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宜家創始人昨天去世,一個「賣火柴小男孩」的逆襲人生啟示錄

宜家創始人昨天去世,一個「賣火柴小男孩」的逆襲人生啟示錄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識課

文/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昨天(2018年1月28日)

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逝世,

終年91歲。

全世界無數人正發起對他的悼念。

坎普拉德5歲開始賣火柴,

後來賣過聖誕樹裝飾品、鉛筆等,

17歲的時候,也就是1943年

創辦宜家(IKEA);

他把一個瑞典小店做成了世界大品牌

更重要的是,他重構了人們對「家」的理解,

就像喬布斯對個人電腦理解的重構。

「生活,從家開始;

家,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

坎普拉德是一位超級富豪,

彭博社顯示其身家超500億美元,

摺合人民幣就是逾3000億元。

他一直在做慈善與公益事業,

不過他卻以「摳門」「吝嗇」著稱。

今天學院君就帶您回顧

這位集少年創業者、「摳門總裁」和慈善家

於一體的坎普拉德,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以及怎樣的一位父親?

「摳門總裁」

坎普拉德是個妥妥的超級富豪,

但大家對他最深刻印象是「吝嗇」。

有人說,如果你不認識坎普拉德,

會以為他只是在宜家工作的窮老漢,

關於他精打細算的小故事,

你看了之後也會哭笑不得——

他會在去發展中國家出差的時候,

趕緊理個髮,因為價格最便宜;

另一位超級富豪默多克也干過類似的事,

他和前妻鄧文迪一次逛上海弄堂,

花了兩三美金理了個發

覺得不可思議,後來經常說啊說。

不過默多克這樣干只是體驗生活,

坎普拉德可就是生活本人。

再譬如,坎普拉德住的房子並非豪宅,

而是等到樓盤快賣完時買下的尾房。

據說就連買菜也是同樣道理,

必須等到快收攤時才去。

他家裡有保時捷,但常開的,

是一輛1993年的老式沃爾沃,

價值十幾萬人民幣,一開就是十幾年

紐約時報曾說,

你看,他有保時捷有豪宅有莊園,

個人節制其實只是為員工做表率。

可難得是,這種表率一做就是幾十年。

他自己也是宜家的「粉絲」

傢具都從宜家大賣場中淘回,

工作時只在宜家吃飯,

幾十年如一日;

他不喜歡穿西裝,

常以一件普通的褐色舊夾克示人。

如果有朋友送他貴重東西,他會生氣,

因為他自己坐飛機總是坐經濟艙,

住酒店只挑最實惠的,

購物也只去大賣場。

很多年前他來中國的時候,

被宜家中國區高管「吐槽」說,

為20元人民幣竟然和路邊攤主砍價半小時!

這就是坎普拉德,

你或許會認為他是「葛朗台」,

不過他在傳記中這樣回應:

我們不需要奢華的汽車、醒目的頭銜和制服,

或是其他身份地位的象徵,

我們依靠的是我們的力量和意志!」

他直到87歲,他還一如既往地拚命工作,

即使幾年前宣布退休,也沒有全身而退:

「如果事情不對頭,讓我作壁上觀的確很難,

但當一切進展順利的時候,

沒誰會比我自己更樂得清閑。」

這種對工作的極大熱情,不僅來自賺多少錢,

更重要的是,來自他對財富的理解。

「錢不能拿來當飯吃,它只是使你變得富有。

賺錢的動力在於為了自己

或其他對自己來說十分重要的人,

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少年創業者

為什麼我們的標題里有「賣火柴的小男孩」呢?

「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

原因有二:

一是,坎普拉德從5歲開始做生意,

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街頭賣火柴,

二是,他後來把宜家總部搬到了丹麥。

先從他的經濟頭腦說起吧。

5歲的時候,他發現周圍的人缺少火柴,

他就拜託鄰居跑到斯德哥爾摩幫忙「帶貨」。

低買高賣,不到一天就把100盒火柴全部賣完。

但是高價並非長久之計,他又想到了批發拿貨,

薄利多銷,鄰居們當然是喜聞樂見。

大家都說他是「賣火柴的小男孩」,

但坎普拉德的志向卻不止於此。

每次上門兜售,他都不忘「拓展業務」,

趁機問問顧客需要什麼。

10歲的時候,他已成為「超級雜貨店」,

只要一有訂單,他什麼都賣——

連自己捕到的魚都不放過。

他還賣聖誕裝飾用品、鉛筆等,

到了17歲,因為不僅會賺錢,

學習成績也比較好,

考到了哥德堡商學院,

父親好欣慰,給了他一筆獎學金。

但沒用將錢用在學習上,而是創辦宜家;

IKEA這個名字,是由他自己的名字、

他出生的農場名稱,

和旁邊的小鎮名字的首字母組合;

