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說話方式,暴露了你的教養
文/溫書先生
ID/hjt099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里,體現著一個人的學識、內涵和教養。懂得如何好好說話的人,會時時刻刻讓身邊的人如沐春風。
你的教養,實際上就藏在你的說話方式里。
01
前幾天,和同事約著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告訴了我這麼一個故事:
最近不是快到過年了嘛,剛好上上個星期公司發了年終獎,他心裡惦記著家人,特意給母親買了一套按摩椅,寄回家去當做新年禮物。
母親問他按摩椅的價格,他素來知道母親的節儉,支支吾吾不願說。
結果母親靠著禮物上沒有撕掉的商品標籤自己查到了價格,打電話過來專程把他罵了一頓。其中有句話說得特別傷人:
「從小到大花錢都大手大腳,我看你再這樣下去一輩子都存不下來一毛錢!」
同事一直積蓄著的憤怒找到了爆發點,頂了幾句嘴,結果母子倆就在電話里吵了起來。
他覺得分外委屈,明明自己是好意,怎麼到了母親口中就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不知節制了呢?
但母子之間始終沒有隔夜的仇。像以往一樣周末回家,拿起母親的手機翻找東西的時候,他意外中看到了母親在朋友圈發布的一條新狀態。
那條朋友圈的配圖正是他所寄去的禮物照片,配字上寫著:
「兒子專程送的新年禮物,過年快樂!」
同事往下一翻,果然在屏蔽名單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而下面一順溜的老姐妹們紛紛評論表示羨慕,更有人認出了牌子咂嘴道「這可不便宜」,母親還特意回復說:「有心意就好,無論貴賤。」
同事一時間覺得哭笑不得,他這時候才了解到,原來並不是母親無法領會他的孝心,只是母親領會之後,卻不知道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
就像海明威所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時間學會閉嘴。」
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像同事母親一樣的情況其實常常存在著。有許多人,從來都是只顧著迫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罔顧別人聽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02
都說少說話是教養,會說話是修養,但有時候,越是面對著親近的人,就越是難以做到這一點。
曾經看過一個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有一期主打親情牌,請來了宋丹丹和她的兒子巴圖當嘉賓,本來是忙碌中難得的家庭歡聚,卻被宋丹丹一刻不停的毒舌擾亂了氣氛。
在節目的一開始,宋丹丹擁抱完大華後便對其說:「給我兒子找點活干,他太胖了。」完全罔顧了節目現場的許多人和鏡頭後可能存在著的觀眾。
別的年輕人起來做早餐,其他人都大加稱讚,只有宋丹丹誇完之後非要對兒子說上那麼一句:
「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而當巴圖的腳趾發炎,她好不容易表現出關心時,語氣中卻還是嘲諷的:
「不會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時候就喜歡自己啃腳。」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巴圖的臉窘迫得通紅。
節目後期還有一個小細節,為被母親責罵後尷尬的巴圖打上了「面子早沒了」的標籤。
所有人都能體會到巴圖的尷尬,卻只有身為當事人的宋丹丹看不到,或者是她看到了仍然毫不在意。
節目中,巴圖顯得優柔寡斷,缺乏年輕人的魄力,即使想要和母親親近,卻總是被母親親手推遠。這也是和宋丹丹的說話方式有著很大關聯的。
某種程度上說,好好說話,是高情商的體現,也是一個家庭幸福的根本。
記得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在家裡吵架,起因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一個說「錢怎麼都花完了?是不是又出去打牌了?敗家!」
另一個說「家裡到處都是煙頭,花盆裡的花都快被熏死了。」
一個說「我眼睛瞎了才會嫁給你!」
另一個說「一天到晚烏煙瘴氣,早離婚早好。」
然而,雖然吵吵嚷嚷了許多年,說「離婚」也絕不下於十次,卻從來沒有真正踐行著。其實他們也是愛著對方的,只是永遠學不會好好說話罷了。
很多的家庭其實都是這樣,習慣了面對著最親近的人釋放出自己的本真情緒,永遠都是命令口氣,不懂得溝通,不懂得道歉,更不懂得道謝。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固執己見,卻終於把自己的家庭環境攪得一團糟。
03
說話之傷,都是暗傷,若無人點醒,至死不知。
總有人扯著「刀子嘴豆腐心」為幌子,卻忽視了其實脫口而出的傷害遠遠比眼睛所能看到的要大得多!
吉普林說:「言語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的藥方。」如果想要擁有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需要學會的,就是好好說話。
說話音量的高低並不能代表說話人的底氣,在人際交往的環境中,適當改變自己的語氣,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輕、放緩、放柔,有時候,「忠言逆耳」並不一定是真理。
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踐行。在說話的藝術中,這句話里的道理其實是顛撲不破的。
大可不必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給自己和他人找不快。
以關懷代替質問,以建議代替責難,以暗示代替直言。
學會說「請」,也學會說「謝謝」和「對不起」,關係親近並不是你命令別人的理由。
會說話,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高深藝術。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謹記著一個3秒原則:想說的話放在心底咀嚼三秒再說出口,以免禍從口入。
- END -


TAG:書蟲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