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掘 | 湖北蘇家壟考古70萬平方米冶銅遺存 揭秘中國青銅原料「南方之路」

發掘 | 湖北蘇家壟考古70萬平方米冶銅遺存 揭秘中國青銅原料「南方之路」

原標題:發掘 | 湖北蘇家壟考古70萬平方米冶銅遺存 揭秘中國青銅原料「南方之路」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1月公布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經過近三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最終確認這是一處包括墓地、居址、冶煉作坊的曾國大型城邑,其中首次發現的曾國大規模冶銅遺存展現了曾國青銅器從冶煉、生產到流通的諸多環節,向世人揭秘一條古老的中國青銅原料運輸的「南方之路」。


▲蘇家壟出土的五鼎四簋


蘇家壟遺址是一處包括墓地、居址、冶煉作坊的曾國大型城邑,目前出土1000餘件青銅器,有銘文的50餘件,涉及諸多歷史信息,為解開有關青銅時代「金道錫行」之謎提供了珍貴實證。



▲蘇家壟煉爐遺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蘇家壟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方勤介紹,蘇家壟遺址墓地布局嚴謹,墓葬保存完好,較大墓葬沿崗地脊頂排列,小墓則在兩側分布,年代上有由北向南漸晚的趨勢。目前已清理墓葬101座、車馬坑2座,青銅器1000餘件、玉器300餘件、陶器400餘件,其中,青銅禮器多達500餘件,大多放置有序,組合關係明確,是探討兩周時期器用制度的極佳資料,而有銘青銅器多達50餘件,多篇銘文涉及重要史料。


兩座大型墓M79、M88為曾伯桼及夫人墓,其中M79墓葬出土4件「曾伯桼」壺,單壺銘文達161字,共644字,極其罕見,其五鼎四簋、三鼎四簠的組合,是春秋早中期高等級墓葬流行的多套禮器組合的最早實例。


「豪華陪葬品及這些銘文內容顯示,『曾伯桼』可能為當地統治者或曾國諸侯。」方勤介紹,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根據年代,曾伯桼應該是曾侯乙早300年前的先祖。



「曾伯桼」壺銘文

蘇家壟遺址是與葉家山、郭家廟、文峰塔和擂鼓墩等並存的曾國考古發現,建構了傳世文獻並不明確的曾國,並使之成為周代物質文化面貌最為明晰的諸侯國之一。墓地出土的曾侯仲子斿父九鼎、埋葬七車的車馬坑,以及規模宏大的聚落等,暗示這裡存在作為曾國都城的可能性。


考古人員在對墓地進行發掘的同時,還發現了與墓地同時期的包括居址、冶煉遺存在內的大型冶銅遺址,面積達70多萬平方米,遺址內有3座煉銅爐和分布廣泛的銅礦煉渣和一塊銅錠。檢測結果與初步研究表明,銅渣主要是當地銅礦的煉渣。



爐渣


這是考古界首次發現大規模曾國冶銅遺存,展現了青銅冶煉、生產、流通諸多環節。「這對於研究周王朝經營和管理南方礦產資源提供了重要資料。」方勤介紹,黃石大冶銅綠山等南方產銅區的銅開採、冶煉後,經隨棗走廊運到周王朝都城,這裡應是沿線重要節點之一。

武漢大學張昌平教授介紹,青銅當時是重要戰略物資,但西周都城及周邊並不產銅,而一件藏於國家博物館有「金道錫行」銘文的傳世青銅器,指明先秦中國有一條「青銅之路」,但因該器物出土地點不明,學界一直有爭議。


「古人把銅當金,錫是鑄造青銅必需的物質,『金道錫行』就是青銅之路。」方勤認為,蘇家壟曾伯桼及夫人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的「金道錫行」,顯示曾伯桼受命於周王朝,承擔著控制、運輸、管理南方銅錫資源的職責,從而為解開青銅時代「金道錫行」之謎提供了實證。


方勤稱,多項考古結果推測,蘇家壟不僅為春秋早期中國青銅運輸的重要節點城邑,更兼具「加工」的功能,將從外地運輸而來的銅礦資源加以冶煉,這一點與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原產地」的冶煉功能有所區別。


蘇家壟周代遺址是湖北省繼2011年隨州葉家山墓地、2016年天門石家河遺址之後入選「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的又一項目。湖北省文物局負責人介紹,蘇家壟墓群考古遺址公園去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目前湖北已制訂三年行動計劃予以強力推進。

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聞名世界,兩處冶煉遺址有何不同?方勤告訴記者,據多項考古結果推測,湖北蘇家壟不僅為春秋早期中國青銅運輸的重要節點城邑,更兼具「加工」的功能,將從外地運輸而來的銅礦資源加以冶煉。而這一點與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原產地」的冶煉功能有所區別。


湖北蘇家壟遺址是與湖北葉家山、郭家廟、文峰塔和擂鼓墩等遺址點並存的曾國考古發現。專家表示,本次曾國考古將曾國墓地發掘和遺址調查勘探相結合,大面積的冶煉遺存、出土銅錠與厚重的青銅器以及銘文記載等資料,對探討春秋時期諸侯國青銅手工業的生產和管理,探討漢淮與中原地區之間金屬資源的流通有著重要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 的精彩文章:

海昏侯劉賀墓葬品中展現的遠古神話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