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猶龍,乘雲氣翱翔於天地之間

老子猶龍,乘雲氣翱翔於天地之間

老子,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其彪炳史冊的原因是留給世人一部約5000字的《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它的曠世影響,「深」可達2500多年,是中國文化的寶藏;「遠」可及歐美,是西方諸多經濟思想和科學思想的源泉。

在中國歷史中,道家將老子視為宗師,道教將老子尊為道祖太上老君。儒家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曾經數次問學於老子。

《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謙下貴柔」等學說,25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並滲透到人們的思維和人生哲學之中。

在歐美的科學界和自然界以及哲學界,老子也被稱之為萬物先知和哲學之父。《道德經》被認為是西方自由經濟思想和自由市場原理的源泉;系統科學的理論大師也謙虛地承認,他們的理論與老子相通,來自於《道德經》。

曾經有人將霍金的《時間簡史》和《道德經》進行對比學習,發現它們簡直就是一部書的兩個版本。比照著《時間簡史》,《道德經》中那些玄妙字句不僅變的異常清晰,而且和霍金的宇宙誕生與演變過程無不絲絲相扣。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物理學研究成果吻合的程度另人瞠目結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

………

讓我們向前追溯歷史。

老子!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於公元前571年誕生在春秋時期的楚國苦(hù)縣賴鄉曲仁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一個位於河南省東部豫皖交界處的「不起眼」的卻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

1

如果沒有《道德經》,或許老子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就不會有人關心他的出生、他的生平、他的離世。

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經》,人們對老子有了非同尋常的興趣,於是,他的生平被「故事化」了,被神話了。

老子的出生有若干個神化般的版本。老子的離世,最被認可的是出函谷關西去不知蹤跡。但是在他的出生地鹿邑,也還有著他在老君台升仙離去的說法。

這些故事自然是疑竇叢叢。

但正是因為這些故事,讓後世的人們有了祭拜老子的「名義」和「說法」。

在鹿邑,就有兩個祭拜老子的建築群,一個是太清宮,紀念老子的出生;另一個是明道宮,紀念老子的升仙。

太清宮,創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是史料記載的老子誕生地。

現在的太清宮由四部分組成。

南邊是祭祀老子的祠廟,以太極殿、三清殿為主體建築。

走過三清殿向北望,一條筆直大道的盡頭還有一處煙火繚繞的寺廟。

那裡祭祀的是李母。它曾經是獨立的寺廟,被稱之為洞霄宮。

在這條中心大道的西邊,是一個圓型的小廣場,入口處是那個傳說中老子所騎青牛的石雕像,四周是石刻的《道德經》全文。

在這條中心大道的東邊,是新修建的、仿古建築風格的「老子故居」。

關於老子的出生,稍微「靠譜」一點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老子的父親名叫老佐,在春秋宋平公時任宋國司馬。為了收復被桓氏宗族佔領的彭城,老佐身為上將軍,攜家小、率二萬人馬出征,前去收復彭城。老佐銀盔白馬,身先士卒地馳騁於疆場之上。那一日,老佐正在軍前督戰,不料被敵方暗箭射中前胸,墜馬身亡。群龍無首的宋軍,立刻就潰不成軍了。

正在宋營軍帳中的老夫人,聽說老佐陣亡,又看潰軍潮水般地湧來,也急忙帶家將駕車奔逃。因為是摸黑前行,況且是慌不擇路,本來應當走向西南方的宋都,卻沒想到早已經偏南了。七日之後,來到了楚國苦縣賴鄉曲仁里。

這時的老夫人已經有了七個月身孕,喪夫之悲再加上亡命他國,自然是心中焦慮而且身體疲勞,以至於腹中胎動,疼痛難忍。找來接生的老婦後不久,就聽到篷車之內「哇哇」的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為老子接生的陳姓老婦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曲仁里住了下來。

老子降生時,體弱、頭大、眉寬、耳闊。正因為他的雙耳又長又大,母親給取名為「聃」;又因為他出生於庚寅虎年,鄰居們便叫他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狸兒」便成為了大名「李耳」。

現在的「老子故居」,兩進院落裡布置著的望樓、蒼樓、迴廊,似乎讓人們感受著春秋時期一個殷實人家的生活情景。

在太清宮裡,還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水井。據說,在鼎盛時期,前、後兩宮共有72眼井,是按照72星宿位置分布,每眼井都有典故。

現在太清宮內還有兩口井——望月井和九龍井。

望月井之奇在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月圓時,一輪明月投入井中,映出了「天上月水中月」之古詩意境。

