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梅花落英繽紛的發展史

梅花落英繽紛的發展史

在傳統觀念中,梅花成為我國特有花果已3000多年,學名為梅,別稱是梅樹、梅花,在不斷的園林、梅園、盆栽盆景等培育中,已經有3大變種,500多個品種。《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以及其他古籍記載和考古發掘中,大約在3200年前的上古時代,人們已把梅作為調味品,大約在2500年的春秋時代,我國開始把梅花引入栽培訓化,最先引入的是果梅系。

梅園

從《西京雜記》的「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等古籍記載描述中可以看出,人們觀賞梅花,大約始於漢初,並可詳細地領略到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為兩者相間既有觀賞價值又可結果的江梅、官粉等型類梅花。從西漢末年楊雄《蜀都賦》「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古籍記載描述可以看出,在2000年前左右,梅花、梅樹已經在城市建設中成為了綠化樹木種類之一。

梅樹綠化

從相關古籍記載中還可知曉到,隋唐後,國內觀賞性梅花發展漸漸興盛起來。到了宋代,人們賞梅的風潮達到了旺盛時期,比如造型各異、觀賞價值較高、頗具藝術的梅花(藝梅)在藝術美觀上大大提高,花色品種也明顯增多。南宋時有了我國乃至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約1186年),作者范成詳細記錄了12個梅花品種,像早已有之的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還記載了新增品種玉蝶型(現在的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和黃香型(現在黃香梅類的百葉湘梅)、花期特早的旱梅型(現在國內已不多見),等等。當今在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內還有一株生長了700多年的元梅,雖然早已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但每年都開花、結果。

曹溪寺內生長了700多年的梅花

到明代時,國內梅花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併產生了大量的新品,民間普遍地開始栽培梅花,尤其是藝梅水平更上一層樓並有了規模化種植。在明朝的《群芳譜》(1621年著)中,王象晉記載的梅花品種達到了19個,分列為紅、白梅和異品3大類。清代(1688年)陳昊子著的《花鎮》,梅花品種達到了21個。1873年的《重修成都縣誌》中,載入的旱梅、白梅、硃砂梅、官春梅、綠萼梅等,資料十分詳細。同時歌詠梅花的詩詞、書畫等紛紛問世,還出現了金農、李方膺等名聞海內外的詠梅、畫梅「揚州八怪」。

旱梅

梅花大闊步向前發展則在辛亥革命後,因為開啟了科技發展時代,以分散為主的各地種植、育苗模式,變為了苗圃、園林等集中化模式,而且不管是個人栽培還是政府集體性栽培,國家都會給與經濟支持,還興起了梅花規模化科學研究。辛亥革命創始人孫中山先生1929年逝世安葬中山陵園後,陵園管理委員會決定並實施了用梅花營造紀念性花木林園,由此形成了陵園中梅山一隅。

梅山

當代,更是梅花發展的飛躍時期,由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等國內學者,歷經幾十年艱苦研究後著述的《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國梅》等鴻篇巨著,建立起了我國梅花統一分類新體系,為當代和後人栽培、普及、研究梅花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科學依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番時代 的精彩文章:

變種梅花各品類植物特性

TAG:禹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