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諱莫如深」是什麼意思?進來瞅瞅看

「諱莫如深」是什麼意思?進來瞅瞅看

諱莫如深(huì mò rú shēn)是一個漢語詞語,出自《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基本解釋為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真相隱瞞得很深。

成語解釋:

【成語】 諱莫如深

【拼音】 huì mò rú shēn

【解釋】諱:隱諱;深:事件重大。原意為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隱瞞得很深。

成語出處:

【出處】 《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1]

【舉例造句】 中國則諱莫如深,樞府舉動,真相不知。 ★清·梁啟超《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相關典故

春秋時,魯庄公有好幾個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沒有生育,於是她的妹妹叔姜跟著嫁給庄公,並生了一個兒子叫啟。而哀姜與庄公感情不好,與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稱庶)兄慶父私通。

庄公最寵愛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個兒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繼承君位。庄公的妾成風,也生了一個兒子叫申。成風希望申能繼承君位,就請魯庄公的弟弟季友幫忙。但是季友認為,公子般的年齡比公子申要大,沒有答應。

不僅是庄公的妻妾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國君,就是庄公的庶兄慶父也想繼位,並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時就問過叔牙,他死後由誰繼位最合適。叔牙就向他推薦慶父。這當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著他問季友,季友表示,願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扶植公子般繼位。

公子般長大成人後,與梁氏女相愛。一天,有個叫犖(luò)的養馬人唱了首歌調戲她。公子般知道後,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犖一頓。犖對公子般懷恨在心,便投靠慶父打算伺機報復。

庄公死後,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準備立公子般為國君。正巧這時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弔喪。慶父認為這是奪君位的好機會,就派養馬人犖去把公子般殺了。季友得知這個消息,知道是慶父主使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就逃到陳國去避難。

庄公的妻子哀姜見公子般已死,就慫恿慶父繼位。但慶父考慮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啟都在,自己繼位還不是時候。由於公子申年長,很難控制他,公子啟年僅八歲,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後立公子啟為國君。這就是魯閔公。

兩個合計定當後,就為公子般發喪。慶父還借發訃告為名,出奔往齊國,爭取齊桓公的支持。不到兩年,慶父殺了閔公,準備自己當國君。人們見他殺了兩個國君,太殘暴了,紛紛起來反對。逃到陳國的季友乘機號召魯國人民殺死慶父,慶父嚇得逃往齊國。季友回國後,立公子申為國君,這就是魯僖公。後來,慶父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得自殺。

孔子《春秋》中記載這段歷史時,輕描淡寫地說,庄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慶父到齊國去並不明記其事。後來,闡釋《春秋》的《穀梁傳》在評論這件事時說,慶父明明是出奔到齊國的,卻說是到齊國去的。為什麼這樣記載呢?那是因為事件重大,如實記載會傷臣子之心,所以隱瞞起來不說。孔子沒有將這段歷史寫進《春秋》,人們說他是「諱莫如深」。

《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楊士勛疏:「深,謂君弒、賊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則為之隱諱。」後指把事情瞞得很緊,不肯走漏一點消息。

史官春秋筆法

《春秋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這裡,作者借魯庄公的家內醜事,點出一個「諱莫」的前塵典故。「莫」字本義在春秋前為「暮」,表示日落後的時間。或為膜、幕、瘼、謨等含義,並沒有不能說、不可說等等的否定含義。歷史不能說的隱諱太多,為何不說諱趙如深、諱楚如深、諱弗如深、諱慶如深之類的字眼呢?因為,這裡先存在一個諱談周攜王莫國之事的前塵典故。周攜王與弒父殺弟、滅亡周室的廢太子姬宜臼之間,周攜王顯然有充分的王位繼承權,但卻被諸侯們廢掉了,周室也從此王權削落,這是姬姓諸侯之間諱不可言的隱秘醜事。

正統史書《春秋》《史記》皆無周攜王的歷史記載,但西晉初年出土的魏國史書整理成《竹書紀年》卻有周攜王及周二王並立的歷史記載,近年出土文物戰國楚簡《系年》也有周攜王的歷史記載(詳情請參閱「史籍記載」)。這說明,東周初年二王並立的歷史真相被人為地、克意地掩蓋。儘管如此,歷史真相也會偶然地漏出一鱗半爪,體現這個王朝的真實存在。

《春秋》有「鄭伯克段於鄢」的著名篇章,原文應該是「鄚伯克段於鄢」。後人將鄚伯之事錯誤移植到鄭伯身上了。鄭國是公爵國,應該稱鄭公,不能隨意降稱鄭伯。鄢姓的郡望在河北范陽郡、山西太原郡,古代那裡生活著大量的鄢姓人群。而河北范陽、山西太原則正是春秋時期周攜王姬望的鄚國勢力範圍。

《戰國策·趙策二·武靈王平晝間居》:(趙武靈王說)「......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而無騎射之備。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其參胡、樓煩、秦、韓之邊。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這裡說到的地理位置——中山國東南部、趙國東部、齊國北部(黃)河、薄洛之水的「水居之民」,正是戰國時期莫國所在。但趙王說到「水居之民」時,居然是「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什麼語氣?一代英雄趙武靈王,居然用「求」的語氣。這些「水居之民」的地位為什麼這麼高?為什麼不直接點明其國家名字、君主姓名?稱「水居之民」而不稱其君主名字,這裡顯然存在一種隱諱,其勢力主人之名不能在君臣言論中公開談及。

而《史記》則省略了《戰國策》中趙武靈王「求」水居之民守河的話,改為「夾水居之民」,話語中也揭示了趙國邊界未到兩河地區,這就是莫國所在。《史記·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並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改「求水居之民」為「夾水居之民」,語言更隱秘了。

