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火箭筒誕生於哪個國家?

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火箭筒誕生於哪個國家?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是美軍步兵的反坦克利器,面世之初是二戰最先近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也是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反坦克火箭筒。據說有了巴祖卡,才讓美國大兵不再畏懼德國的坦克。

真正的「巴祖卡」之父當屬美國陸軍上尉萊斯利·斯金奈。從童年時代起,他就對火箭產生濃厚興趣,曾自行製造和發射過許多火箭。1931年,他被調到美國陸軍軍械部所屬的阿伯丁試驗場任職,在那裡他繼續利用業餘時間製造和試驗火箭。到1938年,他在這個當時陸軍絲毫不感興趣的領域內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 1940年,已外派夏威夷的斯金奈又被調回美國本土,參加一個所謂「特殊項目」的研究工作。該「項目」既無資金又無援助,只是考察火箭是否有作為一種武器使用的價值。雖然處境艱難,但斯金奈和他的助手海軍上尉愛德華·厄爾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試驗成功了一種採用滑膛身管發射、以尾翼穩定的簡易肩射火箭筒。當時惟一的困難是缺少合適的戰鬥部以驗證武器效能,但是陸軍不會因為一個無名項目的申請而單獨進行開發,斯金奈的設計面臨夭折的命運。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正當斯金奈為此發愁的時候,運氣卻從天而降。當時正好有一位瑞士工程師帶著他設計的空心裝葯戰鬥部來美國推銷,正在試圖開發一種反坦克步槍的美國人高興地買下了這一專利。這裡有個小插曲值得一提,此前的 1938年,瑞士人曾打算向英國駐瑞士武官出售這種設計,未能成功。但英國人從此受到啟發,研製出了No.68槍榴彈——世界上第一種空心裝葯反坦克槍榴彈。美國人也在瑞士專利的基礎上設計出了 M10反坦克槍榴彈,雖然其性能出色,但因後坐力過大,找不到合適的載體,結果長時間無人問津。1942年春,斯金奈決定將這種M10戰鬥部應用在他的火箭筒上,為了能跟M10的尺寸相匹配,他將發射管的內徑擴大到60mm,重新製造了一套整體式發射管和使用手電筒電池的電擊發裝置,又加工了12枚裝著假彈頭的火箭彈,並成功地發射了其中的3枚。

斯金奈帶著他的新設計和剩餘的9發試驗彈,前往阿伯丁試驗場,其目的是在正規試驗場上檢驗他的設計成果。運氣又一次眷顧了他。當時試驗場正在進行一項M10改進產品的表演性射擊,一輛作為靶子的坦克正在試驗場上行駛,許多軍方高層人士都在觀看錶演。斯金奈和厄爾做出了大膽的決定,決心抓住這一絕好機會。他們未徵得任何人同意,便在發射線的一端架設起自己的火箭筒。斯金奈日後回憶道:「當時的情況是,坦克正在朝我們所在的方向開來,於是我們決定向它進行射擊。厄爾用從地上揀來的一段金屬絲做了一個臨時的代用瞄準具,然後他打出了第一發彈,結果命中了目標,在坦克尚未轉彎之前,我又用1 發火箭彈打中了它……由於大家不熟悉火箭發射時所產生的特殊聲音,那些用星徽裝飾起來的觀眾(意指高級軍官)全都轉向我們這邊看,其中就有巴恩斯少將,他是地面軍械發展部的負責人。巴恩斯走過來,拿起火箭筒打了一發並命中了坦克,其他人也都爭相前來試射,直到把剩下的幾發火箭彈全部打完為止……」官員們臨時決定將這種火箭筒定為小批量生產項目。隨後的事實證明,這項在試驗場上作出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

在幸運地避免了各種官僚主義及繁文瑣節的干擾和延誤後,軍方著手實現一項應急計劃,以求陸軍部隊能夠迅速裝備這種新武器。美國式的高效率很快得以體現,在正式定型之前,這種武器就已全面投產。1942年5月19日,軍械部與通用電器公司簽訂了在30天內生產5000具火箭筒的合同。在提前完成任務後,又安排了一次規格很高的射擊表演,許多盟國代表應邀出席觀看。在這次表演中,蘇聯人第一次接觸到美國的這項發明,隨後他們表達了希望得到這種武器的願望。他們的要求得到了滿足,首批數百具產品隨即被運往蘇聯戰場。這次表演的成功使得美國軍方追加了大批訂貨。由於德軍入侵北非,前線急需這種反坦克武器,絕大多數產品直接從工廠送往碼頭,然後裝船運往北非,為了趕時間,有些火箭筒是用飛機空運到港口的。

另一個問題出現在1943年5月。當盟軍在攻打西西里島時,盟軍部隊中裝備了少量的M1A1(發射的是M6A1改進型火箭彈)。在一次戰鬥中,巴祖卡擊毀了四輛中型坦克和一輛虎式坦克。而能把虎式坦克被擊毀是因為火箭彈是從駕駛員的觀察孔穿過去。[14] 但是在戰鬥中,巴祖卡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例如當巴祖卡在發射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尾煙,這樣會暴露射手的位置。並且在戰鬥中,巴祖卡小隊的隊員們為了向裝甲目標射擊,不得不將自己的身體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因此傷亡十分巨大。而這種必須暴露在德軍的反擊火力之下的任務,在其他士兵看來不僅僅是極度危險的任務,甚至應該說是自殺任務。

