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雖在重複,真相卻不會缺席

歷史雖在重複,真相卻不會缺席

言論自由是一種權利嗎?才不是。

它是一種機制,允許權勢低微的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能使的個體的內在驅動暴露在社會的動態平衡中,找到和平解決的辦法。

那麼言論自由保護誰呢? 保護對制度的信心。

水門事件曝光,尼克松被彈劾了,但是美國的社會制度被保護並延續了。儘管制度中的弊端和頑症也被保留,但是這就是言論自由的目的,社會公信力沒有破產。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有弊端和問題,受統治的人,只有信任社會制度可以自我修正,才能心甘情願地遵照遊戲規則繼續行事,當社會信任破產的時候,連那些希望遵守遊戲規則的人都要自危。

2017年是美國社會和政壇充滿戲劇性衝突的一年,好萊塢當然不可能缺席。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政治驚悚片《華盛頓郵報》(The Post),取材於著名的歷史事件,借史喻今,影射當今社會議題,現實批判意味濃厚。

由梅麗爾·斯特里普和湯姆·漢克斯兩位巨星聯袂主演,氣勢如虹直取奧斯卡各大獎項。

1.

電影的主線講述的是一段歷史公案,上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沼,國內反戰情緒高漲。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分別獲得了美國國防部的內部機密文件——「五角大樓文件」,文件詳細記錄了從二戰到1968年的20年里美國在海外的秘密活動,幾任總統及高級政府官員對越戰失敗的悲觀估計。

這些文件一旦被發表,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系列對美國公眾的欺騙行為將公諸於天下,勢必為當時國內外的緊張局勢火上澆油。

尼克松政府試圖阻止兩家報紙繼續刊登「五角大樓文件」的努力失敗之後,以叛國罪將兩家報紙告上了最高法院。罪名一但成立,報紙的發行人、主編和主要工作人員都將面臨牢獄之災。

這是斯皮爾伯格第二次走進美國最高法院,第一次是解救非洲掠奪來的黑奴的《斷鎖怒潮》。

至今他對高法的銀幕呈現方式一成不變,用Tiffen柔光的大鏡片對著最高法院,滿滿的崇拜和欣賞,近乎一種宗教。

他這麼肉麻並不無道理,因為美國的高法在這些原則問題上,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電影的副線講述的是華盛頓郵報當時的東主和發行人Katharine Graham在這個事件的前後所面臨的挑戰。

Katharine Graham的父親是華盛頓郵報的創始人,她在父親和丈夫先後過世之後,被迫坐上報紙發行人的位置。

那是一個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時代,Katharine Graham只是一個虛設,所有的重大決定都越過她由董事會直接拍板執行,而她還要在這個被輕視被忽略的環境里努力保持自己的聲音和尊嚴。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面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抉擇,堅持發表「五角大樓文件」,有可能讓她父親親手創立的事業毀於一旦,有可能把她自己送進監獄。

一向看似軟弱退讓的Katharine Graham,出乎意料地力排眾議,毅然決然地做出「Let"s go. Let"s publish.」的決定。

這個勇敢的決定,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的歷史進程,奠定了華盛頓郵報成為美國報業龍頭的地位。

2.

1971年6月30號,最高法院以6:3的多數做出歷史性的判決: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發表「五角大樓文件」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免於政府的檢查和懲罰。

最高法院Hugo Black大法官的這段判決詞太精彩了,堪稱光耀史冊:

「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開國先驅們向新聞自由提供了保護,以保護它在我們的民主制度中所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新聞是為被管理者服務,而不是管理者。政府對新聞界的檢查權力被取消,而新聞界永遠有監督政府的自由。新聞自由得到保護,使它可以挖掘出政府的秘密,給人民以知情權。只有一個自由開放的新聞界,才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騙行為。"

Hugo Black被認為是美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他曾經做過10年的民主黨籍國會參議員,由羅斯福總統(FDR)提名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一些有趣的事實,他在成為參議員之前曾經是3K黨成員;他是二戰期間把所有在美日本人送進集中營的主要支持者;他支持政府立法干涉商業自由;他認為憲法沒有賦予公民隱私權。

重溫歷史的好處就是,許多在當時無法判斷對錯的事情,歷史都終將會給出正確的答案。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本片的最後一個鏡頭與《總統班底》的第一個鏡頭完全重合:1972年6月17號夜間,值夜班的警衛在位於水門的民主黨全國總部大樓里發現了「竊賊」。

Spielberg不愧大師,是戲劇性再現歷史事件的高手。故事鋪陳的天衣無縫,對話精緻,衝突迭起,節奏張弛有度,煽情恰到好處,「慕尼黑」之後最好的斯皮爾伯格。

Meryl Streep 在電話的這端通過一系列微妙的表情與眼神詮釋Graham夫人內心轉變,是2017年銀幕上最具魔力的表演。

3.

