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最大智庫:比起買什麼,消費者更重視怎麼買

日本最大智庫:比起買什麼,消費者更重視怎麼買

騰訊創業訊 1月29日,青騰匯全球私訪「日本零售」依次走進日本最早民間智庫、亞洲最大戰略與IT諮詢公司野村綜合研究所、日本最大葯妝店松本清、日本家居新秀Nitori,及年輕人最喜歡的文具店LOFT等……當晚,中日獨角獸企業家們相聚一堂,針對智慧零售相關問題展開開放交流與探討。

精華提煉:

比起買什麼,消費者更重視怎麼買;

標準化商品要個性化,非標準商品要反而要重視品牌;

創造消費者需求,就是創新;

中國平台型企業需要考慮創造新的需求,才能保證企業不斷增長;

digital、online、global,都是記號化商品,最後走價格戰;

日本零售業,靠 dog 模式無法存活,必須在 cat模式的商品才能競爭;

CAT是指cossy(舒適)、analog(模擬化)、touch(觸摸)。

1、走入野村綜合研究所

野村綜合研究所(簡稱NRI)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1965年正式成立、1966年分拆野村證券電算部門成立 「株式會社野村電子計算中心(NCC)」、1988年綜合研究所、電腦系統合併成為綜合信息服務企業,提供諮詢和IT解決方案,例如7-11pos系統;1996年開始零售業研究。

野村綜合研究所執行董事上野步

2、消費者困境:信息疲勞

日本的問題是,信息太多,給消費者產生困擾,造成疲勞。

日本消費者收到許多商品信息推送,但不知道如何選擇;信息推送在2009年之後到達頂點之後開始衰退。現在的消費者,不希望接受這麼多信息。2000年之前的年輕人,會因為信息收集能力而驕傲;2010年之後的年輕人,會因為整理信息的能力而驕傲。

針對信息疲勞社會,NRI認為有兩大重要解決方案:

選擇簡單化:過剩信息的結構化,讓消費者容易選擇;

提升認可度:物質產品過剩,商品不僅僅是物質,還要有情感的附加價值;成熟的消費型社會,消費者的物質慾望降低,體驗價值是唯一。

3、消費者升級:追求便利

日本物質財富豐厚,比起買什麼,消費者更重視怎麼買。

2009,日本通貨緊縮,消費者開始買物美價廉的商品;2012年,消費者追求「品質、安全、自我生活方式」的商品;今天,有些消費者願意買昂貴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一致的商品。夫妻雙職工家庭的便利性消費比例增高;家庭收入越高,便利性消費需求比例越高。

2015年日本消費的四個象限:

象限1是便利性消費佔43%,象限2是豪華消費佔43%,象限3是便宜性消費佔24%,象限4是探索性消費佔11%。便宜性消費的比例逐漸下降,便利性消費呈增長趨勢,日本雙職工、女性職業者以及未婚高收入人群,都非常注重購買的便利性。

4、成熟消費時代的營銷要點:

關於便利性消費:針對有錢沒時間的消費者,幫助他們篩選提供信息;目前推薦服務並不精準,消費者希望理解其性格偏好,提供選項,除了日用品,也包括住宅、金融產品和高檔商品。

關於線上線下融合:由於日本零售業發達,並且便利店24小時營業,因此日本實體店和網店均衡發展;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直覺和五官體驗,忙碌時網購,有時間會去實體店,並把線下購物當作體驗和享受快樂的場所;

關於消費體驗:消費者關注從關注「安全」、「安心」、「品質」後,開始關注「安定」、「回憶」、「滿足感」,所以商家會組織試吃、音樂節等活動。一些新的消費體驗需求點:解決壓力、心靈治癒、和家人有美好回憶、感覺舒服有滿足感。

5、進入Goods to person時代

Goods to person指貨到人,原本是物流用語,現在是形容人類進入物流社會,現代倉庫自動化、自動分揀與出庫,效率大大提升,並且不論大件、小件商品,都可以直接到家。

中美日零售模式對比:

中國:以電商為主導,實體店為輔,零售實體業還未成為主要渠道;

美國:實體店與電商都強,實體店為了對抗電商,發展線上線下全渠道對抗;

日本:實體店與電商發展都慢,零售業的系統性不如美國。

當下日本零售業的探索與思考:發展製造型零售業,零售企業管家化,根據特定消費群體按需求定製;零售業娛樂化,把大型娛樂活動和零售相結合。

6、未來商品特徵分析

商品可分為記號商品(親眼看到才能看到好壞,比較難差異化)和非記號商品(看說明書就知道產品性能,例如食品、時裝等,特徵是高檔與個性化)。

電商通過銷售記號化商品獲得持續增長,但很難差異化;例如液晶電視越來越便宜,競爭激勵,這是工業化產品的宿命。記號商品需要增加附加價值來差異化,比如單反相機針對特定群體;否則就會進入價格競爭。

實體店需要把記號商品變成非記號商品,通過實體體驗提供情感附加價值。

日本零售企業的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把記號商品變成非記號商品,以及如何讓非記號商品在網上銷售。

7、給中國零售企業的建議

Uber等平台型服務企業,並沒有創造新的消費者需求。大家在美國用車,乘坐計程車的頻率是增加還是沒增加?如果人口不增長,肯定不會增長。它並沒有創造新的需求,只是把計程車行業的市場佔為己有,所以計程車行業不斷受到威脅。

從歷史來看,英國產業革命和美國高速發展,通過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增加社會總需求,帶來社會發展,但是美國和英國總需求沒有增加。歐美和日本,大型平台企業壓制了傳統行業,社會財富集中在平台企業。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消費者需求不斷提高,市場處於高速增長期階段;歐美和日本面對的狀況,中國不遠的將來也會面對。我們需要提前看到(零售業)飽和趨勢,需要不斷考慮「如何創造消費者新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不斷增長。

8、QA環節:

Q1:日本和中國的零售業是否會均衡發展(類似美國)?

A1:中國電商成長很快,實體店也在增長,只是沒有那麼快。中國電商呈現平台化特徵,日本是實體店平台化,例如7-11;這兩種情況美國都沒有。未來的趨勢是,線上線下零售都能實現平台化。

Q2:日本7-11做得很棒,賦能前端,也遇到業績惡化,是否是因為沒有創造新的需求增長點?

A2:以7-11消費者角度談下觀點。每個店鋪都有現磨咖啡機,每個店都是咖啡味道,100日元一杯;炸雞塊經過改良,味道越來越好。業績下滑原因是雖然咖啡、炸雞塊有新增長點,但是消費者市場沒有增長,只是搶了星巴克和KFC的生意,市場重新分配。

7-11業績增長不如以前,是因為沒有「創造新的消費者需求」,沒有新的零售革命。現在日本便利店都非常恐慌,有咖啡和炸雞塊可以搶過來,如果沒有商品搶的時候就沒有增長點。

Q3:日本零售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有兩次重要立法,「百貨業立法」和「大型商品立法」?

A3:這兩個立法對日本零售業影響很大。在30~40年前,日本出現許多百貨商場與大型綜合超市,搶了傳統小商小店的生意;一個商業區有一家百貨店和綜合超市,會打擊整個商圈的小型零售業;100家零售商店小店的選票和1家百貨的選票,誰佔優勢很明顯,也有政治需要。

7-11在日本的高速發展,是因為提升了小型零售店的效率和營銷。在未來,中國出現類似情況的可能性非常大。企業為了追求高速增長,必須開拓新的市場。

轉載自:青藤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綜合 的精彩文章:

賓士征服電動汽車市場計劃曝光 挑戰特斯拉

TAG:騰訊科技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