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建築師王碩和他零下30度的房子

建築師王碩和他零下30度的房子


▲森之舞台,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照片▲





 設計有聊 08期 


王碩和他零

下30度的房子





零下30度的吉林市松花湖景區,


白茫茫的大青山頂上,


坐落著一座奇幻的觀景台,


讓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它得名「森之舞台」,


是建築師王碩2017年的作品。


這座「全中國最高冷的建築」,


備受全國各地滑雪者們的喜愛。





▲森之舞台,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照片▲



今天我們跟建築師王碩一起,


聊聊這座建築「內外」的故事。


方案概念從何而來?

建造中經歷多少困難?


設計師最終實現了初心嗎?





▲森之舞台,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照片▲






好的空間本身就是好的內容

。」




設計食堂:「森之舞台」設計的初心。


 


王碩:

說到這個設計的初心,我覺得可能有兩點。


 


第一是,我自己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去過很多景色很好的地方,其實你人整個暴露在一個大自然裡面的時候,四周到處都是可看的美景,這時你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一個焦點,那麼於是你就感覺無所適從。




而如果人和自然之間能有一個媒介,把你和自然懸置開,比如像透過一個取景框,看到自然的萬千變化、季節的變化、天氣的變化、一天之中陽光的細膩變化,還有湖面的霧氣蒸騰,運氣好還可能會遇到霧凇啊……所以初衷就希望能有這種機會在一個絕佳的位置(perfect location) 去做一個充滿張力的房子,讓它成為人和抽象的大自然之間的這麼一個,有啟發性的媒介。






森之舞台,圖/雪友




第二是,通常情況,我們到這種風景很美的地方比如說山頂上,最多有一個小的觀景台你可以站一下,或者比如雪場的山頂,一般有一個喝熱茶咖啡的休息設施。但是沒有一個更靈活的空間,讓更有想像力的人文活動有地方開展。


 


有一句話我很認同:「好的空間本身就是好的內容」,所以我希望建立這麼樣一個空間,這裡面還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你可以在這裡面做一個只有一件藝術品的藝術展覽,你可以在這裡邊搞一個環保主題工作坊,可以在這裡面辦一些自然教育的夏令營,帶著小朋友們在山頂採集各種奇花異草,各種昆蟲製作標本;你還可以想像一下,清晨起來到山頂面對著絕美的湖景練瑜伽(松花湖的宣傳片還真拍了在這裡清晨練瑜伽的視頻)。


 


我由衷的希望這個建築能夠真正被人用起來,進一步激發人們和周邊的山林湖景發生關係。藉由很好的環境,產生更多更好的人文內容。





森之舞台,圖/雪友






設計食堂:還有哪些有趣的體會?


 


王碩:

一般建築師設計一個房子總是對著它的那個最終狀態,而其實在森之舞台建造的過程中,我就開始去體驗這個房子,建成後也去了很多次,每次去都體會到完全不一樣的情景。而從山頂的索道站下來,一直接近直至到達再在走進,這個過程的體驗是很有意思的:你或許從林間小路走來,它在樹林後隱約的顯現;又或者你從雪道滑過來,在雪道的白色地平線上,它緩緩地升起。




這樣一種由遠及近,逐漸地能夠更豐富地來體驗這個房子的這種感受。到了觸手可及的距離,你可以看到清水混凝土上的木紋,你可以看到燒杉板上的皸裂的紋理。然後你進到裡面,還有一個空間序列的展開,繼續讓你感受這種豐富的空間變化,光線變化,景觀的變化……






森之舞台,平面圖




說起來比較有趣的一點,平台層的形狀來自於一塊小三角板。對於這個項目來說,如何得到最佳的取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來我正在總平面圖上測量這個視野範圍的角度,三角板就這麼放在桌子上。後來覺得,就這樣也不錯啊。





森之舞台,立面圖




另外,在我們去建造這個在樹林中穿行到達這個建築的木棧道的時候,也特別有意思。圖紙可能就是50%準確的這麼一個示意,在現場你會遇到各種實際的情況,有倒下的樹,還有新生的樹,都對這個穿行的木棧道景象會產生影響,在和不斷變動的自然協調應對的同時,也就建立和加深了我們和自然的關聯,這是非常有趣的。




索道都是早上九點開,晚上天黑前4點半左右索道就停了,所以雪友遊客看景色的時間實在有限。但是因為我們設計這個舞台,所以在建造過程中,可以更早地到這個山頂,甚至可以看到山頂的日出,太陽從松花湖方向的山巒之間出來,非常的美。然後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日落,日落以後坐著雪地摩托從山頂一路狂飆下來,是非常難得的經歷。




森之舞台,棧道,

圖/蘇聖亮




 


設計食堂:最喜歡設計的哪部分?


