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女人,就因偷到了一項中國的絕密技術,於是她在外國成了菩薩

一個女人,就因偷到了一項中國的絕密技術,於是她在外國成了菩薩

說起和田,肯定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聞名遐邇的「和田玉」。然而,和田除了和田玉,還有綉工精美的地毯以及絲綢,這三樣東西可都是和田的珍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晶瑩剔透的和田玉,而是另一樣大家十分熟悉的物品——絲綢。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織造的紡織品。其實,中國絲綢的傳播和和田緊密相關,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一位叫斯坦因的考古學家,十七世紀七十年代,他在和田這塊地方進行考古勘測的時候,居然發現了一幅壁畫,這壁畫有兩位侍女,一位貴婦。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這畫的左端有一個裝滿了蠶繭樣的籃子,而在右邊有著紡車一樣的物品。

之後,在斯坦因的推理下,他認為:這裡畫中的貴婦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傳絲公主,這位公主又被稱為「東國公主」。

關於這壁畫中的蠶繭,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養蠶法」。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可以得出「養蠶法」是從中國內地傳到西域的。而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有記載,大意就是:當時西域的某個國家是沒有絲綢的,聽說東國有絲綢,就派使者前往東國去求取。然而,當時東國的國君聽說了這件事,命令嚴防死守不讓絲綢流傳出去,也不能將蠶給外人。

之後,這位國王可以說是十分失望,但是,他的確想要用絲綢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於是,他選擇向東國求婚來嘗試。恰好東國國君胸懷大志,並且,想擴寬對外的交往範圍,於是,就同意了請求。國王命令使者要告訴那位東國公主,我國的子民都想穿著絲綢做的衣裳,希望公主來和親的時候能偷偷攜帶一些蠶籽來幫助我國子民達成這個願望。

最終,公主聽到了使臣的話,私下裡秘密地求下了蠶籽,將蠶籽縫到了帽子的棉絮中。之後,到了公主出關之日,其他地方東國侍衛都搜索了一番,但是,唯獨公主的帽子侍衛們不敢搜查,就這樣,公主十分幸運地將蠶籽帶了出來。此後,國民們都過著可以穿著綾羅綢緞的生活了,生活大為改善。

在古藏文書里也有記載說,公主將蠶籽的技術傳授給一個叫于闐國(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的國家。

這裡可能大家都有一個疑問了,這個東國是哪個國家呢?

首先,我們可以大膽排除是中原國家。因為,不僅在史料上沒有中原哪位公主下嫁到于闐國的史實,而且,懷著蠶籽跋山涉水去于闐國,並且,還能保證蠶籽不受損壞是不太可能的,這期間一兩年的時間足以讓蠶羽變成飛蛾了。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這個東國是于闐國以東的某個國家。

但是,它究竟是哪個國家呢?

各位史學家眾說紛紜,最終,斯坦因在精絕發現了桑樹,所以,大家推測東國應該就是精絕。而黃文弼則認為當時的樓蘭王是中國王的外甥,那麼,就有可能是:樓蘭通過中國先掌握了養蠶技術,然後,再傳到于闐國的。

季羨林老先生指出,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克寺院也發現了這些十分類似的壁畫,因此,他推測:可能是養蠶技術經中國傳到了塔里木盆地,又通過塔里木盆地作為媒介,將養蠶技術發揚光大傳播到了西亞和歐洲。

史學家們的意見不盡相同,對於那副壁畫也有著不同的看法,雖然,大多學者都同意斯坦因的看法,認為畫中畫的正是東國公主將養蠶技術傳送到闐國來,那畫中的蠶繭以及紡車都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但是,閻文儒教授可不這樣認為,他指出:

「壁畫中的人物帶有十分鮮明的菩薩裝的特點,而且,帶著只有佛祖或者菩薩才能有的聖光,這也充分說明這副壁畫其實是一個佛教故事,不是斯坦因所謂的敘事類型的壁畫。」也有不少學者贊同閻文儒教授的看法,這是業內比較通行的那種看法,而兩方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

可以說,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歷史的迷人之處或許就在於此,我們無法得知那種觀點才是事實的真相,但是,每一種觀點都有著自己的證據和嚴謹的推理。千年前的于闐國即是今日的和田,這裡的絲綢揚名中外,而誰有想到,如今看似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絲綢曾經歷經波折才能才這裡生根發芽的呢。

我們不得不感激那位東國公主,其有著過人的智慧,慈悲的心腸,讓絲文化走的更遠更遠,讓絲綢不再是一個國家的秘密,而是可以共享的財寶,可以說,這種氣量是足以讓我們敬佩的。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中國絲綢的傳播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