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山國的動物世界——蛙

中山國的動物世界——蛙

蛙形墨玉獸

中山王厝墓出土,現藏河北博物院。出土共17件。小獸頭部較扁,鼻和眉橫豎相接,鼻子較寬,眼睛細長。身體象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緊貼臀部,按形狀可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有8件,玉色較勻凈,雕琢較精細,形體挺拔,頭頸稍長,四肢著地。另一種有9件,玉色黑白相雜,體形較胖,下垂的腹部與足部相平。小獸昂首蹲伏,憨態可掬,十分生動。長1.9—2.1厘米,寬1.3—1.6厘米,高1.1—1.2厘米。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這套玉雕雕工精細,請注意尺寸,這是一套精細的微雕玉器,是戰國時期微雕玉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反映出戰國中山國精湛的手工工藝。

蛙曾是上古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裝飾紋樣,從仰韶到半坡再到馬家窯,蛙類裝飾紋樣越來越多,越來越生動靈活(圖一)。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蛙形玉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圖二),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圖三)、商晚期的婦好墓(圖四)以及戰國時期的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大墓都出土有蛙型玉器(見文章開篇圖)。除玉器之外,三星堆與金沙遺址、商晚期遺址都曾出土過其他材質的蛙形器物(圖五、圖六、圖七)。

圖一,左:馬家窯蛙紋罐。中:馬家窯類型蛙紋瓶。右:馬家窯蛙紋彩陶缽。

圖二,良渚文化玉蛙。新石器時期。1977年出土於江蘇省吳縣張陵山良渚文化遺址,現藏南京博物院。玉蛙長4.8厘米,寬3.2厘米,厚0.2到0.7厘米之間。玉蛙的形態為一個匍匐形的青蛙形象,質地為黃綠色,玉質純凈透亮,局部帶有褐色斑紋。玉蛙用一塊玉石的邊皮料打磨而成,一面保留原始切割面,另一面陰刻有細線,並磨出動物的腿和尾,以塑造一個曲肢匍匐的青蛙形象。玉蛙的頭部和前部較薄,後部較厚,塑造成跳躍的感覺。

圖三,齊家文化玉蛙。新石器晚期。此件玉蛙為青玉所制,呈墨綠色,器形為器片雕,左右對稱,玉蛙前肢短小,後肢異常粗壯,玉蛙頭部近橢圓形,腹部有一圓孔,無尾,線條簡潔,栩栩如生,充滿力量。通高35厘米,現藏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圖四,婦好墓玉蛙。商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長7.3厘米、寬5.4厘米、厚0.6厘米 此器為片雕,左右對稱。蛙伏卧,前肢外伸,後肢內屈。寬頭、方目、肥身、短尾。背部以雙線刻對稱雲紋,雙目間有一圓孔,可系佩。

圖五,三星堆博物館,蛙形金飾片。蛙形飾長6.96厘米,寬6厘米,厚0.04厘米。器呈片狀,頭部呈尖桃形,並列一對圓眼。亞字形身,背部中間一脊線,前後四肢相對向內彎曲,尾端尖。脊兩側飾對稱弦紋,由背脊處延至四肢,弦紋內飾一排連珠紋。

圖六,金沙遺址博物館,蛙形金器。蜷曲的四肢、葫蘆形的頭部,尖桃形的蛙嘴,呈並列凸起的一對圓眼,腹部兩側的突起,尖狀的尾端,以及沿著背脊兩側向四肢延伸的弦紋和連珠狀乳丁紋都極富特色。特別是連貫排列的圓而高凸的乳丁紋,形象地表現了青蛙或蟾蜍身上的斑點疙瘩,金箔蛙形飾的四肢作對稱性彎曲。

圖七,商晚期,蛙紋鉞(左)。1975年陝西城固縣五郎廟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長20厘米,刃寬15.7厘米。圓弧形刃,長方形直內一穿,鉞身中為一鏤空蛙形,蛙圓目,背飾渦紋(火紋),作爬形狀。另外陝西洋縣博物館也藏有一柄風格一致的蛙紋鉞(右),1981年陝西洋縣下范壩出土,長22厘米,刃寬13.6厘米。此類蛙紋鉞,多出於巴陝交界地區,有巴蜀青銅器的風格。

對於蛙(本文中所提到的「蛙」,泛指青蛙和蟾蜍)的崇拜,歷來有之,有學者認為,蛙崇拜源自古羌戎文化的內容,晚商時期,通過這些古羌人(姜姓)與周人(姬姓)的不斷融合,蛙崇拜也進入周人的文化中。一些考古材料證明上古時期對蛙的崇拜是跨地域存在的,直到現在,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圖騰神話傳說中,仍能找到關於蛙圖騰崇拜的遺迹。在西雙版納布朗族山區,有癩蛤蟆幫助弱小戰勝強敵的傳說。壯族至今還有一種青蛙節,據說每年正月上半月都要天天為青蛙祭祀,唱青蛙歌,跳青蛙舞,青蛙死了還要特意安葬。布朗族就認為他們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

近來不斷有學者提出新的論證,認為女媧原始形象源自蛙而非蛇,至於女媧到底是蛙還是蛇我們在本文中暫且不去討論,筆者好奇的是為什麼要崇拜蛙?