 


王碩:

可能我本人最喜歡的一點就是,猶如在這周邊的地景中生長出來的這個森之舞台的姿態;還有在你逐漸接近它的過程中,帶來的一種充滿獨特張力的體驗吧。從雪道上過來,就能看到從地平線上慢慢浮起一小片三角形的屋面。


 


它有點像這個地景里的一個巨型瑪尼石堆,使得它的存在會在這裡產生一種超乎尋常的張力。我覺得從基本的幾何出發,並與自然接觸、對話,能最終達到一種不一樣的體量感和空間的體驗感,這是讓我非常喜歡的。





森之舞台,圖/雪友






「我希望能更多地參與到


建築的後使用狀態研究中來。」


 


設計食堂:整個過程有什麼遺憾?


 


王碩:

建造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基地實際上是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所以不同材料的運輸都成為制約因素 :下部是鋼筋混凝土基座,上部是鋼結構及木質外圍護結構。




商業混凝土車無法上山,所以只能在山上現場攪拌。鋼結構構件的尺寸,受到六驅車的限制,最長的構件的不能超過六米。另外還有大尺寸弧面玻璃的運輸,都是難題。好在整個項目的建造過程中,我們全程都有駐場的建築師,加上施工方的全力配合,這些建造上的難點,都得到了妥善及時的解決。


 


其實去年這個建築是沒有徹底完工的,因為已經進入了滑雪季,所以施工必須暫停了。很多細節都沒有達到最終的完成度,所以今年夏天又繼續完成了一些工作,並進行了一些整改。到今年的雪季之前,剩下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要說不滿意的也就是幾塊玻璃的轉角處理有些小遺憾,除此之外在物理層面上都充分地實現了設計的意圖。


 


作為一個以研究為驅動力的事務所,另一種遺憾是,我希望能更多地參與到建築的「後使用狀態研究( Post-occupancy Study )」中來,比如在基座的底層,我們設計了一個服務於來訪雪友的小零售空間,這個空間怎麼能更好地結合旁邊的休息階梯座位利用起來。平台層更是有170平米,在過去的一年中進行了不少的活動,那麼不僅作為建築師,也作為對空間使用能起到積極引導作用的空間激活者,我們希望讓空間通過被使用,能夠進一步的發展。





森之舞台,圖/雪友




 


設計食堂:再來一次的話,會做其它嘗試么?


 


王碩:

如果再有一次機會的話,我可能不會做成三角形的(這次是因為一塊三角板),但它一定還是會是從某種基本的幾何形出發,然後通過與周邊自然的對話,以及人為的空間營造帶來的變形,使這個構築物最終在這個非常獨特的位置,呈現出特定的某種非歐幾里得幾何姿態,並且它能夠帶給人非常豐富的空間體驗。





森之舞台,夏季,圖/參觀者






「應該把我們

當做信息和知識的傳遞者,


以及獨特體驗的塑造者。」


 


設計食堂:你欣賞的建築師。




王碩

:我一般不搞個人崇拜,說說我喜歡的作品吧。就這種地景裡面的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來說,我很喜歡Peter Zumthor的Saint Benedict Chapel,我覺它其實從一種基本的天然幾何(對稱的樹葉)出發,衍生出來豐富細膩的變化。




包括它的木結構上的清晰構建,然後上面的一圈兒天窗,帶給裡面人這種豐富的光線體驗。還有材料上這個木板瓦,和周邊的山谷和樹林之間有一種對話。再退一步來看,這個垂直向的教堂和整個周邊山谷縱向延伸的空間關係,我非常喜歡這個建築。





聖本篤教堂

圖/網路




還有一個,Alvaro Siza 做的 Leca游泳池。這個游泳池作為一個很現代的嵌入物嵌合在海灘和礁石之間,它和周邊原始的自然環境有一種對比,但又自然結合。既是截然不同的,又融合得天衣無縫,就像從自然中長出的人造物一樣。




它用非常基本的建築元素,但是通過簡單的變換處理,營造出了一個樸素的又讓人覺得非常耐人尋味的,並且超越了日常世俗的這種空間體驗。我非常欣賞這種建築與地景的關係。





Leca游泳池

圖/網路






設計食堂:談談你的建築觀?




