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12年:有多少父母,傾其所有培養「仇人」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12年:有多少父母,傾其所有培養「仇人」

近期上映的《神秘巨星》獲取了許多觀眾的眼淚,與其說它是一部勵志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溫暖的家庭片。

電影里愛唱歌的女孩,最後獲獎時,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真正的神秘巨星,是我的母親。

為什麼這樣說?

女孩的父親和母親,恰巧是家庭教育的兩極,父親想立威,稍不順意,就要打罵家人;

母親讓家人快樂,給孩子自由,為了女兒的夢想,她敢挑戰丈夫的權威,偷拿他的錢給女兒買吉他,為了送女兒電腦,她賣掉了唯一的項鏈。

而許多中國父母,中和了影片中的父母親形象。

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卻沒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不敢鼓勵孩子去追求的自己的夢想;

捨不得打孩子,不敢輕易砸碎孩子的東西,卻常用語言作武器,每一句話都打在了孩子心上。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化名),最近寫了篇萬字長文,發給了要好的朋友,告誡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從小到大,他連按自己意願選擇衣服的權利都沒有,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

五六年級時,王猛參加完奧數考試,發現自己的文件夾被人塗抹、被人劃壞,滿腹委屈。但回到家後沒人給他安慰,母親反而說:現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

小時候,他因不會剝雞蛋遭到同學取笑,後來親戚知道了,自己又被嘲笑N次,父母的反應總是:這有啥大不了的。

但這些都成了王猛心裡過不去的坎兒。

在外求學過程中,王猛有段時間總會想起這些事,注意力難集中,於是他去心理諮詢。

第一次諮詢,他足足講了6個多小時,「諮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但父母一直不以為然。

從12年前開始,他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他寫了封「決裂信」給家人,並拉黑父母;他甚至準備去念心理學的博士,好解決自己因長期壓抑產生的心理問題。

在採訪中他說,自己的性格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父親也說,過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則來要求兒子,要求他對任何人都該與人為善,卻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有人在新聞的評論區說,現代教育的誤區是,體罰教育減少了,語言暴力卻增加了。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脫口而出的話,可能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1、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這是父母強迫孩子的「黃金理由」。

無論要求有多過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說出這一句,就佔領了道德的制高點。

大學不讓談戀愛,是為你好;畢業之後就催你結婚,也是為你好。

小時候,讓你努力奮鬥是為你好;長大後,讓你回家找安穩的工作也是為你好。

父母認為的好和孩子認為的好,可能差了半個世紀。

傅首爾在《奇葩說》中講到,自己給兒子買兩千多塊的鞋,兒子說丑。還質問她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那是世界上最帥的鞋,最帥的鞋35塊錢一雙。

教育專家孫德萱也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的母親成長在單親家庭,非常渴望家庭完整。

丈夫有了外遇,她堅持不離婚。

每當孩子不聽話,她都會把這件事拿出來說:「都是為了你,我才沒和你爸爸離婚,都是為了你,我把自己的愛好全放下了。」

聽到這樣的話,女兒總是很內疚,只能乖乖聽話。

怨懟和指責中成長的孩子,對別人愧疚、抱歉、自己卻沒有主見。

家長都會帶有這種邏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領情?

孩子則想,我為你的要求努力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不滿意?

2、你看看人家孩子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儘管心裡總認為寶貝還是自家的好,言語上卻不肯讓孩子驕傲:

別人的孩子學習好、長得美、會樂器、會舞蹈,是完美的白天鵝,你看看你。

吃穿和差的比,學習和好的比;

自己這輩子沒多大成就,總讓孩子以後爭口氣。

從沒要求自己升職加薪,卻把精力都放在催促孩子年級第一。

考到第一也不苟言笑,更不會對外誇耀一句兩句,繼續保持不能驕傲。

在父母的比較中,孩子會自然地產生一種逆反情緒,為什麼媽媽會更喜歡別人的小孩?

安徽的小韓非常不滿媽媽總是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小蔣。

「你看和你一起上學的小蔣,脾氣好、成績好,工作也好……」

媽媽本是想讓孩子增加一些緊迫感,沒想到小韓卻生氣地要到小蔣家裡去鬧事,直到警察來了才攔住。

比較,是最容易讓人產生自卑感的行為。在一條育兒話題微博下,有無數網友的留言:

「在外人面前父母從來不誇我,我爸媽總是對所有人說我成績一般,即使大家都知道我小升初全校第一。那時候我11歲,不理解為什麼我的第一名在他們眼裡屬於一般。」

「他們只告訴我,人應該謙虛,萬一你讀中學的時候成績下降了,原來的第一就顯得丟人。」

「沒錯,我的第一越來越少,最後永遠都不會得第一了。」

3、別聽你媽的,她不懂

性學專家潘綏銘在十多年的調查中發現,夫妻愛情在持續減少。過去那種「兩隻小白兔相擁互暖」的夫妻恩愛,越來越多地走向「兩隻刺蝟被塞進一個洞」的「窩裡斗」。

激情如同煙火般易逝,生活磨碎了所有光鮮亮麗後,剩下的就是柴米油鹽。

往往有人沉迷於愛情的亢奮,接受不了這種常態,開始互相指責、互相埋怨。

「晴格格」王艷帶著兒子球球,參加真人秀。球球對媽媽的無禮,叫人驚訝。

球球和媽媽頂撞,罵媽媽是豬頭,十一歲的孩子了,稍不順意還只會用哭鬧來解決。

球球說媽媽,唯一的優點就是長得漂亮。並且認為媽媽小氣,爸爸每次零花錢給到兩到三萬,媽媽卻只給一千。

這些話不像一個七歲孩子原創,更像是夫妻間相互指責的用詞。通過球球對媽媽的吐槽,不難想像王艷在家中的地位。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教育理念應該保持一致,當著孩子面指責對方,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久而久之,孩子能夠意識到家裡誰說了算,而父母中稍微弱勢的那一方也會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4、我是你爸(媽)!

