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皇帝大臣一樣,去故宮暢音閣看戲
2017年9月19日晚,北京故宮博物院暢音閣經過提升改造後首次開館。這座清代乾隆時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層大戲台,將逐步恢復宮廷戲曲劇目演出。圖/視覺中國
文/蘇靜
暢音閣是故宮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戲台。2017年恢復使用前,它已沉寂百年。故宮方面稱,將在暢音閣逐步恢復宮廷戲曲劇目演出,其扮戲樓的地下空間也將向公眾開放。
當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鄭重介紹暢音閣大戲台,說那裡「過去一百年都沒有演戲了」。 2017年11月8日,特朗普受邀訪華,首日的行程是參觀故宮,最後一站是到暢音閣戲曲館看戲。
特朗普聽的《貴妃醉酒》源於乾隆時的一部地方戲《醉楊妃》,戲台上方懸掛的「壺天宣豫」匾額由乾隆皇帝親手題寫。月光之下,專屬帝王宮殿的黃瓦紅牆都變得溫和而融洽,正如百年前美國人赫德蘭所描述的:「這裡沒有華麗的東方色彩,卻有一種獨特的令人震撼的美,然而這又是一種讓你感到十分親切的美。」
《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於乾隆時一部地方戲《醉楊妃》的京劇劇目,是梅派經典代表劇目之一。圖/梅蘭芳大劇院
紫禁城最獨特的戲台。
聲色之間,仿若穿越到百年前的紫禁城。
暢音閣是清宮內廷的演戲樓,原是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後於嘉慶和光緒年間先後進行修繕。它是故宮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戲台,也是清代乾隆時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層大戲台。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在為自己養老修建的太上皇宮——寧壽宮中建造了一座巍峨的三層大戲台,總高20.71米,建造時間長達5年。現在從故宮北面的神武門入,順著大紅牆往東走,進到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內,過珍妃井、頤和軒與樂壽堂,跨進養性殿東側的院子,抬眼便能見到這棟巍峨宏麗的多層建築。
暢音閣的舞台有三層,由上到下分別命名為「福、祿、壽」。其中最下層的壽檯面積最大,四邊共設有十二柱,面闊210平方米,大小相當於9個普通的檯面。三層舞台之間設有天井上下貫通,上中兩層天井口安設轆轤,直對下層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
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史料記載,暢音閣最多時可容上千人同台表演。
據《中國古代帝王與梨園史話》一書記載,紫禁城先後有過十多座戲台。其中,建於乾隆年間的除了暢音閣戲台外,還有漱芳齋戲台和漱芳齋「風雅存」戲台、倦勤齋戲台、景祺閣戲台、頤和軒「如亭」戲台、壽安宮戲台、敬勝齋戲台;建於同治年間的有長春宮戲台;建於光緒年間的有怡情書室戲台、麗景軒戲台。這些戲台既有室內外之分,也有高大小巧之別。
暢音閣效果圖。
文物專家、清史專家、戲曲研究家朱家溍在其著作《故宮藏美》中介紹,儘管這些皇家戲台都聚音作用良好,裝飾美觀,但它們大多數只是一座檯面,和民間戲台構造一樣(只能演宴戲、八角鼓、岔鼓、太平鼓、雜耍和戲曲清唱,承辦一般劇情戲,而不能上演大型神鬼戲曲)。
「只有寧壽宮的暢音閣、頤和園的德和園、圓明園的同樂園、避暑山莊的清音閣這四座大戲台是特殊的即所謂『崇台三層』的大戲台」,按照朱家溍的記錄,其中暢音閣又為最盛:同樂園戲台毀於咸豐十年(1860),避暑山莊清音閣戲台1945年毀於火災,頤和園的德和園戲台建於光緒年間,資歷較淺。
也就是說,百年之前,暢音閣就是紫禁城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戲台。據《京都古戲樓》記載,乾隆四十一年(1776)戲台落成之日、太后祝壽、金川祝捷等都曾在此演戲慶賀。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八旬萬壽慶典也是在此舉行演出。
另據史料,凡遇節日,西太后慈禧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后、妃、嬪、命婦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緒十年(1884)西太后50歲生日時,為在暢音閣演戲給她看,宮內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白銀11萬兩之多。