王碩:

我曾經用諾蘭的蝙蝠俠電影《

暗黑騎士

》(The Dark Knight)中的小丑(Joker)來比喻過自己。我希望自己是能夠克服建築師所賴以生存的一些條條框框的建築師。




我更希望設計從根本上是來源於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源於鮮活的現實,甚至是來源於街頭的生活體驗。我們不能夠把我們做的東西看作是固化的物體,而應該把我們自己,設計師,當做是一種信息的、知識的有效傳遞者,以及獨特體驗的塑造者。





《暗黑騎士》劇照

圖/網路






我不認為有全世界通行的建築師定義




設計食堂:青年設計師在這個時代面臨什麼挑戰?




王碩:

青年設計師面臨著中國青年人的大遷徙,這個情況也不是中國的特例,美國的青年也在60年代反文化運動中,藉由對體制的批判,在各個城市區域之間大量遷移。現在在矽谷看到的這些當年的嬉皮士,沒有一個是矽谷人。北京也一樣,三代北京人估計都在五環以外了。


 


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權利追求更大更好的房子,我覺得不用試圖去彌合年輕人的追求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我覺得中國人的建築問題,本質上並不是審美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我們負擔得起的生活方式。美國中產階級在四五十年代找到了他們的理想,成功實現了美國夢:一個Suburbia的小房子,有前院後院,兩三百平。他們的經濟實力正好可以負擔,他的生活就可以在裡面按照他們需要的方式展開。但是中國現狀很不一樣。


 


我不認為有全世界通行的建築師定義,倒覺得建築師試圖去解決和挑戰問題的方法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作為中國的設計師,我們不能單純的認為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創造簡單維度上很「美」的設計,還是要回到它是否真的有效。如果建築師認為自己就是蓋房子的,建築師只需關注純粹的建造:那麼光線、材料、工藝、甚至種種分析都是為了物理空間而服務,建築就只是關於設計的協議。





新青年公社 designed by META-PROJECT




 


設計食堂:影響你設計的音樂、電影、藝術?


 


王碩:

 我喜歡聽一些後搖的音樂。比如說Tortoise,God is an astronaut,日本的mono,還有一個The Evpatoria Report(Evpatoria是烏克蘭一個天文台的名稱)我覺得他們的音樂能夠帶給我的就是一種非常有內在結構性的,並且具有非常豐富的空間體驗的這種音樂感受。我在設計的時候會聽他們的音樂,我覺得能夠幫助人建立具象的日常體驗,和你的情緒體驗的這樣一種抽象的敘事感之間的一種關聯。所以我會說某些後搖音樂對我來說也是一些有啟發性的,充滿靈性的,我和這個世界之間的媒介。




電影最近看的比較多的是《黑鏡》系列吧,很多的科幻小說/電影,其實就是,對未來的一些預演。我覺得這種把未來帶入到現實預演的感覺,是可以給我們庸常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多的啟發的。比如說道連接人的主體和抽象自然之間的屏幕,我就會想起電影「降臨(Arrival)」裡面人類和外星人「七肢桶」之間的那塊屏幕,這塊屏幕讓人能聚焦在與「對方」的交流中。




當代藝術里,我非常迷戀一些地景藝術(earthworks)代表的藝術家,比如說Robert Smithson ,還有Walter De Maria,還Michael Heizer。以及做光的,我們這兩年大家都耳熟能詳的,James Turrell。




這些地景藝術家有時候是從一個很巨大尺度的大方向入手,但是逐漸地進入到細節,進入到一些非常非常細微的這種體驗,(具體來說得有空花上個把小時展開可以好好聊一聊),比如我非常喜歡的一件作品 - Spiral Jetty。這個項目在形式背後其實有很多,物理造型以外的很多精微的這種計算和預言,但是要把它放在很長的一個時間和空間尺度展開的去體驗。





James Turrell 的Skyspace

圖/網路


 


還有 James Turrell 的Skyspace系列,那麼薄薄的沒有厚度的一片天空。後來在北京的 Temple Hotel 也做了一個。真正在現場,你會體會到那種人和一片天空之間,就通過這麼一個沒有邊界的這麼一個方框,形成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媒介。而這些經歷,都會或多或少體現在設計的某些考慮中,比如森之舞台屋頂的圓洞天窗。





森之舞台

圖/蘇聖亮




感謝建築師王碩接受AssBook設計食堂的專訪。



 


項目:森之舞台


地點:吉林


日期:2016.3-2016.11


客戶:萬科松花湖度假區


功能:觀景台


面積:277㎡


狀態:竣工


設計團隊:王碩,張婧,曹世彪,姜碩,楊尚智


結構諮詢:劉笠川,趙東卓


照明諮詢:韓曉偉


攝影:蘇聖亮






▼點擊下方▼


進入「META-PROJECT」微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ssBook設計食堂 的精彩文章:

TAG:AssBook設計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