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人生
今天聽到一則故事。
一名記者去印度採訪特蕾莎修女,他在馬路上找到了她,正看到她扶起一個瀕臨死亡的孩子,這個孩子滿身膿瘡,她正在從孩子的傷處把一條條的蛆清理出來。記者問她,你怎麼會這樣的呢,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幹。特蕾莎修女回答他,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幹。
我又看到了一本書裡面這樣說的。特蕾莎修女臨終之前,有人問她,「為什麼你選擇了放棄家人、金錢和安逸,去生活在貧困絕望的人中間?」她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想要一個艱辛努力的人生。」
我相信特蕾莎的人生無法複製!
我們的人生呢?
如果我們能夠一起回憶同學聚會,就一定會想到那些聚會中的話題:你在哪個單位工作?這背後思考的是各自工作成就以及是否存在可以利用的同學資源。
這個話題並不新鮮。當我遇到小學生,討論的話題是最近的測驗情況如何,上一學期有沒有拿到三好學生等等;到了中學無非改成最近上了什麼補習班,自己任課老師是如何把知識點合理分配到學校和校外輔導班的,中考的備考情況;到了高中唯一的議題是,未來是出國上大學還是在國內上大學,高考的政策分析等等。我記得我工作之後第一個春節前,跟同學比年終獎呢?非常清楚的記憶是,他拿了4000多元,我拿了3000多元,並且一起嫉妒著同業的另外一個單位的年終獎的金額,他們發了6000多。
我記得李開複寫了一本書《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可以說喚醒了很多夢寐以求想要做李開復第二的人,作為當年的打工皇帝,拿著打工的人可能拿得到的最高的薪酬,開啟了職業經理人也有尊嚴的意識,讓我們這些職場的小菜鳥們找到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雖然他的形象轟然倒塌了,但是那也僅僅是因為他的國外學歷問題,很多孩子都是拿著真實學歷的,他們也可以做到的。
只是有些事我們從來沒有拿出來分享。
當我們20周年聚會的時候,我們沒有分享的是,我們在生命中不斷前行的困苦;我們很想要大哭一場,但是大哭一場以後,我們沒有說出來的是,明天依然還是要繼續;我們總是在人生的旅途之中,不斷去尋找下一個車站,到達下一個車站,我們沒有說出來的是,當我們在每一個車站短暫停留的時候,我們曾經思考但仍然茫然的人生意義。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我們出生的時候是原創,為什麼到死的時候都成了複製品?」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沒有思考的、淺薄的、安逸的、放縱的、得過且過的、把自己復刻在故事中生活。
好像我們行過相同軌跡的人生,就像我們路過的每一個站台。
我們真的有不一樣的地方,那種不一樣不在我們眼目所見之處,恰恰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可能會在這個時代隨波逐流,但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我們可以在一個站台錯過一班火車,坐在那裡靜靜地思考一下。我為什麼這樣努力?我為什麼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我為什麼這麼賣力?
其實,我們並不苦惱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的真正苦惱是我們面對的人生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在這個相同的人生中內心的空虛感是很難彌補的,我們明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只能負重前行。
一項西方關於針對退休居民的調查。題目是:「你是否有遺憾?」
答案是:首先,他們情願自己曾經花更多時間去愛別人。
第二,他們情願自己曾經更多一些冒險精神。
第三,他們情願自己曾經做過一些他們離世後還會存在的善舉。
其實,這裡面的一個Key是視角的不同,超越利己主義會讓你看起來不太一樣。
仔細想想,我們已經在慢慢經歷這樣的歷程,我是我們從來沒有好好去總結。付出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小時候我們很習慣於索取,或者說被給予。
直到我們長大了,我們才會慢慢去給予,甚至享受給予。特別是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當我們帶著禮物回家,孩子打開禮物的時候,那臉上的光芒,真的會融化掉你的心。同樣的我周圍的朋友,當他幫過的人,衝破了人生的屏障,過上了平安而有意義的生活的時候,真的會給內心帶來疊加的喜樂。當我們發現周圍的人,對你的給予感謝的時候,我們發現了「給予比得到更加快樂」。
一位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活著是件美好的事,不在於風景多美多壯觀,而是在於遇見了誰,被溫暖了一下,然後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去溫暖別人!」
這樣的人生也許是比較辛勞的,也許會讓別人誤解,但這樣的人生重新定義了人生的意義,這樣的人生真的讓你的人生與眾不同!
註:非常感謝老友提供的一套在英國拍攝的圖片,當他聽說我要用的時候,欣然給了我,還補了一句感謝,「施比受更為有福」!
願老友在英國平安喜樂!


TAG:火星上才有黑天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