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滇西抗戰研究的發展狀況和未來思路

滇西抗戰研究的發展狀況和未來思路

本文作者:耿德銘

作者單位:保山市博物館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楊斌燚提供

1942年侵入滇西的日軍駐芒市56師團所建碉堡,現成為日軍罪證遺迹(耿嘉/攝影)

遠征軍攻克龍陵後在縣城東卡舉行升旗儀式

1944年2月,中美兩國將領檢閱正在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跨越戰壕,突破龍陵外圍

騰衝國殤墓園烈士墓和紀念塔

龍陵松山上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耿嘉/攝影)

自1945年1月滇西抗日作戰結束以來,滇西抗戰就走進歷史,成為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滇西抗戰歷史研究的三個階段

滇西抗戰結束73年來,相關研究大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1980年的36年

這一時期,滇西抗戰在全國出版物和各種媒體中較少提及。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研究,是雲南史學泰斗方國瑜先生為撰修《新纂雲南通志》長編和《保山縣誌》中的滇西抗戰史,1946年8月到保山城區和惠通橋、松山、龍陵、芒市、遮放、黑山門、畹町、騰衝諸處戰場,調查現場並走訪親歷者,收集油印戰報、報刊和私家記錄材料,詳加訂正,寫成15萬多字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和《保山紀事》,但兩文長期未能面世。

第二階段:1981-1994年的14年

這是滇西抗戰史料收集介紹的初期階段。雲南省各級文物、史志、政協文史委等部門分別調查、收集推出了三批史料。一是保山、德宏等地在文物調查中發現國殤墓園、紀念塔、碉堡等地面文物。二是組織撰寫、刊發了一些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章。《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也刊出了方國瑜《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等多篇文章。三是編纂出版6本滇西抗戰專輯共100多萬字。

第三階段:1995-2017年的23年

這是滇西抗戰研究、宣傳的高潮階段。這一階段推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內地19個省市和台灣、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的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專家學者和當年參戰人員等208人與會,提交論文120篇並出版了論文集。繼而召開「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中緬印戰區滇西戰役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期間,撰寫出版與滇西抗戰有關的各類作品和專著2000餘件,滇西抗戰被列入了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經過23年的研究宣傳,滇西抗戰已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滇西抗戰文化知識為更多人了解。

滇西抗戰研究的基本成果

上述第二、第三兩個階段的37年,滇西抗戰的研究宣傳成果豐碩,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文獻、檔案史料的搜集整理。圖書館、檔案館、史志部門和一些院校,搜集了滇西抗戰的大量檔案、文獻史料。其中僅保山市檔案館,就有館藏滇緬抗戰檔案624卷,5678份,照片1356張,史料圖書230冊,出版了《血捍滇緬路——滇緬抗戰報道彙編》等5種文集,公布了大批滇西抗戰檔案史料。有的機構和個人用各種方法搜集資料,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收集到了香港、台灣、緬甸、日本、美國的官方與民間的大量文獻、影像史料。

二是滇西抗戰地面遺址遺迹和軍事生活用品等可移動文物的全面深入普查、收集保存、保護維修和陳展宣傳。1981年和1995-2007年的兩次文物普查,滇西抗戰地面文物遺存基本全面查清,公私收存可移動文物數萬件,各地對已殘破甚至損毀了的地面遺存進行了維修或重建,建設了一批博物館,入展文物1萬多件,一大批地面遺存和博物館被公布為國家級和省、州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是滇西抗戰「三親」史料調查採訪記錄、檔案資料、遺址遺迹調研資料、歷史理論研究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出版、發表取得豐碩成果。僅在雲南省級和州市、縣區級報刊發表和出版的文章、資料和圖書就達3000多種。整理了大量「三親」(親歷、親見、親聞)口述歷史和戰時軍政檔案史料,在各種報刊刊發大量研究論文,出版了一批具有相當學術水平的研究專著。

四是滇西抗戰的基本史事已陸續核實,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達成共識。有些史事的時間、過程等,存在說法不一的情況,經調查分析或資料的核對參商,已消除歧義。理論問題如:什麼是「滇西抗戰文化」,滇西抗戰的根本特徵,如何認識滇西抗戰的歷史地位和巨大意義,等等,現已達成基本一致:「滇西抗戰文化」的概念,指滇西百萬軍民在抗戰中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反抗侵略、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滇西抗戰文化遺產的核心。