在1942年年底,德軍已近從火炬行動中俘虜的美軍士兵手上和得到美軍捐贈的俄國士兵手上得到了巴祖卡。德國也迅速的開始研製自己的反坦克武器,他們將彈頭從60毫米(2.36英寸)增大至88毫米(3.46英寸),這種武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Panzerschreck(坦克殺手)。這種武器有更大,威力更強的彈頭,他的穿甲能力相對於巴祖卡大大提高。諷刺的是,美國士兵也希望能有一些加大彈頭的巴祖卡,但是遭到拒絕。在用M9和RPzB 54 Panzerschreck向德國的黑豹坦克進行對比射擊後,美國陸軍的唐納德·E·劉易斯下士對上司說Panzerschreck「比巴祖卡強多了……」

在法國,查理·卡朋特少校將在他的L-5 Sentinel的每個機翼下裝備了三個巴祖卡火箭,並且他說他用這個摧毀了德軍的14輛坦克。

儘管在1943年年底,美軍使用了M9火箭筒以及威力更強大的M6A3火箭彈,但是德軍裝甲車上的更厚的新型鑄造裝甲和裝甲側裙以及間隔裝甲使用是的巴祖卡的攻擊效果急劇下降。這使得巴祖卡必須對準那些裝甲車低防護的部位,例如履帶,觀察孔,車輪或者是後發動機。在1944年5月20日的信中,喬治·巴頓將軍在給他同事的信中寫到:「巴祖卡的作用並不是去擊毀坦克,而是不讓坦克隨意欺凌步兵的最後手段。為此,巴祖卡要在30碼的範圍內射擊。

在太平洋戰爭中,如同在北非一樣,巴祖卡也存在著可靠性的問題。在使用中,巴祖卡的電池點火系統容易損壞,並且巴祖卡的火箭發動機也會因為長期暴露在潮濕,高溫和高鹽份的空氣中而失效。但隨著M1A1可靠性得到解決,巴祖卡成為了一種攻擊日本陣地的利器,像混凝土掩體和盒裝碉堡都能夠被巴祖卡摧毀。不過他對椰子和沙子組成的掩體就不是很有效了,因為那些掩體的結構過於彈性導致他們可以吸收火箭彈的衝擊力而不使其爆炸。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大多數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一般都是使用M2火焰噴射器來攻克這些掩體。雖然火箭彈彈頭能夠極其容易的擊穿日軍坦克和裝甲車的輕薄的裝甲,不過美國士兵們還是很少用火箭筒來攻擊日軍的坦克。總的來說,雖然M1A1,M9和M9A1一直被稱為是反坦克武器,但是他在太平洋戰場中主要還是用來反掩體的。後來,艾森豪威爾將巴祖卡連同原子彈,吉普和C-47運輸機並稱為四個勝利工具(Tools of Victory)。

在二戰結束後,美軍以德國的Panzerschreck為藍本設計出了3.5英寸(88.9毫米)的M20「超級巴祖卡」。他與德國的Panzerschreck威力相當,M20重達14.3磅(6.5公斤)並且可發射重9磅的(4公斤)的高爆反坦克火箭彈。當M20發射時需要兩人一組來操縱「超級巴祖卡」射擊,一般情況一個小隊一分鐘可以發射6枚火箭彈。與以前的型號一樣,M20的裝彈有M29A2(practice)和白磷發煙彈(T127E3/M30)。由於吸取了在惡劣,潮濕環境下的教訓,新型的彈藥外加防潮包裝,除此之外還附有M20的戰地保養手冊,裡面包含了如何維護維修潤滑等多個內容。M20還附有備用火箭彈。當他從兵工廠出場時,M20會全身都會被塗滿抗菌塗料,並且電磁打火機還被塗上「柯斯莫林」(Cosmoline)。直到需要發射的時候,這些包裝塗料才會被祛掉。

戰後,由於政府預算問題,美軍最初部署到朝鮮的軍隊裝備的基本都是2.36英寸的M9/M9A1,而用的也是二戰時的M6A3庫存。在戰爭初期,老式的M9和M9A1一直在對蘇聯對朝鮮援助的裝甲車進行摧毀。在鳥山之戰中,美國陸軍特遣隊通過射擊坦克的後置發動機,致使33輛北朝鮮的T-34/85坦克停滯不前。此外,有許多戰地報告提到M6A3彈頭在命中後沒有爆炸,進過討論,軍方最終認為這是由於彈藥在儲存時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養所致。於是M20和3.5英寸的M28A2高爆反坦克火箭彈匆匆地被從美國調運到朝鮮,事實證明,M20對T-34以及其他蘇聯坦克極其有效,如在大田戰役中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曾親持巴祖卡攻擊T-34,此戰中共有十多輛T-34被空軍和巴祖卡擊毀。此外需要說明的是"超級巴祖卡"是戰爭前夜才開始生產的,並不是美軍遇到坦克後才緊急研製的。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量地使用了從解放戰爭戰場上繳獲國軍使用的2.36英寸的火箭彈來攻擊美國的謝爾曼和巴頓坦克。並且,中國還按照M20製造了51式反坦克火箭筒。

M20超級巴祖卡在越戰初期得到使用,後來慢慢的被M72火箭筒所代替。雖然其很少用來摧毀敵軍的裝甲車,但是其經常被用摧毀敵軍的陣地工事。直到60年代末,M20依然還在南越和地方武裝內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迷津睿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日本討好用原子彈轟炸自己的美國,卻對中國讎視呢?

TAG:軍迷津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