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國渠:一個陰謀為何變成了惠民工程?

鄭國渠:一個陰謀為何變成了惠民工程?

原標題:鄭國渠:一個陰謀為何變成了惠民工程?


公元前238年,秦王贏政開始親政後,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國家發展戰略。


鄭國本是韓國一位主管水利的官員,公元前246年,鄭國以公派的身份進入秦國,公開名目是作為友邦鄰國,韓國要幫助發展秦國農業。具體任務是,遊說秦國修一條大型灌溉渠道,把涇水和洛水連接起來,利用涇水豐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帶的土地。這樣,關中就不怕乾旱了。


這一點正合秦國「耕戰」的戰略定位,水利是「耕」的命脈,之前連年乾旱的關中是秦國的基地,提高秦國糧食產量,發展農田水利乃重中之重。


未曾想,這其實是韓國走投無路之下的「疲秦之計」,真實意圖在於耗竭秦國實力,以拖延戰術求生存。鄭國這樣一個專業人才,在關鍵時期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政治使命——間諜。


仔細研判一下鄭國渠的修建時間,就可以發現這項水利工程對於秦國的重要性,這應該算得上此間秦國的「一號工程」。因而,秦始皇很快採納了這一建議,並任命鄭國全權主持該項工程,徵集大量人力和物力,立即上馬。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韓國「疲秦」的陰謀在渠修成之前得以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早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他已經想好了說辭:「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詳見《漢書·溝洫志》)意思是說,即使修建鄭國渠消耗秦國大量財政收入,也不過是讓韓國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已,而該渠可以使秦國「富民強國,建萬世之功」。遠見卓識的贏政很欣賞鄭國這個「解釋」,雖然引來秦國上下熱議,他仍然重用鄭國。


鄭國不愧為經世濟用的水利專家,在他的設計下,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西引涇水東注洛水,東西長達 300 余里。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東,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



鄭國還充分利用鄭國渠地處「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這一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

《史記》和《漢書》兩部權威著作都說鄭國渠修成後能灌溉秦田「四萬餘頃」。這在當時的秦國,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條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無疑有利於秦國從經濟上完成統一中國的準備。


鄭國渠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世界水利史上少見。後人在鄭國渠遺址上,發現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地面上開始出現由西北向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土坑之間原有的地下乾渠相通,故稱「井渠」。


以治理滔天洪水,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的大禹,曾在此治水。千年過後,這片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個「大禹式」的鄭國。韓國如此稀有的人才,白白獻出為秦人所用。一水灌溉關中,「疲秦」成了「助秦」,最後變為「強秦」。其實,詭譎中貫穿著必然的邏輯。

長城是為了防人,鄭國渠是為了惠人。曾是戰爭產物的鄭國渠,最終走向了利民利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1949年底蔣介石為自己留了哪三條後路?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