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死磕「2D轉3D」的聚力維度,能否成為影視人工智慧行業的獨角獸?

死磕「2D轉3D」的聚力維度,能否成為影視人工智慧行業的獨角獸?

「2D內容轉換成3D內容需要高昂的費用和大量的人工成本。這也導致3D產業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近,但卻陷入了內容匱乏的漩渦。」為解決以上痛點,趙天奇帶領聚力維度開啟了探索「2D轉3D」的最佳解決方案之路。

作者|張通

編輯丨小魚

微信公眾號ID|Xtecher

「我一直希望能夠將夢幻般的3D效果帶到人世間」,聚力維度創始人兼CTO趙天奇逐漸意識到,隨著AI時代的到來,自己距離夢想越來越近了。

8年的創業之路,趙天奇不斷在所處的影視製作產業開疆擴土,並逐漸用人工智慧顛覆這個傳統的行業。在人工智慧2D轉3D領域,聚力維度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領軍者,也是唯一短短1周、幾個人便能完成一部院線級電影3D轉制的內容製作方。

趙天奇的目標是,變革目之所及的數字化世界,並放言,用人工智慧2D轉3D技術影響億萬用戶生活中的每一塊屏幕,在3到5年內,佔據3D行業的90%以上份額,成為影視人工智慧行業的獨角獸。

勇者的目光總是望向前方,在3D產業的革命爆發前夕,趙天奇和他的團隊是不是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死磕「2D轉3D」

「我從前有個略微偏執的思想,認為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這樣的科學家才是世界上成就最強的,因而用科研改變世界便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2008年,研究生在讀的趙天奇在影院中看過3D電影《阿凡達》後,內心有些激動,彼時正從事全息三維顯示與內容技術研究的他,暗下決心要在科研層面成為3D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隨後數年,趙天奇一直在探索「2D轉3D」的最佳解決方案,無論是創業,還是學術之路,他始終定位自己為一名科學家,目的就是為蟄伏已久的3D產業,注入奔跑的加速劑。

「一直以來,2D內容轉換成3D內容需要高昂的費用和大量的人工成本。這也導致3D產業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近,但卻陷入了內容匱乏的漩渦。」

產學研結合思維下,趙天奇早在研二(2009年)便成立了奇碩立體工作室,研究包括光柵畫、裸眼立體顯示器、數字圖像2D轉3D等技術,商業模式鎖定在生產並售賣3D內容上。隨後,趙天奇註冊成立「奇碩視界」公司,並將精力放在2D轉3D軟體的研發上。

2011年,趙天奇開始攻讀博士學位,繼續研究三維顯示方向,並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研發出自動補圖功能,以減免2D轉3D過程中巨大的人工工作量。由此帶來的成本降低,使得趙天奇團隊在電影《鄭和魔海尋蹤》3D製作的競標中,打敗了日本知名的白組製作公司,以技術領先的方式,奠定了自身在業內的地位。

來之不易的成果吸引到投資商的青睞和支持,奇碩視界也隨之轉型成為「十二維度」公司,定位為技術驅動的製作型公司,並參與了《尋龍訣》、《新警察故事》等3D電影的轉制工作。然而,隨著公司體量逐漸擴大,趙天奇意識到,公司的運作方式還是偏於傳統,技術上難以取得新的突破,僅有自動補圖技術,給3D行業帶來的變革不夠深入。

2014年,對人工智慧技術深入創新地研究,驅動十二維度向人工智慧科研公司轉型。「之前研究了大量此領域的論文,甚至還在此基礎上做了突破,但發現提升效果不明顯。直到2014年底,業內出現了能夠處理像素級的論文,我們意識到,可以通過人工智慧的方式處理像素,大幅優化2D轉3D的流程。」

轉型大幕拉開,趙天奇帶領團隊投入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研發上,但這個跨越式的嘗試路途並不平坦。按傳統的思維,把簡單的事情變複雜了。「一開始,我是按照人製作3D內容的流程開發演算法,發現這件事情極其複雜。因為人的製作流程是對象分割、立體繪製、背景補圖、渲染合成。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人『手笨』,而機器卻不需要走這些流程。」

幸好,這個彎路很快被繞開。轉變思路從事物底層去理解人工智慧,趙天奇逐漸探究出2D轉3D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邏輯:首先認知影像的空間關係,再分級生成視差圖像,最後檢查處理後的效果並修改完善。在此思路下,趙天奇帶隊研發出多級認知、時空融合、對抗認知等核心演算法,並於2015年底,研發出達到生產級別的模型——崢嶸一號。

「製作一部3D電影,一個人獨立完成需要連續工作24年,而崢嶸只需1周時間,甚至更短。」死磕2D轉3D多年後,趙天奇終於在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之際,在科研之路上探索出通往3D世界的路口,下一步,趙天奇將帶領其團隊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持續求索。

商業觸角to B 向to C延伸

歷經6年多的曲折發展,十二維度由一家傳統技術驅動的影視製作公司,成功轉身為一家深耕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高科技企業,致力提供人工智慧2D視頻轉3D視頻服務。

2016年上半年,基於十二維度,趙天奇率領原班人馬成立了聚力維度公司及科幻成真實驗室,標誌著企業在經歷研發的階段性勝利之後,將深入3D產業發展,並聚焦人工智慧影視製作的科學研究。

