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底兩萬億,平均每個星系擁有上億顆恆星,宇宙沒有內外之分

打底兩萬億,平均每個星系擁有上億顆恆星,宇宙沒有內外之分

出品:謝頓

人類的觀測能力已經接近宇宙大爆炸之後數億年,可以洞察第一批恆星出現,根據主流的宇宙模型,宇宙年齡為137億年,可視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00億光年,那麼宇宙中有多少星系?

原文中指出宇宙星系的數量以億計,但最新的觀測可不是這個數,宇宙中星系的數量是兩萬億打底,斯隆數據巡天項目望遠鏡在過去數年對宇宙進行觀測,發現之前的觀測數據是有誤的,宇宙還有很大一部分昏暗的天體是過去所無法觀測到的,因此英國天文學家根據哈勃望遠鏡的數據估算,宇宙中星系的數量比過去認為的多十倍,大約在兩萬億個。

平均每個星系擁有上億顆恆星,這個說法已經是非常保守的,銀河系內幾千億恆星已經超過了這個平均值,當然銀河系也是一個較大的星系。雖然我們連太陽系都沒有飛出去,但不妨礙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對宇宙進行觀測,宇宙觀測的手段很多,有可見光觀測,比如哈勃望遠鏡,還有射電望遠鏡觀測,還有紅外觀測等。

謠言:

闢謠:

每種觀測的方法不一樣,那麼結果和目的也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的星際航行能力較差,但觀測宇宙還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原文中提到的連太陽系都還沒有飛出去過,與我們觀測宇宙的能力是兩碼事。宇宙中的星係數量是個宏觀概念,我們可以看見,也可以估算,但是對於看不見的宇宙其他空間,就不是估算和猜想能夠說清楚的。

謠言:

闢謠:

比如原文中提出宇宙之外的平行宇宙,這個概念可能被科幻電影所影響,平行宇宙並不是說還有一個和我們一樣的地球,一樣的人類,這是科幻電影中的錯誤描述。平行宇宙的理論認為宇宙其實有無數個,每個宇宙的物理參數是不一樣的,每個宇宙的就像是平級的概念,只不過參數不一樣,導致了宇宙的演化方向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的宇宙常數滿足星系形成,膨脹速度恰到好處可以避免過早坍縮,但在有些宇宙中,可能暗物質的量更多,導致了宇宙過早收縮,或者有些宇宙無法產生星系,宇宙中空無一物。

川陀太空研究人員謝頓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個高維時空緊緻化的產物,應該避免使用三維空間內外的概念解讀。比較流行的一種模型認為,宇宙星系就像是一個氣球上的某個點,宇宙加速碰撞,那麼氣球上的點之間距離也在不斷增加,星系在不斷相互遠離,我們的星系都處於宇宙氣球的表面上,當然是沒有內外之分的。內外的概念只是對於三維空間可以適應,在高維空間中,沒有內外的區分。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高維空間的任意兩個點之間都可以形成快速通道,這也是愛因斯坦-羅森橋的原理基礎。

最後一個謠言點,原文中稱宇宙之外有一群比我們更高級的文明,而且還在監視我們,這是無中生有的猜想,當然筆者也沒有反駁證據,如果這樣的文明存在,那就讓它存在吧,至少不影響我們明天看到的太陽。(謝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陀科技謝頓 的精彩文章:

木衛二和土衛六,哪個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

TAG:川陀科技謝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