五是歷練和造就出了大批研究人才。以保山市為例,37年來數百人撰寫、出版了滇西抗戰作品。省外的一些史學、文學、新聞學名家,也編撰出版了滇西抗戰專著或發表了一些重要文章。滇西抗戰研究宣傳隊伍日趨壯大。

六是滇西抗戰文化遺產的科研、教育特別是旅遊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開發和體現,滇西抗戰的衛國業績和愛國精神深入人心。

現階段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滇西抗戰研究雖然在過去的30多年間取得重大進展和多種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

一是缺乏綜合性權威著作。雲南近現代史學家謝本書先生,2015年在《雲南文史》第3期發表《以一隅而荷全國之重任——抗日戰爭中的「雲南戰場」》一文,指出滇西抗戰研究已出版了方國瑜《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保山市史志委編《滇西抗戰史》等較重要著作,但「滇西戰場至今尚沒有一本權威性的、綜合性的學術著作出版,許多重大問題仍然籠罩在一層迷霧之中」。

二是未能建立研究機構合力攻關。研究力量和學術資源分散,未能形成合力,造成學術浪費。

三是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滇西抗戰研究的現有人才,老年多,中年少,青年稀缺。已取得較多較好研究成績的一批人,大多已處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有的已於近期辭世。

四是有關地區的研究發展不平衡。特別是難度較大的遺址遺迹調查清理、地面文物保護維修、「三親」口述史料的採訪記錄和「大事記」的查證整理等基礎工作,有些地方做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的地方資源豐富但整理、研究跟不上。

五是存在學術空白。以人物研究為例,大批功績顯赫的遠征軍將領、游擊隊領導人、民間抗日英雄、盟軍將士的史實,還有待深入挖掘,全面介紹。又如淪陷區面積、遠征軍人數、敵我傷亡人數等等,各地發表的數字存在較多不統一,有待查證核實統一。

未來研究開發思路

總體思路是:儘速作出滇西抗戰文化基礎理論和開發應用整體研究的戰略部署,推進「基礎工程」建設和「應用工程」運作。

基礎工程建設的目的是出理論、出著作、出精品、出人才;應用工程實施的目的,是在宣傳、教育、旅遊等方面收到成效,同時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成果。為此,一是要加強黨的領導,二是要用好人才。需要建立專門研究機構,把史志、社科、文物、圖書、檔案、新聞、高校等相關單位的力量整合起來,把研究人員組織起來,制訂規劃,選定課題,合力攻關,進一步激活研究人才的生機活力,努力建設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宏大人才隊伍。研究機構中,有必要組織治學態度嚴謹、學術功底紮實,理論素養較高,文字功力較強,能夠團結合作的核心學術團隊,作為全面系統研究的主導力量。

確定基礎研究目標。編纂出版系列科研巨著,至少應推出以下6種:

一是文獻史料集(包括戰時軍政檔案、軍政官員回憶錄、「三親」口述史、報刊載文)若干卷;二是遺址、文物介紹若干卷;三是人物傳記若干卷;四是方國瑜等代表性研究著述若干卷;五是外國史料若干卷;六是《新編滇西抗日戰爭史》,至少五六十萬字,力求寫全寫深,令人信從。一段時期以來,一些人士曾呼籲將滇西抗戰寫入中小學歷史教材,保山等地應積極推動。繼續做好遺址、文物的清理、維修、研究工作。建立標誌性建築,雕塑英雄形象,陳列抗戰文物。繼續組織創作高水平文學藝術特別是影視作品,推出在海內外有影響的精品力作。

繼續開發滇西抗戰旅遊。努力開發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把保山、德宏等地旅遊景點逐步連成一條歷史人文旅遊線,甚至可以考慮把境外的一些遠征軍抗戰遺迹進行旅遊線路連接,把旅遊與紀念、憑弔、公祭等活動結合起來。

本文原載《雲南日報》2018年1月31日第11版

編輯:耿嘉 蔣敏 郭笑笙

策劃:耿嘉 蔣敏 楊文江 王曉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理論網 的精彩文章:

西南聯大與遠征軍的生死情緣

TAG:雲南理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