有些爸媽認為,家長的責任來源於父母的身份,權威也得來源於「父親大人」「母親大人」的身份。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林永健和夏克立要帶著幾個孩子排練節目,四歲的大駿沒有及時執行林永健的指令,林永健當眾訓斥了他。

大駿反問道:「你是魔鬼嗎?」林永健則更加高聲地批評道:「我是你爹。」

之後林永健憤然走出屋子,留下夏克立帶著孩子們排練。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許多道理他自己是不會懂的,需要父母去引導、去糾正,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

但當偷懶似的喊出「我是你爹」,父親溫暖的部分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一個嚴厲冷酷的命令者。

中國式親子關係里講究「孝順」,「順」的精髓就在於父母無上的權威。

把「我是你爹」掛在嘴邊也是為了時刻保持這種不平等關係。

中國式孩子從小就很怕父親,聽到父親叫自己的名字,總是顫抖著過去,看到他發的微信和簡訊,心裡會先一驚,做事情的時候首先會想到,會不會惹爸爸生氣。

有人認為,我養著孩子好吃好喝,他就必須聽我的話,不聽話,我就應該打他。

可仔細想一想,這不是馴化動物的邏輯嗎?

「我是你爸(媽)」這句話隱藏的潛台詞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闆,你的飼養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聽話。

5、生你有什麼用?

某位網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她小的時候爸爸出軌,拋棄了她和媽媽。

她媽媽好像變了一個人,從那時起,她對於媽媽唯一的價值就是去向父親要錢。

要不來錢的時候,媽媽就會說「生你有什麼用」「和你爸一樣沒良心的東西」。

她說,每次聽到媽媽的訓斥,都認為自己的生命毫無意義了。

「生你有什麼用?」,儼然已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工具。

瀋陽拘留中心的幾名青少年在接受採訪時都提到了被父母罵的經歷。

「媽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說我沒用,說我是廢物。」

「從來都沒誇過我,他罵我最多的就是豬腦子。」

惡語是一把鈍刀子,割一下不覺得疼,可當你發現疼痛時,已經遍體鱗傷。

看過胡適的一段話,可以送給這樣的父母:

「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的不徵得他的同意,就糊裡糊塗地給了他一條生命。況且我們也並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我們即無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為有恩於他?」

6、為什麼他只欺負你

孩子受了委屈,想對父母傾訴,結果卻被父母指責,「為什麼他只欺負了你?」、「你怎麼這麼沒用?」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習慣於從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

知乎上有位家長在評論區寫下了一個故事:

女兒最近總是對好朋友發脾氣,每次那個小女孩都很委屈地去找媽媽求安慰,看著非常讓人心疼。

所以這位家長每次都批評自己的女兒,並讓女兒向朋友道歉。

結果有一次親眼見到,女兒很高興和她分享自己的玩具,可是當女兒想要玩她的球時,小女孩卻堅決不給,還說「就不給你玩」。

女兒大哭起來,她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女兒。

父母這樣對待受傷的孩子,只能讓孩子認為父母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賴的,漸漸地,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疏遠。

正如某些性侵事件發生時,父母沒有去關心,反而指責孩子,是不是你穿的太暴露,是不是你勾引了他?

本以為家是遮蔽風雨的地方,沒想到最大的風浪都是爸媽親手給的。如果說來自社會的蕩婦羞辱是女生自卑自閉的起點,那父母的若無其事則封死了孩子和外界溝通的最後一絲可能。

受到傷害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父母逼著孩子去為傷害道歉。

7、你個小孩,懂什麼?

小時候我常被親戚問「爸爸媽媽你喜歡哪一個呀」「如果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怎麼辦呀」,一度令年幼的我為父母離開而崩潰大哭。

長大了和別人聊起這些事才發現,我不是一個人,十個小孩少說有八個被問過這樣莫名其妙的問題,而親戚的初衷竟然只是開開玩笑,「逗逗小孩而已」。

再後來,看了新聞,發現養尊處優的明星家孩子也不能免於這些不懷好意的玩笑。

郭德綱在頒獎典禮上,當著安吉的面,開胡可沙溢的玩笑。說安吉是胡可和自己的兒子,還說胡可「好客」。

事後接受採訪時,胡可說安吉其實知道郭德綱什麼意思,但即使不知道,小安吉多少也能判斷出周圍大人的笑容並非出於善意。

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有位女生說,自己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總喜歡當著眾多親戚的面拉住她:「你過來,給叔叔嬸嬸們講講你那件糗事。」

她被迫一遍遍重複自己最丟人的經歷,換來親戚們的哈哈大笑。

她私下裡央求媽媽別說了,卻被訓斥「小孩子,怎麼那麼好面子。」

很多時候,小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太會表達。

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在成長成幼兒的過程中,大人曾是唯一的權威。

多希望家長別濫用這種權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8個小故事個個道理深刻,哪一個說到你的心裡?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