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乃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法則,如果不懂,就別說懂春秋戰國

此乃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法則,如果不懂,就別說懂春秋戰國

很多人看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劇,都不明白他們的名字。比如說在「羋月傳」中,著名的屈原,為什麼叫做「羋原」?他到底是姓屈,還是姓羋?再比如商鞅,為什麼又叫做衛鞅,又叫公孫鞅?他到底是姓商,還是姓衛,還是姓公孫?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由於姓名進化造成的。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姓名,拆開來,是一個姓,一個名。比如說,劉德華,姓劉,名德華。

這種人名的命名方式並非自古以來就如此的。直到秦朝、楚漢之際的時候,這種姓+名的人名命名方式才逐漸形成。所以,我們看到那個時候的人的名字已經和我們現在差不多了,劉邦、項羽、韓信、張良等等。

但在此之前不是這樣。

上古時期的人只有名,沒有姓。比如堯、舜、禹、啟、湯等等。

後來逐漸一些有身份的人開始有姓,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名叫昌,周武王名叫發。他們都姓姬。

我們現在把他們稱作姬昌、姬發,好像理所當然是姓加名。實際只是我們這麼稱呼慣了而已,那個時候的姓和名應該都是獨立存在,不連讀的。

舉個例子就知道了。看過封神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周文王的有一個兒子叫做伯邑考。這才是他們當時的稱呼方式。實際上,毫無疑問,伯邑考是姓姬的。他的名應該是「考」。如果要按照我們現代人的方式,他就叫姬考。

人們之所以不叫他姬考,而是說伯邑考,因為姓對於名來說不重要,姓和名不連讀。

秦國的孟明視、西乞術也是相同的道理。這兩個人一個叫視,一個叫術。孟明和西乞是他們二人的號。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稱呼他們二人。實際上他們一個姓「百里」,一個姓「蹇」。所以一般都稱之為百里視、蹇術。

有很多人問為什麼百里奚的兒子居然叫孟明視?就是這個道理了。

所以,那個時候姓並不重要。我們只要搞清他們的名就可以了。

這個很容易,羋月,名月。屈原,名原。商鞅,名鞅。名是那個時候最重要的。

那姓的作用是什麼呢?用來區別身份地位的。比如說西周、東周時代,一問起你姓什麼,你回答是姬。那就是王姓,大家就知道你是周王的血脈,是親貴階級。

再比方說,姜尚,演義裡面叫姜子牙。他名叫尚,姜是他的姓。如果你告訴別人你姓姜,那麼別人就知道你是西周開國功臣尚的後代,地位很尊貴。姜尚的封國是齊國,所以在齊國,你姓姜,就是國姓。

但你到了秦國,你姓姜,就未必尊貴,因為秦國國姓是嬴。

姓的作用大體就是體現身份、出生、貴賤的,是敘家世、資歷、背景的重要條件。一般平頭百姓是沒有姓的,他們只有名。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是一個國的國姓,那麼就身份地位很顯赫了。在這其中,又以「姬」姓為最尊貴的,這是天子的姓。

春秋時期,很多國家都是姓姬的,比如鄭、衛、吳、晉等等。春秋小霸的鄭莊公名叫做寤生,他姓姬,是周文王的血脈。柏楊在他的《白話資治通鑒》中,將鄭莊公稱作姬寤生。這種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

因為這是典型的以今天的思維命名古代。當時,一定沒有人會稱呼他為姬寤生。

由於西周採用的是分封制,很多諸侯國都是姓姬的,上面說的鄭莊公,還有晉文公,都是。

那麼就很難區分了。怎麼辦?出現了「氏」。

一般「氏」以居住地、封地等為依據。那麼大家同時周天子一脈,就可以分出區別。鄭國這一支,都是「鄭氏」,吳國這一支都是「吳氏」,衛國這一支就是「衛氏」。

大家見面敘輩分,知道都姓姬,原來是同祖先、同血脈。再細問,你是鄭氏的,我是衛氏的,大家心裡就清楚了。

因為子子孫孫繁衍反覆,後來每一個氏都已經發展到人丁興旺的地步。周王又開始沒落,姬這個姓,慢慢大家都不在說,他們開始只稱氏,而不稱姓,這個時候也是姓和氏合併的時期。所以,寤生的後代很有可能姓鄭了,衛國的後代就姓衛了,但實際上他們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

也有一些人他們保留姓,而不要氏的,比如姜尚的後代。姜尚是,姜姓,呂氏,名尚。(所以也有人叫他呂尚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姓和氏開始合併後,大家就只保留一個,保留後,姓和名連起來,就叫姓名。

這種命名方式到了秦末的時候基本已經形成。所以,從劉邦項羽那個時候開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什麼伯邑考、孟明視、潁考叔、公子光、公孫鞅這種類型的名字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屈原的名字。他應該姓羋,屈氏,名叫原。姓羋表面他跟楚王是同宗。屈氏,表面他是楚國貴族中屈這一支的。楚國王室的貴族有很多,屈、昭、景是當時楚國最顯赫的貴族。屈原的後人應該都以「屈」為姓了,因為屈原很出名,他們不再以羋為姓。

秦漢之際,項梁所擁立的楚懷王叫做熊心,實際上他也是姓羋的,他是羋姓,熊氏。到了秦漢的時候,就拋去了羋姓,直接姓熊了。

剛才說了,很多平明百姓是沒有姓的,他們只有名字。所以,很多人就以國為姓。比如說鞅這個人,為什麼大家叫他衛鞅,應為他是衛國人,直接以國為姓,實際上他並不是國君的親戚。

那他為什麼又叫公孫鞅呢?

公孫是就是公子的兒子。所以看過史書的知道那個時候有不少公孫某某的人,公孫鞅是一個例子。鄭莊公寤生的侄子公孫滑也是一例,他的父親名叫段,在沒有封號之前,就叫公子段,有了封號後大家稱之「太叔段」以表明其身份地位。

所以,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叫「公子某某」的。電視劇《尋秦記》裡面,趙國有很多公子,比如公子盤、公子嘉等。公子是身份的象徵,表明他們是某個公的兒子。那麼公子盤、公子嘉這些人其實都姓趙。

如果公子盤有兒子那麼就會有人稱呼他為公孫某某。

所以公孫鞅的「公孫」並不是姓,他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公孫鞅一定是衛國的某個公子的後代,只不過那時候公子太多了,所以公孫鞅的早已淪為平民階層。

至於後來他被封到商地之後,他身份尊貴了,就可以以「商」為氏了。大家叫他「商鞅」。

姓氏合併之後,姓加名的人名命名方式正式形成了。不過,後來又多了一樣,那就是「字」。曹操字孟德,關羽字雲長。

「字」就相當於現在的小名,或港台地區的人所使用的英文名,是一種親切稱呼。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會發現,沒有人當面叫關公為關羽的,這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大家都只會叫他雲長。這就好比,劉德華,他的長輩、同輩或朋友會叫他Andy一樣,是一種親切稱呼。他們一般較少會叫中文名。當然現在,朋友叫他德華也是可以的,現在已經沒有了這種忌諱。但是,如果是晚輩,稱呼劉德華叫Andy就很不合適了,顯得目無尊長。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