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日本他與宋徽宗齊名,被稱為最偉大,在國內卻備受冷落?
牧溪《瀟湘八景圖·漁村夕照圖》(局部)
宋末元初時,有一位擅畫的僧人。中國的文人對他「不屑一顧」,甚至在眾多畫史中,關於他的記錄也只有寥寥幾筆。而在日本,他的名字卻和宋徽宗相提並論,被奉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中日差異
這位能在中日藝術界引起巨大爭端的畫家正是僧人牧溪,而人們則對他的法號更加熟悉:法常。
在眾多史料中,關於他的記載出現最多的一個詞,便是「不詳」。這位
生卒年不詳、真名不詳、經歷不詳的僧人卻頻繁出現在日本的藝術史料中。他不僅僅成為了眾多大師的楷模,更是深入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化為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牧溪《叭叭鳥圖》立軸,紙本水墨,78.5×39cm,日本國立美術館藏
牧溪在中國究竟多「不受待見」?元代畫史著作《畫繼補遺》就批判他的作品雖包含了龍虎、人物、蘆雁等極其豐富的內容,但卻枯燥簡單、乏味平淡。這與文人畫中的雅趣格格不入,只能留在自己書房中自娛自樂,難登大雅之堂。
牧溪《六柿圖》,京都龍光院藏
「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就因為和傳統畫作中的筆法不同,牧溪在中國遭到了文人以及世俗的輕視。
不遵循文人傳統,逃脫了所謂的「古法」,讓牧溪直至今日依舊湮沒在中國
繪畫
的洪流之中。
牧溪《柳燕圖》
宋朝隨著政治、經濟的繁榮發展,成為了繼唐朝之後又一個對外交流的高峰時期。佛教在整個東方世界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追隨。牧溪的作品機緣巧合之下,隨日本僧人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國度。
牧溪《蜆子和尚圖》
「牆內開花牆外香」,這位在國內處處受到排擠的僧人在日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日本的畫僧都視他為先驅,
他的作品被幕府將軍們爭相收藏。可以說,牧溪引領了整個日本水墨畫的發展,甚至影響了日本「茶道」、「花道」,被稱為「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1241年,日本僧人歸國時將牧溪的《竹鶴》《觀音》《松猿》三幅作品帶回日本,至今珍藏在東京大德寺,被稱為「國寶」。
日本藝術家東山魁夷認為,在日本的風土中,牧溪畫作的真正價值得到了承認;而文學家川端康成也曾滿懷深情地向亞洲各國的作家們介紹過牧溪。宋朝時的中國,正值日本的鎌倉時代,牧溪在兩個國度留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無中萬般有」
究竟是怎樣的作品能夠在東方世界獲得如此的兩極評價?這還要從牧溪的畫風講起。正如前文所講,其「粗惡無古法」的風格與文人雅趣迥然不同,受宗教影響,他的作品大多為禪畫。
牧溪《蓮燕圖》,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牧溪清幽、簡潔、飄逸的筆墨尋尋覓覓之間,終於在東瀛的土地上找到了迴音。寥寥幾筆,樸拙而靜遠的禪思躍然紙上。或許對牧溪來說,繪畫不是最終目的,作為一名僧人,能以繪畫表達對禪宗的認識,才是他想要的。
特別的是,在牧溪的畫中,「留白」與「殘缺」成為了他最大的特點。
畫面的空白之間,幽然無物的意境逐漸顯現,「大音希聲」的磅礴氣勢油然而生。牧溪畫中只露一角的山川河流,與日本物哀文化中的衰頹、殘缺之美不謀而合。
牧溪《鳥荷圖》
空寂的景色與牧溪沉靜的心同生、同滅,
點滴之水,咫尺之樹,一角山川方顯清幽。流連於繁榮昌盛的宋王朝中的文人墨客無法體會他筆下的落寞與空靈,而經歷過痛苦與失意的人才能欣賞這其中的雅緻與禪意,才會在畫前默淚。
牧溪《觀音圖》,絹本、墨筆淡彩,172.2×97.6cm,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瀟湘八景圖》
位於日本京都的金閣寺,曾是室町幕府的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住所。而這位將軍生前酷愛牧溪的作品,大名鼎鼎的《瀟湘八景圖》就曾被他收藏於此。然而也是因為他,八卷完整的畫作分崩離析,現存於世的僅有其中四幅。
牧溪《瀟湘八景圖·煙寺晚鐘圖》
可以說,牧溪最重要的作品《瀟湘八景圖》與日本的歷史沉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件「神作」描繪了瀟水與湘水交匯之地的風光景緻,煙雲朦朧對於水墨畫來說再適合不過。八卷畫作共描繪了八種景色,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主題。
牧溪《瀟湘八景圖·平沙落雁圖》
如今,「八景」已各自分離成單獨的掛軸,且僅存四幅真跡。《煙寺晚鐘圖》
《漁村夕照圖》被視為國寶;《遠浦歸帆圖》《平沙落雁圖》也被稱作重要文化遺產。
牧溪《瀟湘八景圖·遠浦歸帆圖》
上文提到的將軍足利義滿在得到《瀟湘八景圖》後,將其稱之為「寶物」。為了讓「寶物」得到更多人欣賞,他命令工匠將其切割、分開裝裱。在室町時代,《瀟湘八景圖》被視為「天下首屈一指」的珍寶。而到了戰國時代,牧溪的作品遭到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權力者的分搶,從此在戰亂中四處流散,分藏於各地。
牧溪《瀟湘八景圖·漁村夕照圖》
再現「天下名寶」的全貌成為了統治者的夢想。江戶時代中期,江戶幕府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盡全力收集散落於各處的「八景圖」,並命畫家整體臨摹複製。這也是神秘的《瀟湘八景圖》唯一完整的摹本。
雖然空靈飄逸而又氣勢磅礴的「八景圖」在戰火的洗禮下,已是殘缺不全,但它對日本藝術及文化的影響至今可見。日本著名的「近江八景」、神奈川縣內的「金澤八景」都是模仿《瀟湘八景圖》而作,更直接的是,很多大畫家例如橫山大觀、橫山操都有名為《瀟湘八景圖》的作品。
日本近代畫壇巨匠橫山大觀的作品深受牧溪影響
《瀟湘八景圖》只是牧溪藝術生涯的一個縮影,他得到了日本的重視,也在那裡找到了歸屬。日本「空寂」、「幽玄」的審美意識自鎌倉、室町時代就開始滲透,而牧溪的作品正是在此時傳入了日本——
他的清寂與禪意,註定能得到從上至下、無一例外的追隨。
牧溪的畫,在日本是被標為「上上品」的珍作——一位來自中國四川的貧苦僧侶,卻在遙遠的東瀛獲得了至高的讚譽。這不僅僅是因為不同民族之間的審美差異,更是時代、社會與文化造就的結果。
牧溪《猿戲圖》,紙本水墨
對牧溪而言,是褒是貶他並不在意。正如他畫中的幽寂一樣,他不盲從所謂的傳統與古法,也不刻意地營造獨樹一幟的意境,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所謂境界不過是內心的真實。


TAG: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