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為什麼要設立最終導致自己滅亡的藩鎮?

唐朝為什麼要設立最終導致自己滅亡的藩鎮?

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個藩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打著奉密詔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幌子,在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叛亂共持續了七年多時間,雖然最後叛亂被平定,但大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而造成這場叛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唐朝中期時所設立的藩鎮制度。

藩鎮也稱軍鎮。和普通城鎮所不同的是,藩鎮中主要以職業軍人和軍人家屬為主,藩鎮中的最高長官為節度使。節度使在自己所管轄的藩鎮中擁有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

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疆域空前遼闊。由於中央和邊陲地區距離太過遙遠,通訊指揮無法及時傳達。為了能有效遏制周邊外族的入侵,唐朝中央政府決定在各個軍事要地設藩鎮,由節度使全權管轄。

藩鎮的設立對於防範邊患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同時造成了各個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現。由於節度使在藩鎮中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士兵們的軍餉不是由中央發放,而是由節度使發放。從而造成了士兵成為了節度使的私家部隊。而且由於藩鎮軍人長年累月都處於和周邊外族的交戰狀態中,其戰鬥力比起久不聞戰事的唐朝中央軍不知道要高多少。

當時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所率軍隊不過15萬人。但僅僅用了1個月時間,叛軍便攻下了唐朝的東都洛陽,一路所向披靡。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統治者已意識到藩鎮的危害,但卻已沒能力將釋放出來的權利重新收回。為了防止藩鎮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唐王朝又冊封了更多的藩鎮和節度使用以制衡,結果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為了解決一個舊麻煩,結果搞出了新麻煩。

直到唐憲宗李純執政期間(公元805-820年),唐朝中央的軍力和財力都有了一定基礎,開始了大力的削藩政策。藩鎮割據的局面才大幅緩和,唐朝出現了中興跡象。但隨著唐憲宗的離世,藩鎮割據的局面又開始死灰復燃。

此後的唐王朝就是一番亂象,到處都是藩鎮之間為了搶地盤相互火拚兼并,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終於在晚唐時期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雖然起義最終沒有推翻唐王朝,但卻打破了藩鎮之間相互平衡,相互制約的格局。

公元907年,當時勢力最大的藩鎮節度使朱溫篡奪了帝位,唐朝從此滅亡。

大唐王朝當初設立藩鎮的初衷其實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只有授予邊陲將領高度的自主權,才能有效應對邊患。但問題在於唐朝中央卻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來壓制這些藩鎮。到了後期,只得通過劃分更多的藩鎮來牽制原來的藩鎮。而這種藩鎮之間相互制約的格局一旦被打破,大唐王朝的喪鐘也就隨之響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