暢音閣與清音閣形制相仿,可以想見暢音閣演出時的情景當與此類似。圖/《平定台灣戰圖?清音閣演戲圖》
當年機關,「上天入地」。
特朗普顯然很享受在暢音閣的看戲時光。觀賞完演出後,他攜夫人同演員們合影,還和表演猴戲的演員們握手,又把自己的推特封面給換成了這張合影。
放在過去,暢音閣上的表演一旦開始,會持續大半天。據昇平署(清代宮廷專司戲班的機構)「日記檔」所載,宮中演戲的時間,差不多總是辰初(早七時)開始,未正或申正(下午二至四時)結束,偶然也延長到酉或戌(下午五至八時)。
特朗普看的這三場戲也離暢音閣的巔峰水平有一定距離。昇平署的記錄顯示,演出傳統昆、弋、亂彈等單齣戲時用不著三層大戲台。這也是特朗普觀賞的戲主要在底層壽台進行的原因。暢音閣三層大戲台專為演出承應大戲,即在所謂法宮雅奏、九九大慶、萬壽等重大事件前後演奏神佛頌祝戲文時用。
2017年11月8日,北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故宮欣賞京劇表演,與演員交流。圖/視覺中國
近代,有幸見過暢音閣三層大戲的人不多。與梅蘭芳、余叔岩並稱為「三賢」京劇大師的楊小樓,曾多次上暢音閣表演,卻也說自己「趕上個末腳子年,也許早先還有什麼玩意,我就不知道了」。楊小樓曾見過從暢音閣地井上升到壽台的道具與演員,那是一出叫《地涌金蓮》的崑曲群戲。他在向朱家溍回憶時說:「挺熱鬧,末了從五個井口慢慢升上五朵大蓮花座,上坐五尊菩薩。每一個蓮花瓣里都有燈。蓮花座是井下有人推磨給托來的。」
楊小樓所說的「推磨」應該是指暢音閣地井內的絞盤。如今的暢音閣還保存著舊時的機械設計,散落在二樓祿台後台的木軲轆架是當年用來升降演員、道具的,壽台上下共設有3個天井、5個地井,井口由木板覆蓋,使用時可掀開。
所謂「5個地井」並非真正五口水井,實際上是連接「地下室」的通道,主要分布在台下地面的四角,上面蓋著木板,又起聚音擴鳴之效果。當然,地下室內也真有一眼水井。據朱家溍的記錄,這個水井位於南邊的中間,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這種複雜的構造與宮廷戲的迷信特性有關,《昭代簫韶》的《凡例》中說:「劇中有上帝、神祇、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應分福台、祿台、壽台及仙樓、天井、地井。」
有關暢音閣內機巧設計,愛新覺羅·載濤等三位紫禁城舊人的見聞相對可靠且詳實。載濤是光緒皇帝的胞弟、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叔。1950年,文化部召開全國戲曲工作會議期間,故宮博物院舉辦過清代宮廷戲曲史料展覽,包括南府和昇平署的劇本、曲譜、檔案、戲衣、道具等。當時,載濤受邀作顧問,在寧壽宮太監耿進喜的協助下,布置過暢音閣戲台演出時的檯面,以在展出期間供人參觀。時任中國戲校校長的王瑤卿也來觀展。王瑤卿是光緒末年昇平署的民籍學生,對宮廷戲劇熟悉。
載濤、耿進喜、王瑤卿三人都曾見過《羅漢渡海》的演出。朱家溍在撰文介紹暢音閣時,引用了他們三位關於那場戲的一致見聞:「有很多水族的『形』,還從天井系下來『海市蜃樓』,是一出燈彩切末的崑腔戲。開頭,福台、祿台都有人,後來都歸到壽台上。有個一丈來長的大茲魚切末,魚肚子下有小輪,裡面藏了人推著走,到台口由魚嘴往外噴水(裡面有水箱和唧筒)。唱完這場戲,院子里已汪起水,好在聽戲的都在屋裡。」
暢音閣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台,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並稱清代三大戲樓。圖/視覺中國
皇帝大臣如何看戲?
戲台以及戲台所在的院子里水漫金山,觀眾卻不受影響,這是因為古代宮廷戲曲館的格局設計與現在的不同,它們不會將舞台與觀眾席設置在同一個單體建築內。與暢音閣相對而建的是「閱是樓」,為皇帝及后妃們看戲的地方。「閱是」二字蘊含著觀世事、判是非之意。
《太監談往錄》中記載了西太后慈禧在暢音閣聽戲的習慣。那場景有點類似於現在老人家看電視:戲台上打早唱到晚,慈禧大部分時間坐在炕上,一些時候坐在凳兒、椅子上,「也有溜溜達達站一會兒或者打後門出去遛個彎,或是睡會兒覺的時候,可是台上老是照常唱」。
皇帝、皇后來入座聽戲時,戲台上會打住表演,用八隻嗩吶吹《一枝花》,以示迎請接駕。京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入宮表演所見即是如此,他曾在1950年時向朱家溍詳述清宮昇平署的最後一次承應戲細節:「我看見方先生(星樵)、茹先生(來卿)、錫先生(子剛)等等幾位場面老先生從前台下來,他們都穿著紅緞綉團花袍,腰裡扎著帶,戴著盆式的黑氈帽,上面一根羽毛纓,原來在場上吹彈拉打的場面先生和檢場的都是這種穿戴,據說這是樂部里的樂舞生的服裝。」
