水更清

哪兒的水更清

文/張明亮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言水之清詩文名句甚多,其中包含的個人情感也不盡相同。今列舉二三與好事者商榷。

南朝齊梁間的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狀富春江之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前兩句正面寫水清,後兩句借魚石側面襯托,都誇張的出奇。閉眼一想,根本不可能的事。就像曹操《觀滄海》中說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一樣,非有清高博大的胸襟或非凡的抱負,怎麼能寫出如此言過其實的名句?於是,讀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之時,"望"的情境就好理解多了。就像惠子反駁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時,莊子巧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情境是不謀而合的。

後來讀到同時代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清流見底"那一句就覺得有些俗套。再後來學到北魏酈道元的《三峽》,中有"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覺得這也是狀寫水清的常用技法。後世文人也多效仿並能出新。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寫水"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老舍筆下的水清得是不是更有人情味了呢?畫家們也多喜歡用倒影構對稱圖畫,來增加畫面的繁而不復之美,這裡不在舉例說明。

唐代的柳宗元,也可說是我們的半個老鄉了。其在《小石潭記》也有借寫魚來襯托水清得佳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這位被貶之後滿腹抑鬱英年早逝的才子不光把水中怡然自得的魚寫得栩栩如生,就連魚的影子都寫到了。此時的他也許正希望能像水中的魚一樣。但這又怎麼可能?小石潭是水清,而魚只有百許頭,這不正印證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嗎?柳大才子眼裡容不下半點污濁,所以過得孤寂悲涼,鬱鬱而終,享年僅47歲。從表意的角度看,他更注重寫實,但意蘊更豐富些。朱熹《觀書有感》留下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在污濁的官場,柳宗元甚至都不想去探究這有限潭水的源流。難以回歸自然的他因找不到其容身的源流,其悲苦無人能解。

"山水之美,古來共談"。純清之水實屬少見,只寫純清之水的文章,絕無僅有。哪兒的水更清?就像"哪個國家最好"的答案一樣。無論寫實還是誇張,都是作者情感抒發的需要。只有結合作者生活際遇和性格情懷才能更深刻理解其內蘊。

2018年1月2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