可是因為未成年,父親強烈反對,

他於是就拜託舅舅簽字。

然後邊讀書邊賺錢,整個公司就他一個人,

每天忙得團團轉。

他創業5年後,才引入傢具產品,

沒想到,這開啟了他成為超級企業家之旅,

1951年,他推出「宜家通訊」商品目錄冊,

現在,這本小冊子印刷量、

已經是《聖經》三倍。

一路走來,

但坎普拉德表現出來的無畏、堅毅和創新,

使得宜家成為今日巨艦並完成順利接班,

傳位給了三個兒子中最小的兒子。

慈善家

坎普拉德是世界前十大富豪,

他的第三個角色是慈善家;

他一般聲稱將資產捐獻給了慈善機構。

宣布捐出了所有個人財產,

宣布宜家一切商業利潤都歸屬宜家基金會。

不過從專業角度來講,

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稅。

而且,他曾力排眾議,

將宜粗總部從瑞典搬到了丹麥哥本哈根,

以避開對他的公司越來越不利的稅務負擔;

他同時也隨著家庭一起搬去了瑞士,

以抗議瑞典日益增高的稅收;

再到後來宜家總部搬到了荷蘭,

然後他也回到了瑞典。

他為宜家設置複雜的結構,

皆主為為了避免宜家被分拆或上市,

為了確保自己去世後,宜家還是完整的。

前兩年宜家第四任CEO來中國,

在上海財經大學演講時還專門提到,

「我們不想上市,也不可能上市,

創始人希望我們能夠自由的思考。」

不過,儘管坎普拉德沒有「撒幣」,

但他在兒童公益事業上,

卻是非常用心,獨立思考。

他提出了兒童生活四原則:

第一,要讓孩子們永遠一個「家」;

第二,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非淪為童工;

第三,要有健康的體魄,至少水源乾淨,能洗澡;

第四,要有持續的家庭收入。

他頻頻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聯合國難民署、拯救兒童組織等機構合作,

譬如他曾向向敘利亞難民捐了5萬張床墊;

宜家曾從每賣出一盞燈或一個燈泡中

抽出一定比例做捐贈;

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

或多或少都與童年經歷有關;

坎普拉德的祖父當年投資農場失敗而自殺,

留下一對無依無靠的妻兒;

坎普拉德父親則因為缺錢而不能實現夢想;

這樣的身世都讓刺激他去創業,

去賺錢,

但同時深諳「每分錢掰開都有血有汗」

同時思考,

貧窮對兒童來說究竟而言意味著什麼。

永遠給予孩子方向感的慈父

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

回想起自己經歷過的挫折,

坎普拉德都會特別感謝自己的祖母和母親,

她們曾兩度挽救了家族生意,

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和勤儉節約的品質,

都深刻地影響著坎普拉德。

他自己有三個親生兒子,

同時領養了一個女兒。

他對子女的要求也是嚴苛的,

三個兒子皆不能接受過新聞採訪,

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受訪,

也是是經過家人的共同商討決定的。

他為子女在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花費方面定下規矩,

譬如,不能買私人飛機,

同時也要像他一樣,只坐經濟艙。

對待三個兒子,他可以說是極為用心。

他是一個完全沒有架子的父親,

也是出了名的寵兒狂人。

從小到大,坎普拉德給孩子睡前道晚安時,

都會撫摸兒子們的臉頰,

第二天道別時,

他會把手放在大兒子整齊的鬍鬚上,

出長差時,他還會親吻兒子們,而且好幾下。

他也會滔滔不絕地向早已成年的兒子們講道理,

但也特別看重兒子們的回應,

偶爾被打斷提問,

他總是會非常耐心地回答,

經常說上好幾個小時。

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

坎普拉德都以最大的努力去影響他的家人。

孩子們一定也不像我們常說的「富二代」,

他們無一不自願從最基礎的層級做起,

他們還繼承了坎普拉德的節儉,

行為舉止得體簡單,低調不浮誇……

是的,坎普拉德的是一個成功企業家

但我們更欽佩他為人父的高境界。

他或許不是一個勤陪伴的爸爸,

但他竭盡所能地補償——

永遠給予孩子們方向感。

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傳達出一種生活態度,

就像坎普拉德。

終究,父母傳遞給孩子的,

不僅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

還有自己如何度過時間;

不僅是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還有自己如何待人處事,

不僅是跟孩子說的話,

還有(孩子能觀察到的)自己如何說話。

終究孩子獲得的,不是父母希望的態度,

而是父母自身的態度。

坎普拉德有一句名言:

「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沒時間去見上帝。」

但願這個辛苦了大半輩子,

用每一個小行動影響家人、改變世界的

「最吝嗇富豪」,

能夠在另一個世界裡,好好歇歇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年商學院 的精彩文章:

37歲總理剛上任就宣布懷孕,勇往直前的女人最有魅力

TAG:少年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