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月》:關於童年,以及沒有色彩的九十年代

《八月》:關於童年,以及沒有色彩的九十年代

嗨/ 這裡狗食盆

東北大學知識青年集散地

nice to see you.

《八月》究竟是什麼時候上映的,我已記不大清了。隱約記得是在去年的七八月份,空氣里混雜著烈日炎炎和冰棍的香甜味兒,我隻身一人來到了影院,觀看這部關於大背景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地區國企改革的影片。這種題材你一聽便知,一定是叫好不叫座的。和它一同上映的,還有好萊塢大片《金剛狼3:殊死一搏》。

《八月》的拍片少得可憐——我這麼說,還是給它留了些情面。實際上在我們那個小縣城的影院里,這部電影的拍片只有某一天的唯一一場,也就是說,你一旦錯過了這一場,恐怕這輩子也再無機會在大熒幕上看見它了。

畢竟,如今的人們熱衷於各類商業電影,而影片的拍片量也恰恰是由市場決定的。一方面我們希望有更多優質的影片誕生,另一方面卻也極難加以掩蓋自己的惡俗趣味。時至今日,中國的影視業正逐步走向蓬勃發展,而這對矛盾,也正是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

果然,全場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我便也不必拘泥於電影票上的座位號,全廳座位任君選擇。電影從始至終都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呈現,沒有一點顏色。這讓我想起了馮小剛執導的《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影片從始至終都是以圓形鏡頭的形式呈現,有點從門鏡中窺探世間百態的意思。在影片的結尾,時間線拉回現在,才有那麼一小段16:9的矩形畫面。於是我想,這大概也是導演的有意為之。在影片的結尾,或許會有那麼一點彩色片段吧。

但很可惜——或者說是萬幸——沒有。目前,市場上充斥著越來越多的3D影片,它們把色彩渲染得逼真絢麗,把人物刻畫得生動活潑,充分給觀眾以感官上的刺激。但我倒是覺得,對於一部影片來說,3D技術只是一個輔助觀眾更好觀賞影片的工具,而非其大肆標榜宣揚的內核。如果我們不能從一部影片中看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看到值得思忖的內涵,看到它所傳達的價值觀,那麼即使它的3D效果再怎麼高超,我也只會在心中默默地為它打上一顆星。

所以有人認為,這種黑白片的畫面,將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地區的陰鬱浮躁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一旦加入色彩,便會讓觀眾覺得有些跳脫,不能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節和時代背景當中。當然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只不過是大多數文藝片的故技重施,是為了刻意凸顯導演畸形的審美水準。我想,這種黑白色彩的處理方法,也就像前面說的3D技術一樣,是為影片內容所服務的。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張小雷的男孩。他的母親是一名人民教師,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剛剛結束小升初考試的張小雷,本以為終於盼來了日思夜想的沒有作業的暑假,卻又發現,這個暑假好像不同於以往。因為國企改革,院子里的許多大人一下子都沒了工作,變得整日庸庸碌碌,無所事事,這其中,就有張小雷自己的爸爸。影片便是在這樣的視角下,進行情節敘述的。

有的朋友可能剛剛查了這部電影的簡介,但讀完後也仍舊覺得雲里霧裡、不知所云。這麼說吧,如果你喜歡《蘇州河》,喜歡《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喜歡《一一》,喜歡《太陽照常升起》,或是喜歡村上春樹那種支離破碎的超現實主義小說,那麼這部電影一定合你的胃口——你要非讓我說這些電影究竟講了什麼,我還真說不出來,而《八月》大概也是屬於這類之一。碎片化的情節,邏輯特點並不鮮明的敘述手法,就像太陽穿過茂盛的枝葉,把光芒投在地面,繪成一幅誰也看不懂,但就是覺得安然愜意的圖畫。

所以相對於講述故事,我覺得《八月》更側重於描寫時代——我們能從電影中看到太多太多小時候常見如今卻早已消失了的場景。夏天,親朋鄰里同住在一個院子里,每天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撒丫子跑出去玩。炎炎烈日下,空氣里瀰漫著曇花的香味兒。到了傍晚,為生計奔波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中,光著膀子看著球賽喝著啤酒,一點也不拘小節。母親在旁邊嘮嘮叨叨,埋怨著爺倆又把剛收拾好的屋子搞得這麼亂。破舊的沙發旁有一台用了很久的電風扇,吱吱呀呀地旋轉著。偶爾不轉了,就用手使勁在風扇背部拍兩下。上一次有這種身臨其境之感,是在讀蕭紅的《呼蘭河傳》的時候。當時覺得,書中有太多的情節和畫面,就是我的童年生活,那種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氣生活,就像微風一樣沖著你撲面而來。因此我想,大概有許多人和我一樣,也能從這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童年。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還充斥著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不同於《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的那種孤獨,也不同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種滿是幻想的孤獨。《八月》孤獨得很真實,我們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種孤獨之感就在我們身邊。那是一種孩子獨有的孤獨。張小雷搞不清複雜的成人世界,搞不清焦急的父母,搞不清自己為什麼喜歡鄰家姐姐,也搞不清自己近在咫尺的未來。他躺在樹下,抬頭看著知了不停地叫著,就像他心中的苦悶和不安。這種孤獨,屬於每一個成長在夏天的少年。

在影片的末尾處,出現了一行「謹以此片獻給我們的父輩」的字樣。有人認為,這便是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但據導演稱,在影片最開始的籌備階段,是沒有這行字的。換言之,這行字是後加上去的。我猜測,導演最開始覺得,自己沒有權力左右觀眾的想法,也不願意去為整部電影做出一個定義式的總結,但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應該加上這行字,以表示對父輩和那個時代的尊重與追思。但如果是我,我會在片尾處寫上,「謹以此片獻給沒有色彩的九十年代,和我們漸行漸遠的童年」。

在前不久的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上,《八月》不僅一舉斬獲了最佳劇情片和最佳新演員兩個獎項,還在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等四個單元中獲得了提名。《八月》的導演名叫張大磊——請記住這個名字。對於任何一位其處女作就能獲得如此之多殊榮的藝術家來說,他的前途必定是不可估量的。也希望張大磊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再接再厲,為我們貢獻出更多優秀的影片。相信下一次,一定會有更多人買票去看的。

本 期 作 者

公布上期中獎讀者

請聯繫後台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大gossip 的精彩文章:

新年送你一包小浣熊

TAG:東大goss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