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曾國藩的湘軍挽救了大清,但最終卻禍害了大清和中華民國?

為什麼說曾國藩的湘軍挽救了大清,但最終卻禍害了大清和中華民國?

曾國藩有個「曾剃頭」的外號,那麼這個外號是怎樣來的呢?有人以為是因為他殺太多太平軍而獲得的外號,其實不然。那是因為他在長沙開審案局,殺了太多的所謂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號。問題是還殺錯了人。當時長沙的知府叫蒼景恬,他寫了一份回憶錄,裡面就記載曾國藩的審案局,就因一個案子,就錯殺了至少4個人。那是一個冤案,因為曾國藩把好人殺了,把壞人放了,所以落下了個外號「曾剃頭」。

曾國藩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僅一年時間,太平軍席捲江南半個中國,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不堪一擊,節節敗退。無奈清政府要求各地組織團練,抗擊太平軍。曾國藩於是回家鄉湖南組織團練,稱為湘軍。團練是依靠師徒、親友組成的,由各地鄉紳、地主自籌經費、槍支、人員的地方軍。

曾國藩以一個知識分子的頑強精神,屢敗屢戰,經過十多年的奮戰,終於在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太平天國運動結束。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民國軍事家蔣百里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

蔣百里

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這裡曾是指曾國藩,胡是指胡林翼,所謂做人要學曾國藩,做事要學胡林翼。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受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思想的影響,在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湘軍

這裡我要談下團練的問題:清朝的正規軍由滿人的八旗和漢人的綠營組成,受中央政府指揮。清朝行政官員由文官承任,軍隊歸各地的提督或總兵指揮,而文官總督或巡撫統領武官。本來各地在戰爭時會組織鄉勇和民團即團練,屬臨時民間准軍事組織,如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就組織過,著名的三元里抗英,就是民團所為,民團打仗時上去沖沖,打完仗該幹嘛就幹嘛。由於在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和綠營腐敗無能,毫無戰鬥力,咸豐皇帝無奈,於是下令各地組織團練,這意思就是各位自己保衛家園吧,朝廷是沒有辦法了。那知道歪打正著,冒出個不起眼的,手無束雞之力的文人曾國藩,搞了個湘軍,還真把太平天國給滅了,太岀乎意料了。但這種中央和地方軍事分治的體制,後果實在是太嚴重了,把晚清和中華民國全都禍害了。過去八旗和綠營是歸中央政府管,是全國統一的軍事武裝,雖然戰爭時歸文官節制,但主要還是歸中央政府管。但現在冒出個團練湘軍,從人、財、物都是湖南人曾國藩自籌的,而當曾國藩佔領南京後,成為了兩江總督,又有了一支獨立於朝廷的、戰鬥力極強的地方武裝——湘軍,那麼過去的文官,又有了一支聽命於自己的軍隊,還有了地盤,軍政統一,軍閥割據就形成了,形成了國中之國。這種體制從晚清一直中華民國,都沒有徹底的改變。

儘管後來慈禧裁減了大部分湘軍,但湘軍中的傑出人物,如李鴻章又組織了淮軍,左宗棠也依託湘軍,形成了各自的軍政勢力。從此,以李鴻章、左崇棠為代表的全新的漢人集團,通過鎮壓太平軍、捻軍,在洋務運動中迅速崛起,登上在晚清政治舞台,他們不同於過去的文官體制,是軍政合一的政治強人。

1868年9月6日,曾國藩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在太平軍、捻軍平定之後,湘軍、淮軍進行了不同的栽減。留下來的部隊由臨時制改為國家常備軍,其中左宗棠的湘軍約4萬人,李鴻章的淮軍約3萬人,他們的戰鬥力還是強於綠營,他們駐守在較大的城市和戰略要地,被稱為「防軍」。

神機營

1862年,崇厚在天津用西方武器裝備了一支3000人的旗人部隊,稱為「神機營」。1865年,曾國藩對直隸綠營換裝整訓,稱為「練軍」。至1894年,防軍和練軍總兵力又擴增至約35萬人。三支軍隊,神機營是朝廷御林軍,負責保衛京城,練軍在全國各地負責維穩,對外則寄希望於實力最強的李鴻章、左宗棠的防軍。但隨著近30年和平年代,原來的湘軍和淮軍也腐敗起來了,戰鬥力也大大減少,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慘敗。

北洋六鎮

在隨後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地方實力派,竟然私下與西方列強簽訂東南互保協議,至朝廷的安危於不顧,公開反抗朝廷,使得朝廷權威盡失。如果說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文人在擁有自己的武裝後,慈禧還能掌控,朝廷的權威還在的話。那麼袁世凱則依靠洋北六鎮,形成了軍政合一的北洋軍閥集團。在慈禧去世後,攝政王載灃與袁世凱的衝突卻無法調和。最後,在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和孫中山的革命黨聯手合作,逼大清退位,所以說大清覆滅,與朝廷和團練中形成的地方軍政合一、兵歸將有體制的軍閥集團利益衝突有著重大的影響。但是,這種體制從民國初的北洋政府到1927—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期間,卻愈演愈烈。各路軍閥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相互混戰,造成了國家的分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侵略中國,有了可乘之機。直到49年新中國成立,才徹底結束了這種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使得國家保持了軍政的統一,教訓太慘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劉說事 的精彩文章:

假如當年即位的是恭親王的兒子載澄,這倆父子能斗得過慈禧嗎?

TAG:小劉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