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偷"回一東西,拯救了多少中國人!

他"偷"回一東西,拯救了多少中國人!

原標題:他"偷"回一東西,拯救了多少中國人!


全球通史



文章來源:收藏馬未都(ID:gxtv-scmwd


幸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在凜冽的寒風中,在街邊吃著熱乎乎的烤地瓜!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冬天最適合吃烤地瓜,那叫一個香噴噴!


地瓜不僅好吃,還很健康,關於紅薯的作用,不用多說,那是好處多多!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明確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



但對於過去的人來說,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充饑!


今天的人已不再以此為主要食物來源,但提到地瓜相信無人不知。


然而你知道地瓜其實是舶來品嗎?


▽▽▽


地瓜,又稱番薯,種類有紅薯、甘薯、白薯等。


我們知道在過去,海外之地稱為「番」,很多從國外引進的物種都被冠以「番」字,如番茄。


而地瓜之所以稱為番薯,也是因為是海外引進。



那麼這玩意兒又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


這就要說到明代的「甘薯之父」陳振龍。


陳振龍,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後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



在明萬曆年間,為了討生活,他決定趁開放海禁的機會跑海船,搞跨國貿易,所以他隨眾商人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


也就是在這裡,他接觸到了西班牙人種植的甘薯, 此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


他認識到甘薯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若把朱薯引種鄉土,將是一件造福萬民的大好事。



可甘薯被當地統治者視為珍品,嚴禁外傳,違者要受到刑罰。


於是,陳振龍留心學習番薯栽培技術,悉心向當地百姓求教,等待時機。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不顧當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準帶朱薯出境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另有「編入藤籃」「封裝於竹筒中」等說法),藏匿於船中。



經日夜航行,終於將薯種帶回故鄉,之後立刻著手在自家住宅附近試種。

這一年大旱,五穀欠收,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大傷腦筋。



陳振龍讓兒子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懇切請求金學曾「乞廣生民計,通飭各屬效文栽種,以裕民食」


金學曾採納建議,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


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影視劇中的金學曾


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其味甘甜,又稱甘薯。


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經傳遍閩、贛、雲、貴、川、冀等地。


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詔書:「推栽番薯,以為救荒之備」


從此,中國大地番薯成為人民的主糧作物之一。


清道光年間,福州人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紀念這一成功的引進。



陳振龍從「外番」引進「番薯」,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的後代子孫克承世業,一直致力於將番薯引種、推廣到全國各地,功績卓著。



▲陳振龍紀念亭


也正是因為番薯的傳播,在大荒之年的日子,因災年而餓死的人數大大減少。


換句話說,番薯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當時西漢人口已達六千萬,然而直到明末人口還只有一億人,可是到了乾隆就猛增到兩億,清末就是四萬萬同胞了。


紅薯及其他高產作物的作用不可低估。



▲《蘇東坡》劇照


紅薯是高產的,於是紅薯在古裝影視劇里的穿幫鏡頭也是相當的高產。

如果你了解了番薯的引進緣由,相信你也能看出在2012版《蘇東坡》中的穿幫——「亂竄」的紅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通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古往今來唯一成仙的帝王,一沒吃藥,二沒練功,「跨鳳」這些讓人耳熱臉紅的故事都跟他有關
這個家族輔佐皇子登上帝位後, 因這樣東西被滿門抄斬。

TAG:全球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