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停滯不前的中國人口增長 真的會出現「雪崩」嗎?

停滯不前的中國人口增長 真的會出現「雪崩」嗎?

70年代的時候,人們擔心人口爆炸將導致一場危機,然後計劃生育政策被確立為國策。

現在,全面二胎開放,一些人擔心中國人口將出現「塌陷式下滑」甚至「雪崩」,這個判斷是對還是錯呢?

1

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了

隨著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漸失,但是「全面二孩」政策使一部分人相信「紅利」還能再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官方最新公布的一項數據可能改變了這部分人的看法。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萬人(出生率為12.43‰),低於2016年的1786萬人(出生率為12.95‰)。這與衛計委預測的「2017年出生人口總量將達到2109.9萬人」相去甚遠,全面兩孩第二年可謂開局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這是自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來,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佔比超50%,並超過一孩出生數。也就是說造成我國人口出生率水平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有相當一部分夫婦連一胎都拒絕生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統計室主任王廣州表示,2017年出生人口數量比2016年還要少,這主要是因為一孩出生數量下降幅度很大,如果不是全面兩孩政策,出生規模下降幅度會更大。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也指出,在目前因政策激勵產生的二胎需求在幾年內釋放完畢之後,我國人口增速可能會迎來斷崖式的下跌。

國家衛計委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初曾預測出生高峰將出現在2018年,對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預測為2023.2萬。而最新的數據表明,出生高峰在2017年就過去了,2017年出生人口比衛計委的最低預測還要少整整200萬。

峰值沒有形成,面臨的卻是人口塌陷式的下滑。

無獨有偶,人口學者梁建章日前也撰文稱,隨著生育堆積結束後育齡女性數量的銳減,出生人口將在2018年進入雪崩狀態,在之後十年將以每年減少30萬到80萬的速度萎縮。但現在看來,出生人口雪崩比我們預料的來得更早,也更加迅猛。

GIF

2

中國人口真的會「血崩」?

近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發布世界人口展望,預計2017年中國人口約14.095億,到2030年將上升至14.412億,但2050年將跌至13.645億,相比目前減少3.2%。

上述預期基於聯合國的「中方案」人口預測。在更為悲觀的「低方案」中,聯合國預計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加速下滑跌破10億至6.13億。

這一數據引發社會熱議,一些人擔心,中國人口在未來將出現「塌陷式的下滑」,甚至是「雪崩」。中國人口真的會出現「雪崩」嗎?

對此,衛計委直屬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匡時對南方都市報稱,說中國人口雪崩簡直是笑話。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總共有九套預測方案,中方案通常被認為是最可能方案,而低方案是人口預測中的小概率情景,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景。

即使不幸中國遵循了聯合國低方案路徑,中國人口也不會雪崩。按照聯合國低方案,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下降為6.2億,依然是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是美國人口(3.02億)的2倍,歐洲人口的1 .44倍。日本(5431萬)、韓國(2476萬)總人口與中國相比更低。如果中國人口雪崩,那麼日本和韓國等這些國家將是超級大雪崩。

黃匡時表示,未來我國總和生育率只會隨著政策寬鬆和鼓勵生育政策的出台而保持在1 .6或者更高的水平。因此,中國人口不會遵循聯合國低方案預計的路徑。

對於鼓勵型計劃生育的進一步政策正在探討中。北京青年報周日報道稱,有政協委員提議減免二孩家庭個人所得稅,可以按照先征後退的方式,年底由二孩家庭提出申請,之後由稅務部門按照規定返還。

3

人口增長降低真的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在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正通過大舉吸引移民,促進生育提升人口數量。這兩個國家擔心人口繼續萎縮,會導致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崩潰。

然而米塞斯協會研究員Peter St. Onge認為,這麼做是錯的。

人口下降對於一個國家不是災難,實際上可能有積極意義。因為如果人口減少,包括耕地在內的資本保持不變,就會有盈餘:相同的資源供應了相對較少的人。現在,如果人口下降,並不是因為自然災難,而是因為人們自願生更少的小孩,那麼經濟還不會因此損失勞動力。

以德國為例:在移民大幅增加之前,德國適齡女性生育率平均為1.25,這相當於在一個周期內人口下降三分之一(以75歲平均預期壽命為一個周期)。德國可能在2100年人口下降1/3,那麼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Peter St. Onge認為,雖然人口撫養比惡化是事實,但是它同樣忽略了兩個問題:

首先,過去100年中發達國家預期壽命沒有顯著增長,但是預期健康壽命卻每隔10年增長了1.4歲。這意味著2100年65歲老人的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53歲的人;78歲的人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65歲的人。這意味著會有更多高齡勞動力回歸就業市場。

第二,是長期經濟增長趨勢。從量化角度看,過去50年里,德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1.65%。這意味著到2100年,一個德國工人產出是現在的4倍。

總之,更健康的預期壽命,意味著德國2100年德國的實際撫養比會減少,而經濟增長則意味著德國工人會變得4倍富有,而人口負擔下降了80%以上。所以,人們選擇減少生育導致的人口下降,根本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人口增長率降低確實是現實,但並不說明長期趨勢,即便趨勢如此,也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通過龐大的的基數所帶來的人口紅利逐漸在遠去,然而,高學歷,高知識分子所帶來的「質量」的人口紅利逐漸在顯現,人口紅利由「量的龐大」轉到「質的提升」,這才是人口數據背後我們所應該看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財富 的精彩文章:

不止中國,各國央行的數字貨幣也都在路上!

TAG:量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