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孫雲曉:讓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孫雲曉:讓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孫雲曉:讓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在我們的習慣中,凡事都要和人比,「比」的情結已經深入人心。對待孩子的學習,決定一個學生的成功與否,已經不是考試分數的高低或努力程度,而是他在同學中的名次排列。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父母通常是怎樣詢問孩子的考試成績。往往第一句話會問:今天考試得了多少分呀?孩子回答後,接著問:班裡有沒有同學得100分呢?回答有的話,再繼續問:有幾個呢?假如回答沒有得滿分的,問題就變成:有沒有比你分數高的同學呢?你是第幾名呀?

儘管這種做會使成績較低的學生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父母的理由也很充分,不比,怎麼知道你和同學的差距,不知道差距,怎麼能進步?

最能支持「把別人比下去就能勝」觀點的例子可能就是田徑比賽,父母、老師或許會這樣對孩子說:「看,他超過了前面的,不超過去,怎麼能得第一!」

孫雲曉:讓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這是發生在北京一所體育運動學校發生的事情:(以下案例摘錄《改變教育行為》周萍文)

摔跤場上正在進行緊張的合練,隨著此起彼伏的身體摔在地板上而發出的「啪啪」聲,一個個運動員被對手摔倒在地板上,然後爬起來再摔。忽然,訓練場上傳出了「啊」的一聲慘叫,使在場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都大吃一驚。原來隊員小雲突發猛攻,出人意料地把小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此時小月疼得渾身顫抖,他的腿部嚴重骨折,再也起不來了。這是一個多麼有希望的運動員,大家擔心的目光,著急的目光交織在一起。小月嚴重骨折要停訓三個月。運動員們都知道大賽之前停訓意味著什麼。老師找小雲談話,小雲說:「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當時為什麼下手太猛,心中有一股不服輸的邪氣,幾次合練我都沒有贏,這次決心要徹底戰勝他不惜把他摔傷。」

為了勝出對方,不惜把同學摔傷。小雲贏了嗎?

班主任周萍老師說:小雲今天用了一種強刺激的手段戰勝了對方,而生活中有些人不也常採用一些手段,只不過有時看起來比較溫和,但照樣能制對方於死地使自己獲勝。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體育比賽中的臨時調整比賽時間,使運動員還沒有休息,就以疲憊狀態迎戰,從而使對手獲勝。還比如明明知道對方有疏忽的地方,但故意不加以提醒,使自己僥倖獲勝。在教師生涯中,當自己有了好的教學設計也不願意和同事分享,怕的是對方把自己贏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把對方當成競爭的對手。在人與人相互關係中,一旦把對方當作對手,那麼,彼此傷害的事情就難以避免了。

孫雲曉:讓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周萍老師利用班會課組織同學討論:

1.什麼是贏?

有的同學說贏就是戰勝對手;有的說贏就是比分高於對手;還有的說贏就是拿金牌,為國爭光;也有的說注重贏、渴望贏,會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

2.怎樣就能贏?是把對手當「敵人」,還是發揮自己?

有同學說,懷著仇恨訓練使得為國拼搏的訓練場有了你死我活的火藥味。

怎樣才能超水平發揮?同學們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比賽時不去看其他隊員的比分,把心靜下來,就能得到超水平發揮。

周萍老師說,我們的許多學生可能一輩子從事默默無聞的體育工作,也可能中途要退出運動生涯。就大部分學生來說,取得耀眼的桂冠與他們無緣。但是,我們能說他們輸了嗎?

那麼,什麼是贏呢?突然,有一個同學說「贏在超越」。這一提法馬上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同。

贏在超越,不管是在體育競技中,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不斷地超越自己就是贏。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一直倡導的精神——人生的意義不是與誰搏鬥,而是完善自我。一個人要想成功,不是盯著別人,怕別人超過自己,而是要不斷地自我超越。

現實規定了人「是怎樣」,而超越反映的是「應該怎樣」,超越不是現實行為的寫照,而是對「應該是怎樣」的追求。如果能不斷地突破現實中的自己,追求理想中的自己,定能跑贏自己的人生。

孫雲曉:讓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