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雜誌精選|山西麵食的前世今生

雜誌精選|山西麵食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雜誌精選|山西麵食的前世今生



麵食不僅是山西人日常生活中最喜聞樂見的食物,也是山西人重要的情感寄託,如部分山西人待客吃面講究「貴客來了不動刀」,面必須手拉,最好拉出「一根面」,寓意主、賓情誼越拉越長、長長久久。今天山西的麵食有400多種,尤其以「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飄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的刀削麵著稱。

原料何來?



一直以來,山西麵食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小麥粉。小麥粉加水和成麵糰,之後或壓或擀,製成片再切,也可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或窄或寬、或扁或圓的條狀、餅狀、球狀等,再進行煮、炒、燴、炸,最後麵條、麵餅、點心、饅頭等就應運而生了。


研究表明,小麥最初在西亞地區的「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被先民選擇、馴化、栽培和種植,並一路向東逐步傳播和推廣,至遲在距今4500年前到了今天中國境內。然而,小麥最初並沒有對中國北方傳統的粟、黍農業體系產生激烈衝擊,也基本沒有對北方先民的食物結構和攝食特徵產生很大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麥才開始在北方不同地區先民的食物結構中產生影響,如河西走廊地區先民至遲在距今3800年前開始食用小麥,又如河湟及其毗鄰地區先民至遲在距今3600年前開始食用小麥。



新疆阿斯塔納墓地出土唐西州時期彩繪勞動婦女俑


麵條何來?


山西麵食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各式各樣的麵條,如刀削麵、刀撥面、剪刀面、揪片、貓耳朵、餄餎面、包皮面等。其中,條帶狀麵條當屬最基本的形狀。追溯其原始形態,漢代可能應該就有這樣的形態,應是麵條發展比較成熟的階段,但絕非麵條起源的時間。

2005年,呂厚遠等人在距今4000年的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一碗由泥土封存的倒扣的麵條,改寫了麵條起源的歷史。他們通過對陶碗中麵條殘留物的植硅體、澱粉和生物標誌化合物等系統分析,發現了先民是以粟(小米)、黍為主來製作麵條的綜合證據。2015年,他們利用製作餄餎麵條的傳統工具,參考擠壓糊化凝膠成型的方法,複製了與出土麵條成分、形態一致的粟類麵條,這使得今天的人們得以吃到4000年前的麵條。


2011年,龔一聞等人在新疆蘇貝西也發現了距今2400多年的先民製作的麵條遺存。他們對麵條中的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這是黍子所做的麵條。這一發現極其重要,填補了麵條製作工藝發展歷程上的重要節點,被美國Archaeology雜誌評選為2011年度全球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2年,陳濤等人在研究新疆阿斯塔納墓地出土食物時,不僅發現點心和餃子是小麥粉製作的,而且還發現了一組栩栩如生再現加工麵食場景的彩塑俑。由此證明,大約在3—9世紀時,麵食和小麥邂逅了。


新疆蘇貝西墓地出土的黍和用黍做成的麵條及點心

作者侯亮亮,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副教授。資料來源:《山西麵食的前世今生》,載《大眾考古》2017年8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考古 的精彩文章:

考古小字典|卣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