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謀聖張良的誤讀,其實他很簡單

關於謀聖張良的誤讀,其實他很簡單

司馬遷說:我原以為張良是個高大威武的漢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以貌取人,使我失去了優秀的學生子羽。」對於張良也可以這樣說。

關於張良的各種解讀很多,下面是我把可靠史料中關於張良的各方面資料會集如下:

一、不存在善終之說

劉邦建國後殺了幾個人,但他絕不是嗜血的人。相反,他是能不殺就不殺;比如惹下大禍的韓信謀士蒯通,因為這個人的詭辯,造成了酈食其之死,引誘韓信生出野心,引發後來田橫五百壯士悲劇。劉邦不殺他,不是因為蒯通口才好,劉邦的智慧不是一個舌辯之士可以忽悠的;而是不需要殺,只需要懲戒恐嚇警告足矣。

稍加細心就會發現,劉邦只殺一種功臣:謀反、有實權、帶兵的人。張良終其一生都是戰略指揮大師,甚至極少參與戰術性的工作;張良爵位極高,實權沒有;即便高祖喜歡殺人,也不會想起張良。

二、張良是個什麼樣的人

早期的張良是個魯莽的人,後來遇到名師教育性情大變。都知道他年輕時曾經冒險刺殺秦始皇,這是一個莽撞的年輕人才會幹的不靠譜的事情;後來遇到老師,老師知道他是一個忠誠的人,但並沒有馬上傳授他學識,而是磨礪他的性格,然後才傳他「天書」。

從此張良褪去懵懂莽撞,變得平靜優雅。相由心生,張良的樣貌發生變化,越來越溫柔細膩。逐漸看不出男性的豪氣,越來越像女性。

三、張良和高祖的關係

劉邦談吐比較市井,對張良卻很恭敬;這是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基礎所決定,張良無求與劉邦,相反大多是高祖問計張良。奇怪?張良是一個沒有功利心的讀書人,他想做的是將自己的學識表現出來,更為關鍵的是,張良清醒的認識自己——出色的謀略大師,而不是將帥之才。

越到後期,張良越發不願多事,而是潛心自己的學術研究(道家成仙術)。很多人用世俗眼界把這說成是張良避禍,很可笑。現實是相反,高祖帶兵出征,倒希望張良多為朝政出力,而張良僅僅是敷衍一下。對於張良的境界,高祖和呂后非常了解,這對帝王夫婦是人精,張良是神仙。

劉邦封地三萬戶,最被津津樂道。古往今來有三萬戶的侯爵嗎?不如封王算了。這其實就是高祖表明自己尊崇張良的態度而已,彼此都知道不會要這個封地。呂后逼求張良謀劃保太子,這是呂后實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找最後的救星,為什麼要挨到最後才求助張良,就是因為張良不會主動生事,而呂后也不願輕易去打擾張良。後來張良進入辟穀修鍊,呂后很擔心,親自上門,找張良談人生苦短,勸說吃飯。張良也確實給她面子,停止辟穀開始吃飯。(辟穀即不食五穀雜糧,只喝水,吸收自然精華之氣養生,大多個把月都死了)

四、張良的兒子們

大兒子張不疑繼承了爵位,在漢文帝五年,留侯張不疑參與謀殺原楚國的舊貴族,犯不敬罪,被判處死刑、削奪留侯國爵。後傾盡家產贖命為一守城更夫,留侯家族自此不顯。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高祖時期封侯王達143人,幾十年後,大約只剩下五人。子孫被削去爵位與當年的功臣沒有關聯,不必據此聯想成,漢王室當年對張良有不滿的情緒。

小兒子張辟疆繼承了智慧。15歲的時候表現出超常的謀略但不夠成熟,後來不見蹤跡,想來是一生平安,或大隱於堂,或如他父親的理想追求一般,逍遙人生。

參考資料:《史記留侯世家》《漢書》《高祖本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益智金鑰匙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乾的荒唐事兒,殺人和留情全在一念之間

TAG:益智金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