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課堂第三十四課:心靜氣自順

家長課堂第三十四課:心靜氣自順

俗話說:心裡有鎚子,哪裡都是釘子。

心理學上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若不很好的安頓他,他就會起來給我們鬧事。最後把我們折騰的「狂躁、怒目、怨懟」,甚至動用暴力。

那麼,我們怎麼樣扔掉心頭的鎚子,如何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讓他安穩地睡覺呢?讓我們來看一則小故事吧:

一位老婦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聽完她的講述,把她領到一間禪房,落鎖而去。婦人氣得破口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便開始哀求,高僧還是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

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來到這個鬼地方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肯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婦人說:「不生氣了。」「為什麼?」「氣也沒辦法啊!」高僧又離開了。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高僧笑道:「你還知道值不值得,看來心中還有氣根。」再過一會,當高僧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道:「大師,什麼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婦女在禪房中的反思其實是自我認識,她從生別人氣到氣自己,再到「氣」也無奈到「不值得氣」,最後竟不知「氣為何物?」一個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也是一瞬間的事。當不知氣是什麼的時候,鎚子扔了,小孩安睡了。心靜氣自順。

在《叫魂》一書中,英國作家孔飛力講了在清朝乾隆年間,一個沈姓農夫因怨恨自己的侄子,就讓一個姓吳的石匠把侄子的名字放在橋不礅上敲打。然而,誰曾想,沈農夫的心中一點怒氣最後演化成了席捲天下的政治事件,朝野不安,傷人至多。

小事亂大謀。事情的開端也許只是針孔大的一些怨氣。然怨氣燎原,則後果可能不可設想。

一頭生氣的駱駝,踢飛的是玻璃渣子,割傷的是自己,甚至要了它的命。本來它可以走出沙漠暢飲清泉,而最後卻因生氣葬身沙漠。

人在冷靜、平和中才會遇事不慌張。而在怨恨和生氣中心煩氣躁,看什麼都不順眼。其實,生氣只是無智無能的表現。保持冷靜,不怨恨,不生氣。

最後還想說:心靜氣自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