在舞台旁等待演出的戲曲演員。圖/視覺中國
閱是樓東西兩側各有轉角廡房及迴廊13間,與暢音閣後台的扮戲樓相通,形成樓閣廡房相圍的格局。宮女、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宮內聽戲的大臣們按另一套儀式行為。宮中演劇、觀劇規矩多,戲本、行頭和砌末也頗具名堂。同是慶祝生日,皇帝萬壽演齣劇本有《福祿壽》《九九大慶》,皇太后萬壽有《天人普慶》《芝眉介壽》,皇后千秋則有《螽斯衍慶》《蓮池獻瑞》等。
「行頭」好理解,是演出時所穿戴的衣靠、盔帽、靴鞋等。各類角色穿戴使用的戲衣,都有特定的譜式和色系,且均十分精緻。戲衣的原材料是每年各地新進貢的數萬匹綢緞,圖案和樣式由如意館畫師負責,經送上認可後交內務府製作。「砌末」則是各種道具的統稱,也均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欽工製作,清宮演劇講求精美寫意,舞台裝置、各種道具,大到炮車,小到眼鏡,巨細皆全。
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圖/視覺中國
今人今曲重上暢音閣。
與古代宮廷規定好的繁文縟節相比,時隔百年再次上暢音閣,當今藝術家們所面臨的情形要簡單很多。
「我根本沒想到是在這裡演出。」國家京劇院三團青年演員郭凡嘉回憶,今年比較早的時候她就接到9月19日赴故宮表演的通知,但沒想到是暢音閣。郭凡嘉說,戲曲圈的人都知道,暢音閣是以前慈禧太后專門看戲的地方,很多名角兒——譚鑫培、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等都在這上面演出過。清王朝滅亡後,宮廷戲曲演出漸漸淹沒於歷史舞台,而暢音閣作為重要文物被保留,但在過去近百年之內「只能看不能用」。
由於事先不知情,包括郭凡嘉在內的諸多演員,並未針對這個戲台提前設計表演內容。他們當時只想著,「梅程尚荀」四大派別,一個派別出一段,每段不能太長,所以郭凡嘉選了《雙陽公主》選段。與她同行的同事與前輩則分別表演了《天女散花》《鎖麟囊》《桃花村》《鍘美案》《空城計》等知名京劇劇目選段。
故宮暢音閣,戲曲演員在表演。圖/視覺中國
當天,演員們化妝的地方不在戲台邊上,而是在故宮別處的一個工作人員休息室。收拾妥當裝扮好,他們在故宮內走了快20分鐘才繞到暢音閣。「輕裝上陣」,這一點和清朝進宮相似,戲班的人進宮表演,都是「只來人,不進箱」,用昇平署的行頭。不過,郭凡嘉們這天要在別處化妝的原因是,暢音閣扮戲樓尚在修整完善之中,沒法使用。
演出那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來了,他跟演員們介紹,這是暢音閣戲曲館提升改造後首次開館,也是暢音閣大戲台近百年來首演,觀眾是來自多個國家的嘉賓學者——出席「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的21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3個國際組織代表。
郭凡嘉是國家一級演員,青衣、花衫,相比為誰表演,她對表演本身更為敏感。舞台的設計水平如何,適不適合京劇表演,她站上去瞧一眼,心裡便有分寸。
那晚正式登台前,郭凡嘉走台觀場,她抬頭看了一眼,暢音閣壽台上方空曠,戲台方方正正,心裡產生一個想法:這裡唱出武戲絕對適合,「扔槍都沒問題」。郭凡嘉介紹,現代京劇舞台仍是方形,但考慮觀眾視角與日常其他表演用途等因素,會橫向拉長一些,台身相對沒有那麼深。因此對於京劇演員而言,在追求舞美寫實的傳統戲台上表演要更為舒展享受。
暢音閣戲曲館在今年9月19日正式開館。單霽翔向媒體透露,將逐步在暢音閣恢復宮廷戲曲劇目演出,並將打開後台地下室入口,通過地下空間展示暢音閣獨特的機關設計,「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普通觀眾遊覽時亦可獲得皇家感受」。實際上,暢音閣戲台還在修整中,至今舞台上只進行了「9·19首演」以及為特朗普的表演。
故宮暢音閣戲曲館開館。圖/視覺中國
從歷史來看,暢音閣在建立之初就非日常使用。梅蘭芳晚年曾回憶自己最後一次入宮演承應戲的場景。他記得當時演的是《遊園驚夢》,宮中廊檐上滿掛大圓牛角燈,畫紅壽字的圓泡子,上面是金色鏤花的毗盧帽,燈泡子下面一圈很長的紅穗子,「院子里空空落落,並沒有聽戲的人……西廂房窗戶里有幾位穿著官衣坐著看戲的。據說那是被賞入座聽戲的王公大臣們」。
2017年11月中旬,沿扮戲樓樓梯上祿台,東南角軲轆架上的木頭仍安睡在灰塵之下,正紅的漆面卻不能被遮蓋,一個橢圓形紙燈骨架橫躺其上,不知道當年它是否也粘著絹花,出現於某場名角大戲中。
(參考文獻:《故宮藏美》《中國古代帝王與梨園史話》《京都古戲樓》《太監談往錄》等)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