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高僧大德們的相貌都非常莊嚴

為什麼高僧大德們的相貌都非常莊嚴

根據《行事鈔》的定義,戒相是「為行有儀」,也就是透過持戒,會表現出來的清凈莊嚴的儀錶。下文是詳細的定義:

《事鈔》云:「戒相者,威儀行成,隨所施造,動則稱法,美德光顯,故名戒相。」

所謂戒相,就是修行人在四威儀中,因為戒行成就,所以能清凈地持守戒法,對境不犯。隨著他所施造,任何舉動都稱合戒法。因此美德光顯於外,故名戒相。

就像當初舍利弗尊者,就是因為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非常莊嚴,因此對佛法產生很大的信心,而隨佛出家的。

我們看古代高僧大德的畫像,也能感覺到那種美德光顯,特別的清凈莊嚴,就是因為高僧大德們都持律精嚴,因此表現出莊嚴的相貌,這就是戒相。接著是弘一大師對戒相兩種定義的解說:

戒相有二義:一約行為相,二以法為相。

《事鈔》<標宗顯德篇>中,約行為相,即此略文也。

《事鈔》<隨戒釋相篇>中,以法為相,即今編《持犯篇》所引據也。

一、約行為相

就是上文所述:「威儀行成,隨所施造,動則稱法,美德光顯」,因為持戒而表現出的莊嚴美好的相狀,稱為戒相。

二、以法為相

以戒法的開遮持犯,為其相狀,也就是《南山律在家備覽·持犯篇》所討論的內容。

以上就是戒相二義,於此宗體篇中所述,即是「約行為相」。我們若能持戒清凈,必然能使身心徹底改變,自然顯現出清凈莊嚴的相貌,眾生見了歡喜、恭敬,這就是對佛法最好的宏揚、護持了。

見大德為什麼能免墮惡趣或種下解脫的善根?

無著菩薩在《善說海》中說:「無論於我貪或嗔,贊毀以及作利害,願凡見聞念我者,悉皆速得勝菩提。」意思就是說,無論對我摧毀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貪心,凡是以我為對境見聞接觸的這些眾生,願他們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得殊勝的菩提果位。

文殊菩薩的十大願中也有這方面的誓言,釋尊傳記中也有記載,菩薩於因地時發了非常大的願,這種願力成熟以後,只要眾生見聞接觸到他,都能夠獲得菩提之因。

我們平時見到一些高僧大德時,如果他真正是諸佛菩薩的化現,那麼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或者接觸他,都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即便對他產生不清凈心或嗔恨心,也不會墮入惡趣,而會轉生於善趣。《寶積經》中記載:「昔日有一位樂生菩薩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一次,他於舍衛城化緣時,商主之女勝德母見到他後慾火中燒,以至於命絕身亡,死後轉生於三十三天。當時成為天子的他回憶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貪心而視菩薩,竟然也能獲得如此異熟果報,更何況說以信心目視、供養菩薩呢?於是他與五百天人眷屬一起來到樂生菩薩前供養鮮花。」

發了菩提心的人始終都應該想: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從今以後,不管別人對我生嗔恨心、不清凈心,還是清凈心,都願他們得到利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信仰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