曾經在我心裡女媧是這樣

或者是這樣

再或者是這樣

可突然間有人告訴我別多想了,女媧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

關於古人為什麼崇拜蛙,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殖崇拜。

早期人類的壽命很短,人類要延續物種,就必須不斷地製造後代,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繁衍更多的人口,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嚴肅又神聖的問題。畢竟在生產力底下的時期,人多才能力量大嘛。我們的祖先最先看到的是水中的魚兒和蛙。

蛙經常蹲在水邊呱呱叫,肚子一鼓一鼓,鼓起來的時候就像是懷孕的婦人,癟下去的時候就像是順利分娩後的肚皮。這樣不斷地周而復始不禁給人一種感覺——如果婦人生產也像這樣不斷地周而復始該有多好啊!

蛙每次產卵的量也很驚人,就普通的蛙來說,雌蛙一次產卵的數量約為500-2000個,孵化時間短的5-7天,長的一般不超過一個月,很快就能見到河邊到處是成群的蝌蚪,再用不了多久就是一片蛙聲。這樣龐大數量的生產存活率恐怕也令先人羨慕不已。

另外,蛙的姿態與臨盆婦人生產的姿態有某種相似之處。

於是,先人原始而樸素的願望變成了一種憧憬,他們把蛙變成了圖騰,將它作為膜拜的對象,期望這種神奇的生殖力量能反饋到自身。

二、農事相關,祈禱雨水,後引申為富饒、財富。

從我們的祖先掌握農耕技術後,如何讓種植的作物生產出更多的收穫,就成了幾千年來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蛙多在溫暖潮濕的時候進行繁衍,這段時間也正是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時節。也許我們的祖先還發現了在蛙較多的田地里,最後的收成也能更多一些。你問我為什麼?蛙吃害蟲啊!也許在祖先的印象中,聒噪的蛙聲往往伴隨著一年豐厚的收穫。正是: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在農業社會,豐收就意味著財富,年復一年的累積就是財富在慢慢的增長。當生產、收穫、財富與蛙的印象重疊在一起時,蛙的形象也就越發高大了。

我有小錢錢哦

三、從蝌蚪到青蛙的形態轉變,暗喻祈求新生。

從蝌蚪到青蛙,這種完全不同的形態轉變恰似生與死一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轉變形式。古代各地區文明、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死亡文化。古埃及人認為死去的人在將來是能夠用原身復活的,所以他們認真地保存屍體,做成木乃伊,期待復活的到來。古西亞和古希臘的人看來,死亡就是進入地府,靈魂與身體被一起埋葬,再也不能回來,所以他們對屍體或者焚化,或者掩埋。基督教也認為人死後也只能靜待末日審判的來臨,是不會重新復活的。

在東方,則有一種輪迴的觀念。生命周而復始,一種形態的終結,恰恰是另一種形態的開始。從蝌蚪到青蛙,從毛蟲到蛾蝶,從居於地下的幼蟲到高居枝頭的鳴蟬,生命的奧義給予了祖先啟示。他們期待著死亡能成為另一種生命形態的開端,在他們看來,從蝌蚪長成青蛙是神靈對他們的暗示——生命的形態是會轉化的。

在我們的原始先民眼中,蛙還是一種長壽神奇的動物,人們吃了長壽的蛙也可以長壽。事實上蟾蜍確實是一味重要的中藥。

《本草綱目》記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葯也。」《辭海》對蟾蜍一詞的記載是:「蟾蜍耳後腺和皮膚腺的白色分泌物可製成蟾酥,供藥用。」《辭海》蟾酥一詞則描述如斯:「蟾酥性溫、味甘辛、有毒,能解毒消腫、強心、止痛、主治癰毒癰瘡、咽喉腫痛及心力衰竭等,還用於治療白血病、肝癌。」

在東周時期畫像藝術中,有大量表現蛙在西王母座下搗制不死之葯的畫面,蛙可以使人升天成仙,長生不死,因而蛙也有了神性。

放這張圖只是想讓大家直觀感受一下蟾蜍在月亮上搗葯的場景……

現在,是不是覺得這個不起眼的小動物格外高大了呢?

豐產 富饒 長壽

還不帶一隻回家?

多種款式可諮詢預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平山大型系列報道——誰有我家鄉風韻 徵稿開始!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