九龍井是老子出生時的洗身用井,井口飾件是一塊完整的青石,青石上雕刻有九條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根據史料記載,漢桓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後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恆、宋徽宗趙佶都曾到鹿邑拜謁老子。為了齋居方便,唐代時(公元743年)建造了紫極宮作為皇帝的行宮,宋真宗時改名為明道宮。

目前的明道宮內主要由迎禧殿、八卦台、玄元殿、享殿、升仙台所組成,

其中升仙台是明道宮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升仙台也叫老君台,台高13米,是一個類似於圓台的高壇形建築,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相傳這裡是老子年輕時講學的地方,也是老子修道成仙飛升的地方。

站在台下向上仰望,32級台階直通「升仙台」的山門,再加上正殿前的一層台階,正好是33層台階,契合了老子升33層青天的說法。

據鹿邑當地的傳說,老子是在這座升仙台上羽化成仙,騎青牛列入仙班的。

這種傳說不同於人們通常所知道的老子騎牛出函谷關西去的傳說。

唐宋兩朝為什麼要修建這座高台呢?應該是為了祭拜老子、傳播老子天下大道以及其深邃思想吧?難道他們也更相信老子是在他的出生地羽化成仙嗎?

我更喜歡老子騎牛西去的傳說。

我們來設想一下這樣一幅畫面:白髮童顏、飄逸達觀、仙風道骨的老子,神態安詳地倒騎在一頭青牛的背上,晃晃悠悠地朝前走著。他慈眉善目,耳垂肉珠,口角月懸,廣額睜蝶。牛走得快慢,他不管;牛會不會走到別處去,他也不管;他讓老牛順其自然隨心所欲地走。他現在做的是接納和欣賞每一個真實的存在……

如果老子真是傳說中的仙人,那他應該還在寰宇中的某個深山裡隱居吧!?

2

老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應該是曾經身為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也就是管理藏書的官員。「守藏室之官」還被稱為「柱下史」。

無論是太清宮還是明道宮,都可以看到老子的這段經歷。這也是兩處紀念建築群中唯一共有的部分。

在太清宮太極殿的外面,立著一根高約1.5米、直徑約25厘米的銅柱,被人們稱之為「趕山鞭」,象徵的就是老子「柱下史」的職務。

在明道宮的升仙台上,也有一根高8尺、圍尺8寸的鐵柱,柱旁有介紹:「鐵柱俗稱「趕山鞭」,乃老子曾任「柱下史」之柱。是人們紀念老子之物」。

據說這根鐵柱還是升仙台的「定海神針」。

仔細地想一下,「守藏室之官」在老子一生的經歷中確實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正是因為做了這個官,老子扎紮實實地接觸到了詳實的周朝禮制,這讓他有可能站在「朝廷」的角度、站在「天下」的高度、又以「旁觀者」的心態,逐漸看清了那個制度是如何一點一點地失去了對當時社會進行治理的效力。也讓他有可能在「禮崩樂壞」的歷史時期思考治理「天下」的有效辦法。

老子思想有一個變化、成熟的過程,他從熟知周禮到質疑周禮,再到與周禮徹底決裂,進而探索宇宙本源和新的治世方法。這個過程反映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個事件中———孔子曾數次問禮老子。

能查閱到的「孔子問禮老子」有這麼幾次: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在魯國時恰逢他的魯國巷黨友人去世,人們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禮的人,就請他去幫助安排喪事。那年孔子年僅17歲,也在幫助辦理喪事。孔子不理解在出現日食時老子對喪禮的安排,就向老子請教。當他聽了老子的解釋後,深深地感受到老子是一個精通周禮的人。這是孔子第一次向老子問禮。

公元前518年,孔子的學識已大為長進,在魯國已經有許多少年拜他為師了。但孔子認為自己對周禮的還很淺,而「吾聞老聃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之歸,則吾師也」,因此和孔府門人一起到洛邑(今洛陽)去向老子學習周禮。

而此時的老子,已經熟睹了官場的腐敗,認識到當時的周禮只是一道掩蓋陰險和狡詐的紗幕,只是某些人謀取名聲和官爵利祿的手段。

在黃河岸邊,老子對孔子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這是孔子第二次向老子問禮。

在豫東的民間,還有一個關於孔子在鹿邑明道宮向老子問禮的傳說,時間是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被圍後,自陳返魯的途中。

說的是,孔子為了恢復他認為最理想的西周社會形態,曾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克已復禮」、仁愛忠恕等一套儒家思想。但是,春秋時期「整個天下禮崩樂壞」,孔子所宣傳的儒家思想不合時宜,他的遊說也就處處碰壁。尤其是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一帶時遭遇「絕糧七日」的險境,差點把性命搭了進去。解圍之後,孔子心力交瘁,長嘆道:「吾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由此打消了繼續遊說的念頭,率領眾弟子踏上了返回魯國的路程。一路上孔子還在苦苦的反思,無法理解為什麼無人接受先王之道的事實。當他們走到了楚國苦縣境內時,孔子想再次拜訪老子,從而請教釋疑。於是他再一次向老子問禮。