影射周攜王與周平王

周攜王:姓姬,本名姬望,尊號攜王、周攜王、惠王、周攜惠王。姬望的父親是周宣王姬靜,母親是姜後。周幽王繼位,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望東遷鉅鹿(古鉅鹿所指範圍極大,約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部),初封莫國(今河北省任丘縣周邊地區,都鄚陽城或望都縣,鄚陽城即古顓頊城)。幽王寵愛褒姒,廢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一說名伯盤)為太子。廢太子姬宜臼走西申,託庇於外祖父申侯。幽王欲成就太子伯服,出兵包圍申國,強令交出廢太子。申人不肯交出廢太子,周幽王便與申國交戰。申侯聯合繒國、犬戎偷襲周幽王大軍,幽王及太子伯服敗死,鄭桓公為護幽王亦力戰死,周室滅亡。犬戎大軍焚燒、搶掠周朝京城鎬京,殺貴族卿士大夫無數,虜王后褒姒北去。

周幽王被殺後,由於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廢,其交通敵國犬戎、弒父殺弟、滅亡西周王朝的惡行,已經喪失繼承王位資格,故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幾家諸侯共同擁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為新的周王。約以今河北省望都縣(漢亦稱望都縣)或任丘縣(漢稱鄚縣)鄚陽城為王都,其京畿地區包括戰國時期的莫、易二地(約含今易縣、定興縣、容城縣、安新縣、雄縣、任丘市、保定市、清苑縣、望都縣、高陽縣。高陽縣,漢稱廣望縣,並置廣望侯),以辛未年(公元前770年)為周攜王元年。設立百官,建造宮殿,修築城牆,發行莫字空首布貨幣,同時發布文書,詔告天下。

初,晉國並未擁護弒父殺弟的周平王。周攜王治政二十一年,東土無戰事,各族和平發展,其日益強大的國力卻威脅到晉國向東北方向的拓疆發展。公元前750年(即周攜王二十一年),晉文侯為排除拓疆障礙,趁周攜王姬望巡視北地虢族時,以姬望無權繼承幽王大統之名襲殺之,進而派兵攻打莫國都城,鄚陽城由此毀於戰火。

襲殺周攜王,迎立周平王,確立天子正統,晉文侯由此獲得擁立周平王的投名狀,「晉人焉始啟於京師」。周平王得知晉文侯襲殺周攜王,歡喜不已,立刻揮筆寫下《文侯之命》表彰晉文侯功績。周平王在冊命的結尾處肉麻的寫道:「族父義和啊!您能夠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繼承和發揚文王和武王的美德。您很偉大,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您保衛了我。像您這樣的前輩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讚美!」(《尚書·周書·文侯之命》)[2]

周攜王死後,其勢力分解為多個國家,現知名字的就有近十個國家。但周平王極力掩蓋歷史真相,正統史書不記周攜王史事,世人對周攜王莫國之事諱「莫」如深。「諱莫如深」這個成語就與周攜王的莫國有關。且莫字字義也從周攜王的莫國開始發生了轉變。歷史資料的缺失,導致今人對西周末年從鉅鹿到渤海灣一帶地區勢力全部空白。

周平王結交外敵犬戎、弒父殺弟、滅亡周室的罪行,治政期間為保王位向秦、鄭、晉等國送出大量周土,以致周朝國力、疆域大失,是典型的賣國求榮君主。晉文侯殺周攜王之事極其重大,周人史官絕口不提;向來重視史事記述的魯國史官也絕口不提;講究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孔子,作《春秋》也絕口不提。顯然,周平王對這醜事或曾下過封口令,銷毀一切歷史證據。又或者,表面講究仁義道德的中原華夏各國自感理虧,自動封口。只有僻處南蠻的荊楚史官,後期三家分晉而崛起的魏國史官,才分別在楚簡《系年》及魏史《竹書紀年》中提及。

文化影響:

史書里,對於無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國之事,當時的諸侯們就儘力不提莫國之名。比如說,趙武靈王想攻佔中山國,而莫國就在中山國南部,佔據著兩條河道及大片土地。趙武靈王提到其國境東北面莫國之地時(黃河至津水),既不說是中山國土,也不說是燕國國土,更不提是莫國國土,只以「夾水居之民」稱之。但這個國家叫什麼名字?主人是誰?竟然都不敢在君臣言論之中提及。

周攜王雖亡,但其國土(指周攜王的京畿之地)還是歸屬周天子。周雖弱,但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只要七國中任何一國還沒取得統一天下的實力,誰也不會提前滅掉周王室,否則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滅之而有名。所以,這片土地或者還叫莫國,又或者叫周天子的飛地。趙滅中山國後,索性就將莫國故土——莫、易二地平白送給燕國管理,因燕國也是姬姓侯國,有一定的繼承權。

因為東周各國對莫國周攜王之事避諱而不談,因而就有「諱莫如深」的說法。後來《春秋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記載:"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從此,「諱莫如深」就被解釋為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真相隱瞞得很深。

「莫」字本義,原是指日落後的時間。《說文解字》說:莫,日且冥也。所以「莫」,又通「暮」。莫字,本來沒有「不、非、無、沒有」等等的否定含義。查遍各書,莫字有多種解釋或含義,但在東周周攜王之前都沒有「不、非、無、沒有」等等的否定含義。需要用否定語義文字時,莫國周攜王之前都用否、非、無之類的字。自從周攜王莫國之事後,諸侯各國諱「莫」如深、閉口不談,莫字從此就有了否定的語義。

每天一則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國語言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