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荒誕背後的精彩——屯堡花燈戲

荒誕背後的精彩——屯堡花燈戲

「化石村莊」——屯堡

要問戲曲發展到頂峰的時期,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元代了。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和白樸元曲四大家的曲子也是傳唱千年不衰,可惜年代久遠,也無緣親眼目睹了,想來也甚是可惜?沒關係,現在,有個 「化石」村莊,等待著我們踏足。

屯堡里的大明遺風

而這裡依舊是六百年前模樣。走進來,你會覺得,六百年前的大明軍魂仍然存在,石頭古堡,經歷時光的洗禮依舊留存,這裡,就是屯堡。如果你想看看大明遺風、江淮古韻,各地鄉土氣息,以及諸多傳統風俗,生活習慣,那麼,屯堡,就是你的不二選擇。

《安順府志 -- 風俗志》載:"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

屯:古代軍隊駐防地。

堡:移民的居住地。

府志里說明了屯堡的來由:「屯堡人」原是明朝軍士,奉命南征,戰事結束後,軍士也就隨之在此駐紮以備戰,軍士家人也隨著他們來到了此地。不曾想,這一駐紮,就是六百年。

他們一方面執著地保留了先民的風俗習慣,文化內涵,一方面又由於在黔地長期的耕讀,逐漸創造了自己的獨特地域文化。現在,他們依舊在不斷繼承,獨立發展。擁有著自己的語言體系,至今仍未被周圍方言通化,據說他們現在說的話就是明朝的官話。

這裡的婦女的裝束依舊保持著明清江南漢民族的服飾風格,屯堡信仰也和中國的信仰一脈相承,花燈戲曲唱出了祖先記憶里的江南小曲的韻味,這都是傳承與保留。而地戲則演出了勇悍的軍伍風格,石頭營造的防禦性民用建築則是自己特有的文化,這是不斷發展。

花燈戲的由來

《安平縣誌。風俗志》載:「元霄遍張鼓樂,燈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龍燈、獅子燈、花燈、地戲之樂」。

可見跳花燈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時候的軍民由於家眷的到來,帶來的各地的風俗習慣,而軍旅生活枯燥無味,日子想要過得去,總得有點「樂子」,於是「花燈戲」就出現了。由於是軍伍,又是耕戰,所以這些五大三粗的軍人兼農民只能搞些「俗事」了。而什麼俗事讓人津津樂道?自然就是各種歡喜冤家愛恨情仇了,所以當歡喜冤家走進了這個沉悶的村子,那麼,它必定會大放光彩。

俗氣卻有趣的「花燈戲」

看似「荒誕滑稽」卻能讓人樂觀向上的花燈戲到底有什麼魅力?它又是怎麼出演的?

花燈戲表演形式

在屯堡的元宵期間,都流行著「跳花燈」的習俗。在跳花燈的時候,儀仗隊人均手執竹竿,挑著燈籠,出現在觀眾眼中。背後跟隨著一群樂隊和演員。

走進會場那段路,會逐漸增多跟隨的觀眾,鑼鼓聲中歡聲不斷。如果有燈班的話會更加熱鬧,成群的演員樂隊以及儀仗隊聲勢浩大,有的是花燈歌舞,有的是花燈戲曲。表演會場多是長壩院落,歌舞是熱場,戲曲才是高潮。

戲曲都是一些以家庭生活,男歡女愛為主題的小戲,演出的是生活的小曲折,並沒有桃花扇,長生殿這些名曲的深遠,也沒有西廂記的才子佳人般氣質與才華並存,更沒有牡丹亭的浪漫氣息。它只有鄉土氣息,一些小吵小鬧的生活趣事。

表演篇

劇場里男女各手執畫扇,邊舞邊唱,舞步輕快,曲調婉轉,對白詼諧,伴奏的樂器有二胡,馬鑼,大鑼,月琴,三弦,鑼鼓等。.

對話都是偏於白話文,瑣事被搬到舞台上,也是別有一番觀感。

令人費解的大反串

戲裡的人物雖然分男女,然而在以前卻清一色由男人扮演,而且光妝容就能讓人捧腹大笑了:五大三粗的大男人,裝飾的耳環用的是小紅椒隨意吊在耳邊,粉脂厚抹,掐著嗓子說女聲,蓮步輕移,惺惺作態,光是扮相已經足夠讓人忍俊不禁了。更別說時不時還來一兩句搞笑的台詞,更讓人笑的前仰後翻。

為什麼不找女演員?其實這裡面還有歷史背景的。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卷三:「歲時雜 記:立春鞭牛訖,庶民雜沓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又相攘奪,以至傷毀身體者,歲歲有之。得牛角者,其家宜蠶,亦治病。故里諺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燈。』」

這裡講的是勸女人不要去危險的場所,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在人員擁擠的情況下,很容易摩肩擦背,為了避免苟且之事,也就禁止了女人看戲了。

如果歷史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滾輪,那麼屯堡就是在滾輪的輪軸了,雖然還是在前進,但是卻能相對保持,這也是屯堡這麼多年堅守的體現吧,它表現了一個對待傳統應有的耐心,至今的屯堡,好像依舊是六百年前的屯堡,它保持著自己的純樸,忠於自己的祖先,至今,它還在閃耀著光芒,我想,這就是屯堡的閃光點吧。

編輯:天下風流我一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行漫遊網 的精彩文章:

別緻苗侗人文,特色民族風情

TAG:快行漫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