而此時的老子已經與周禮徹底決裂,他在探索宇宙本源,探索新的治世方法。

在這個傳說中沒有兩個偉人的對話細節。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老子看來,周禮已經是腐朽、過時而無用的東西!他必然是否定周禮,同時更是要闡釋自己的思想;當然,孔子也不會因為一次談話而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和志向。

現存的記載孔子問禮老子的碑記有三處,一處是在山東孔府家廟,那裡有孔子問禮圖;另外兩處碑記都在河南,一處是洛陽,另一處是鹿邑。

鹿邑的孔子問禮碑置於明道宮的升仙台上,此碑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模糊不清了。據記載,碑首處刻著二龍戲珠的邊飾圖案,碑文是楷書陰刻的「孔子問禮處」。

每個時代都會有智者,他們會站在天地之間探索世界、研究社會,他們會告訴世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怎麼樣做才能活得更好,要怎麼樣做才能不被別人、不被自己滅亡。

老子和孔子就是這樣的智者。

兩位孤獨的智者在紛亂不堪的春秋時代里踽踽獨行,他們赫然卓立於時代的高峰,沒人理解他們的激奮,更沒人理解他們的孤獨和愁苦。甚至是他們之間也難以相互理解。

孔子問禮於老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大盛事。兩個人的會晤,為中國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留下了兩個偉大思想碰撞的光輝。

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數次向老子討教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與此同時,孔子的提問也敦促了老子的反思。正是因為有他們的秉燭探幽,才有了中國文化的縱橫捭闔、博大精深。

這是兩個中國文化巨人!他們留下了兩部絕世經典——《道德經》和《論語》。其間所代表的相互交鋒又相互融合的價值取向,激蕩著中國文化延綿不絕、多元多樣、蓬勃發展。

3

明道宮的形制很特別,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寺廟。它是祭祀場所!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在《周禮》《禮記》《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中都有記載。

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祖先和灶神。

如果設祭壇,祭壇的形狀也因為祭祀對象不同而不同。祭天用圓壇,古稱「圓丘」;祭地用方壇,古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也會因為時間、地點、等級的不同而不同。在壇的基礎上再築牆蓋屋,即成為宮。宮中陳列祭祀對象以後,就成為「廟」。

來仔細地看一看明道宮裡的升仙台,圓壇基礎上築牆蓋屋之後又陳列了老子塑像。這是以祭天的規格祭祀老子啊!而且還有那33層青天的蘊意呢!?

這樣的一個聯想又引發了更多的聯想。

明道宮以祭天的規格影射了「天」的意義,太清宮則以出生地的說法包含了「地」的意義;太清宮以紀念老子出生而彰顯了「生」的意義,明道宮又以紀念老子升仙而暗含了「死」的意義。「天地」說的是一個廣闊的空間;「生死」又反映了循環往複延綿不斷的時間。同時「生死」還可以理解為「陰陽」,「陰陽」又是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天地與生死相遇、時間和空間結合,再有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這裡囊括了世間和人生!

人,站立在天地之間,日夜兼程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從生的起點開始,走向死的終點。

人生的意義何在?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創造比個體生命更為長久的價值!

老子做到了!!!

自公元165年建太清宮、公元743年建明道宮到現在,歷史已經走過了一千多年,其間這片土地也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和災難,太清宮和明道宮也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不知道修建者們是否考慮過「天地」、「生死」、「陰陽」的意義,這兩處建築群中蘊含著的這一切,是人為刻意的?還是冥冥之中主宰的結果?難道是老子的「神靈」在操控著這一切嗎?

仰望聳立在老子文化廣場中的巨幅雕像,對老子的崇敬,只能用頂禮膜拜來表達了!

據記載,孔子問禮老子後,對弟子們感慨:「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用現代的語言來敘述這段感慨:

鳥,我知道它們善於飛;魚,我知道它們善於游;獸,我知道它們善於奔走。對於善於奔走的野獸,可以用網縛捉;對於善於游弋的魚,可以用鉤去釣取;對於善於飛翔的鳥,可以用箭射獲。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樣上九天的。今天所見的老子和他所講的道,合起來成一體,散開來成雲彩,就像是龍乘駕雲氣而翱翔於宇宙之間。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泊天下2017 的精彩文章:

中嶽嵩山,華夏生生不息的根脈

TAG:泊天下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