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爾蒙在作祟,你「偷吻」了誰

荷爾蒙在作祟,你「偷吻」了誰

知道《初吻》這部片子是因為蘇菲瑪索,它是這位法蘭西玫瑰的銀幕處女秀,光是這一點就足夠吸引我去看了。彼時的蘇菲瑪索只有十四歲,正值青春年少,她扮演的女主角叫薇卡,也只有十三歲出頭,在這個年紀里,每個人都會對愛情產生些憧憬和迷惑。薇卡像其他人一樣,上課、下課,學著德語,練著芭蕾。打扮甚至還有些男孩子的感覺:乾淨的短髮,舞會上藍色條紋襯衫,帶著東方美的面孔,稚嫩的聲音……

直到某天,薇卡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某個男孩子,他騎著摩托單車,清逸俊秀,不是王子,卻似乎是每個少女心中理想的情人。年少的薇卡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份情感,羞澀、暗喜、擔憂……所有的情感元素一齊湧出,交織成一份零亂的心緒,年少的薇卡甜蜜著,也痛苦著。

在party上,大家踩著輕快的舞步,薇卡卻成了旁觀者,直到他——瑪菲,那個她傾慕已久的男生將耳機戴到她頭上,音樂響起世界只屬於他們。這首歌的名字叫《reality》,從電影的一開始,這首歌的旋律就一直在縈繞,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聽到歌聲,就像隱藏已久的感情終於得到釋放一般,令人愉悅。歌曲的曲調清新甜蜜,宛如初戀。Dreams are my reality,the only kind of reality……歌詞中沉澱了很多淺淺的小幸福。不得不說這首主題曲是這部電影的一大亮點。即使有一天這部電影被人遺忘了,這首《reality》也永遠不會。

幸福的同時,薇卡也迷茫。影片中就出現了她的曾祖母,一個時尚開放的老人,思想很獨立很新潮。一直有追求自己的老先生,卻不破壞別人的家庭,直到老先生孤身一人,才答應求婚。經常飆車,連最後結婚都是酷酷的。薇卡的父母忙於事業,婚姻也不是很美滿,無暇顧及薇卡喜怒哀樂,而她的曾祖母卻有著似乎永遠用不完的精力,她關注著薇卡的成長,與薇卡分享著那些小秘密。

每個人都經歷過那麼一段青蔥歲月,單純、無邪,那時的愛純真而又簡單,正如一灣清水不帶任何雜質。很幸運的是,薇卡比我們大家多了這麼一個領路人,在她成長的道路上時時給她指點。

很支持自己孩子的決定,很尊重孩子的選擇,也給予孩子很多自由的空間。維卡談男朋友之後,家裡人除了告訴她女孩子要自尊自愛,不能和男孩子在外面過夜,幾乎沒有什麼干涉。爸爸送她去舞會,在朋友面前給她面子,曾祖母和媽媽都很認真地傾聽孩子,耐心聽孩子說青春期的煩惱。他們對待孩子的早戀採取的事引導而不是禁止。女孩子在青春期好奇和早熟都是不可避免的,初吻呢,也只是荷爾蒙催動下的下意識動作,而不是權衡之後給了最好的那一個。

這也是中西方教育對待問題上的不同。試想一下在中國,家長面對十三歲的孩子找到初戀的情況時,會是何等雷霆萬鈞憤怒異常,「早戀」「學壞」「不懂事」「不好好學習」……一系列大帽子相繼扣將上來,不給人一點辯白的機會。我們年少時便已學會了在家長的說教與壓力下壓抑自己的情感,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的愛情觀是否一直都是畸形的呢?電影中德文老師評價薇卡「像只快樂的小鳥」,誇張但又不是得當,可惜在我們喜歡上某個男孩兒不知所措時,只能暗自神傷,何曾有長輩給我們指引過任何方向?

薇卡與瑪菲的初吻發生在電影院里,那一吻是那麼的自然。反觀薇卡的父親,糾纏在情婦與妻子之前不能自處,愛著妻子的同時又割捨不下自己的情人。觀者們都明白,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愛。當薇卡的初戀遇到波折時,她父母的婚姻卻出現了轉機。沒有哪一段愛情會沒有波瀾,即使初戀也是一樣。這就是愛情,充滿了變換,永遠難以捉摸。我不知道這位叫做克勞德·皮諾托的導演是不是想告訴我們這些,我甚至沒看過他的其它任何作品。但是這樣一部在戛納電影節上一舉摘下金棕櫚獎的作品,確實觸動了很多人,我們開始追憶自己的年少時光,然後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愛。

《La Boum》並不是一部從頭到尾安安靜靜,專註於價值和本質之類深刻討論的藝術電影,懵懂的愛戀、真摯持久的愛情、青春的不羈隨性才是電影的主題。此片上映於1980,此時的蘇菲瑪索只有十四歲,《La Boum》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然而從這部電影里蘇菲瑪索的奪目的表現力和她天生的氣質已經可以看出她必定是法國電影永恆的一部分。十四歲,已然透出一個成長中的小女人的魅力十足和一種遠離天真卻親近純凈的小性感,你會愛上她棕色的眼睛和目光的穿透力,她鼻子自然輕巧的線條,她嘴唇微張的程度,愛上她被青春打磨的身形,被城市和血統注入的靈魂,被恩賜的言語,你會忽略物理與現實的差距嗅到她的情緒,這正是神往該有的狀態吧?

十四歲,一個洛莉塔的年齡,你會忍不住以為這個歲數的小女孩既美好又邪惡,所以她們動人心弦。 克勞德皮諾托因為有了「少女般的」蘇菲瑪索輕而易舉的成就了這部電影,因為她的存在,對故事好像並不值得特別提出什麼意見,你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她一個人身上,對故事的接受和理解彷彿都變成對她的注視、關懷、奢望與體會。比起成熟後的蘇菲瑪索,這個時候的她對我來說才是一種完美,就像《Léon》里的娜塔里波特曼,我習慣將她們跟小時候區分開來,如果一個女孩的成長永遠只被鎖定在十三四歲的區間內,這必是一種地獄與天堂並存不悖的審美覺悟。我慶幸《Hard Candy》里的Ellen Page還未長大,眼前的感覺是足夠了。

這是一部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電影,片子里年代的痕迹現在看來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展示,周末舞會,爵士樂,美式一刻鐘,如今看來奇怪但還是會覺得有意思的舞步,當時房屋的裝修風格,酒吧的燈光,溜冰場,人物的著裝髮型妝容,偶爾出現的電影畫面,對話里跳出來的阿蘭德隆、《感官王國》(1976年),甚至包括那會兒的鏡頭調度、色彩風格、人物關係里稍稍過時的細微感覺都有一種吸引力,特別當它又成為譯製片,雖然沒有了法語韻律感,但看到與口形不一樣的另一國語言有時候也可以感受這種差異帶來的小味道。

近四十年過去,那個曾經穿著牛仔上衣坐在摩托車後后座的女孩漸漸成熟。看過率真熱情的《芳芳》,稱讚過《007黑日危機》里讓邦德也落淚的「邦女郎」,我們還是對她在《初吻》裡面的表演津津樂道,真正的好電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想起前些日子看卓別林大師的《城市之光》,一部喜劇,看到結尾我的眼眶濕了。《初吻》雖沒有像《城市之光》那樣與我們隔著世紀的光陰,卻也成了我們心中不變的回憶。影片中幕幕的經典一直在腦海中回放,一遍一遍給我感動,這種感動,無關蘇菲,也無關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中國文人畫中的四君子形象——以中國美術館花開盛世展為圖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