電影對於新聞自由以及性別平權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更讓我感動的還有對傳統印刷年代報紙製作細節上的深入展示。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鮑勃·奧登科克飾演的編輯靜靜地在自己的桌前寫作,對自己以及報社的未來惶恐而又一無所知。

就在此刻,凱的一聲令下,印刷啟動了。無需台詞,震顫的大樓清醒地告訴著他,歷史在被改變著。

此外,片中的每個角色,哪怕再小,都有自己閃光的時刻,寥寥數語卻勾勒出飽滿並令人信服的性格,比如在最高法院,那個遲到了卻又偷偷給凱打氣的女員工。

最後凱看她的眼神,有些擔憂,但又帶著沉思與堅定,到底是誰給了誰希望與勇氣呢?

講2個小插曲,郵報在此事件後聲名大噪,不就後也搬到了更有格調的辦公樓。

製作初期,斯皮爾伯格總覺得環境的氛圍和故事的基調不對,這才有人告訴他,這件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郵報還在老辦公樓運作。進而通過老照片里的蛛絲馬跡,影片里現有的布景才被還原。

第二個小插曲是在放映結束後,當天其實也是Meryl Streep和Tom Hanks兩位影星完成拍攝後第一次跟我們觀眾一起觀看整部影片,當被問及二人是如何把握角色時,根據一些採訪和傳記,Hanks說,應該是本對凱的愛吧,他相信本是愛著凱的。

Meryl聽後頓了頓說,其實她覺得更多的是尊重,他們這二人的關係不是建立在其他任何感情基礎上的,在工作場合上男性和女性間該如何相處是一個當下十分重要的話題,特別是當女性是上司時。

提到這兩點,是希望國內在歷史話題影片的製作上,能在初期的研究調查階段就更下功夫,也想鼓勵演員、製作團隊、觀眾多表達自己不同的藝術理解與思考。

美國正需要《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影片帶給政治現實與性別現實的諷刺與反思,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或許更需要。

歷史雖在重複,但真相不會缺席。回台回復:華盛頓郵報,提供英語無字版。

4.

稍微還原一下歷史。

1967年6月至1968年12月,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背著總統約翰遜,組織一批專家,編寫《關於越南問題的美國決策過程史》,彙集美國關於越南問題的信函、電報、報告、文件、批示、指令等,共47卷7000頁250萬字,意在對越戰作一番完整、全面的回顧和反思。這就是後來俗稱的「五角大樓文件」,每一頁都標記「絕密」字樣。

文件的編輯之一艾爾斯伯格發現,美國歷屆政府在越南戰爭問題上,由於錯誤估計形勢而陷入泥潭,導致嚴重決策失誤。政府卻採取欺騙國民繼續推進越戰。

他把文件複印下來,決定尋找機會,盡一切力量制止謊言,早日結束越戰。

1971年6月 13日,星期天,《紐約時報》開始連續刊載文件,標題是《越戰檔案》。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看到星期天的報紙,十分震驚。在「越戰檔案」系列的第三期刊登發行後,紐約的聯邦地方法院頒布了一項臨時的禁令來阻止《紐約時報》。

但是艾爾斯伯格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行為,他又找到了《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從6月18日開始繼續刊登。

之後一家報社接到禁止今後,馬上又有另一家接過接力棒,這其中還包括芝加哥《太時報》、聖路易斯郵報分社等12家報社。

一個叫威廉姆斯的律師鼓勵《華盛頓郵報》繼續刊登文件。他說,「尼克松能拿你怎麼樣,難道把每個主編和出版商關進監獄不成?」

6月30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政府禁止報社刊登文件的禁令無效。

"五角大樓文件"案件主要焦點集中在新聞媒體的自由上,危及國家安全的問題是次要的,事實上也沒有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多大的影響。

直到2002年,「五角大樓文件」最後一份資料在美國防安全檔案里刊登,至此所有7000多頁文件完整面世。令人吃驚的是,雖然這份文件已經官方或非官方披露多次,但這份「五角大樓文件」至今仍是保密級別。

用一個故事做結尾吧:

一天一個旅行者在路上碰到了三個石匠,分別問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在做什麼事情。第一個石匠說:「我在砸石頭。」第二個石匠說:「我在做一塊奠基石。」第三個石匠回答說:「我在建一座教堂。」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的力量在於它的大多數職員都是教堂建設者,而不是砸石頭的人。

點擊汁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熱映 的精彩文章:

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絕命鎮現滅門案

TAG:熱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