尚處於手工作坊時代的影視製作行業,與3D終端行業的發展相比過於滯後。「無論是裸眼3D還是3D眼鏡都很成熟,但因為缺乏內容,導致產業不健全。聚力維度要填補內容空白,把整個3D產業帶入正常、高速發展的階段。」

2016年9月,隨著對崢嶸一號的不斷研發迭代,崢嶸五號誕生,轉制內容可達到院線級別。聚力維度也正式邁開商業化步伐,協助版權方製作了《幻城》等網劇的3D版本,並共享內容版權的收益分成。

一年後,在產學研一線深耕多年的趙天奇,帶領聚力維度正式向業內發布迭代成熟的人工智慧立體設計師——「崢嶸」,開啟人工智慧影視製作的第一次變革。將傳統院線級3D影視製作的效率提升了1,250倍。並與PPTV等互聯網視頻平台合作打造3D媒資庫,盤活影視資源,為3D產業爆發蓄能。

在研發層面,聚力維度也大動作頻頻。第一,繼續提升崢嶸平台的性能,致力實現電視直播實時的2D轉3D;第二,搭建雲平台,並基於此衍生諸如3D瀏覽器等新產品。

距離夢想越來越近,有些興奮的趙天奇經常工作到夜裡凌晨。終於在2017年,聚力維度實現了將2D直播內容實時轉為3D內容輸出,而能將任何網頁變成「3D網頁」的3D瀏覽器也研發完成,處於內測階段。

產品的不斷成熟,意味著聚力維度能夠擁抱更廣闊的商業空間,其盈利方式也從to B向to C延伸。

當下,聚力維度的盈利模式主要分為3個模塊:為電影電視以及廣告等節目提供 3D內容的轉制付費服務;與內容運營平台共建3D媒資庫,共享內容版權的收益;上線崢嶸雲平台,為C端用戶提供短視頻以及圖片的轉制服務,收費方式可以由C端承擔也可以通過API介面的方式提供給軟體商,比如,已上市的IVVI3D手機已內置崢嶸雲服務,MO圖軟體可以快速拍攝並轉制3D照片。

在趙天奇心中,觸達C端用戶才能發揮技術的最大價值,早日讓人工智慧2D轉3D技術,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增添樂趣。

數據壁壘令對手望塵莫及

目前3D行業格局是:終端多樣化,但內容貧乏。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2D的PGC內容或劇集有15,000多集,而3D內容只有69部。

趙天奇預測,3D內容的補足,將迎來行業新的拐點。從上游的內容資源、核心顯示器件,到中游的產品整體方案設計、整機生產,再到下游的應用開發都能夠得到整體提升。

不過,伴隨著人工智慧滲透到各個行業,聚力維度也必將在未來面對市場競爭。倘若BAT這樣體量的競爭對手入局,聚力維度將如何應對?

相比BAT等公司,聚力維度的核心優勢在於基因契合。「在3D影視製作行業深耕多年,聚力維度對影視行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已然憑藉技術的顛覆和創新打開並佔據了新的入口,其他企業若想超越並不容易。」

更為重要的是,聚力維度有強大的數據源,並築起行業壁壘。「多年來積累了千萬級的2D轉3D的專業級數據,這些數據不同於社交數據、物流數據,是極其稀少且珍貴的數據。作為人工智慧2D轉3D訓練多種演算法的關鍵所在,專業數據的積累已經令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眼下,趙天奇想做的仍是繼續深耕研發,強化商業化落地能力。目前,身為清華大學博士後的趙天奇,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帶領的團隊建立了合作關係,以更快速地釋放科研潛力,加強技術儲備。

下一步,趙天奇還希望用人工智慧顛覆影視製作的更多細分行業。「整個影視製作行業,還處於手工作坊時代,目前只不過初步用機器取代了『鎚子』,還有更多環節可以去變革和進化。」

他認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影視製作行業有希望跨過工業革命,從手工作坊走向智能化時代。影視行業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同時,會研發出更多新的影視內容形式:3D影視、多分支結局……千人千面的影視作品、遊戲式的影視作品等將會徹底變革整個影視行業。

前瞻(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全球3D顯示領域將迎來產業騰飛。「2021年全球3D顯示器出貨量和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8億台和83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市場滲透率將達到50%以上,市場逐步進入成熟階段。」·

面對浩瀚的市場,趙天奇希望抓住機會,「聚力維度將用人工智慧2D轉3D技術影響億萬用戶生活中的每一塊屏幕,在2018年實現數千萬元營收,並在3到5年內,佔據整個3D行業的90%以上份額,成為影視人工智慧行業的獨角獸。」

長路漫漫,聚力維度無疑還將迎來更多挑戰。「3D產業長期的內容貧瘠,導致產業上下游無法協同聯動,這意味著在市場開拓初期,還需要一段很長的培育期,能否耐住性子發展將是未來面臨的最大考驗。」

━━━━━

封面設計:西南 排版:Forest 校對:Forest

━━━━━

如果您有國內外科技行業新鮮資訊或獨到見解,歡迎與Xtecher聯繫

Xtecher官網平台現開通認證作者,

(添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techer 的精彩文章:

宜信、《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共同揭曉:35歲以前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中國科技精英

TAG:Xtec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