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寨」諾獎上掃地20年,他掃來了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搞笑諾獎,一個科學界最會玩的獎項。
它算得上是「山寨」諾獎,處處透露著與科學背道而馳的「不正經」氣息。
每年獲獎的都是例如「磁懸浮活體青蛙」,「鯰魚擺尾引發地震是假新聞」這樣摸不著頭腦的研究。
然而,這乍一看上去相當胡鬧的盛會竟也是一個卧虎藏龍之地,不乏有一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
演講人背後的銀色「燈柱」。
比如一位年年只穿內褲,身上塗滿金粉或銀粉手拿電筒給演講人打光的人肉燈柱,他不但是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還是3D印表機的發明者。
就連那位年過花甲專門負責在台上掃紙飛機的「掃地大爺」,都是正兒八經地獲得過正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師。
這位「掃地大爺」18歲就成為了曼哈頓計劃中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
在半個世紀以前,他就提出了相干性量子光學理論,一時轟動學界。
自那以後,他就開創了量子光學的新學科,成為「量子光學」之父。
比起這些「生澀難懂」的學術成就,人們更喜歡他在搞笑諾獎頒獎典禮上掃地的故事。
羅伊·格勞伯(Roy J. Glauber)
羅伊·格勞伯從小就是個想像力十足的技術宅,經常動手搗鼓各種小玩意。
他12歲時就自己造了一架比房間還高的反射望遠鏡;14歲時「發明」了分光鏡;16歲就考上了哈佛大學物理系。
珍珠港事件
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陸軍鐵了心要研製出原子彈。
他們便費盡心思地尋找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核科學家,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曼哈頓計劃。
眼看自己的教授和同門師兄都投入到這個與戰爭相關的秘密項目中。
才上大二的格勞伯也滿腔熱血地報名加入。
當時以一般同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是完全不可能通過考試的。
但大一時,格倫伯就出於興趣學完了大量高級理論課程。
所以,在最後的考試中,他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就這樣,年僅18歲的格勞伯便成了曼哈頓計劃中最年輕的一位科學家。
苦戰3年,這個耗資20億的曼哈頓計劃才完滿結束。
之後,格勞伯返回大學校園,進行純粹的學術研究。
三年乏味的生活也使他變得十分厭惡和此次計劃有關的工作與研究。
因此,在他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時,選擇了他陌生的光學領域。
四年後,格勞伯順利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選擇留在母校繼續進行科學研究。
1960年梅曼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可實際應用的紅寶石激光器。
上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了。
它輸出脈衝的總能量不夠煮熟一個雞蛋,但卻能在3毫米的鋼板上鑽出一個小孔。
這奇異的特性讓科學家們前赴後繼地研究激光,研究越深入就越發現激光的性質很難以經典的理論解釋。
格勞伯認為當時的量子化電磁場並不能解釋光的一切性質,而且大量光子的集體行為與普通光子是有很大區別的。
光學實驗
為了更好地發展量子理論,探索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格勞伯開始在幾乎全新的領域開啟了艱辛探索之旅。
終於在1963年,格勞伯有了新的突破,並將研究成果論文陸續發表在《物理評論通信》、《物理評論》等著名雜誌上。
他第一次創造性提出了直接用量子本性解釋光宏觀現象,並提出的「光子的相干性量子理論」。
這一理論不僅解決了大量基礎問題,還開創了一門新的學科——量子光學。
就比如過去,人們分不清一支蠟燭發出的光與CD唱機中採用的激光束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現在,利用格勞伯發現激光具有方向性、單色性和相干性好而亮度極強等特點,就能很好地將它和自然光區分開來。
這也意味著激光將能更好地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為人類造福。
諾貝爾頒獎禮現場
這一下轟動了整個學術界,格勞伯也因此被世人稱為「量子光學」之父。
幾乎所有業界人士都一致地認為這是一項足以捧得諾獎的成就。
當然,格勞伯也不例外。他信心滿滿地等待著諾獎來敲門,甚至還沾沾自喜地構思自己在典禮上的頒獎詞。
每聽到有傳聞說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將授予量子光學相關領域之時,格勞伯滿心歡喜地以為是自己。
可當期望一再落空之後,即便本不為名為利做研究的科學家也開始迷茫和懷疑起來。
果不其然,格勞伯也開始慢慢偏離了自己研究的初衷,糾結起不必要的執著。
他走上了自我懷疑之路,懷疑自己對量子光學的研究成果能否如願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更加致命的是,格勞伯發現自己在純粹研究的時候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時常忍不住詢問助手自己是否老了。
又一年過去了,正當格勞伯得獎的希望再次落空之時,「搞笑諾貝爾獎」邀請他前往參加。
從搞笑諾貝爾獎的英文「Ig Nobel Prize」,這是明顯沖著「山寨」諾貝爾獎(Nobel Prize)來的。
有趣的是,除了名字上的對立,搞笑諾貝爾獎風格上也完全迥異。
就比如,諾獎典禮要求賓客必須正裝出席,還要向瑞典王室致敬,十分莊嚴。
但搞笑諾獎則將致敬的對象則改成了瑞典傳統肉丸子,賓客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會場里更是一片鬧哄哄的。
當格勞伯一踏進它的頒獎典禮時就被一種搞怪的氣氛給震住了,有專門拉大幕的 「人肉窗帘桿」、打光的「人肉燈柱」等等。
幾乎場內每一位科學家都做著與日常行為迥然不同的事情,玩樂起來非常瘋狂。
而他們還有個沒事兒就愛往會場講台上扔紙飛機的傳統,若是趕上台上的人心情好,還要扔回去。
搞笑諾獎放紙飛機的傳統
不一會兒,原本還有所顧慮的格勞伯也像旁人一樣開始大喊大叫,放鬆暢談。
而台上那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荒誕不經的研究更讓他感到奇趣。
當年獲得大獎的兩個研究,一個是發現美軍前線士兵比後方士兵更容易便秘,另一個是法證明了用電擊治療響尾蛇咬傷是無效的。
格勞伯不禁為這些從未聽說過的研究而捧腹大笑,心裡卻在想:怎麼有人會花那麼多時間放在這些荒誕無用的研究上?
正當格勞伯為此陷入了沉思之時,格勞伯的一位朋友開玩笑地叫他去清掃頒獎台。
他先是愣了一下,接著釋懷一笑,默默地拿起了角落的掃把,開始清理起會場來。
2007年搞笑諾獎獲獎感言表演
他一邊掃地,一邊細細品味著剛才令人發笑又發人深省的搞笑研究,也開始為這些年以來自己的自疑和對諾獎的執著感到可笑。
當格勞伯把紙屑倒進垃圾桶的時候,他煥發了新生,感到心底里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在他看來,一個研究是否獲獎已經不再重要了,在好奇心和求知慾前,就算是荒誕的研究也同樣有人認可。
他也深深地愛上了掃地這項工作。自此以後他每年都要出席搞笑諾貝爾獎的活動,還給自己搞了一身專業的掃地大爺裝扮。
有那麼幾次,他甚至等不及散會早早地就站在「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台上。
當其他人一邊頒獎,一邊自娛自樂時,他也不顧形象上去掃地。
就這樣,他也被官方稱為「掃帚保管員」。
轉眼到了2005年,那時的他已經給這個「瞎搞」的頒獎典禮掃了11年地板了。
一天晚上,一通來自瑞典的電話叫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格勞伯,通知他獲得了諾獎。睡眼朦朧的他甚至以為是某個身處國外的「糊塗」朋友在捉弄他。
而此時距離格勞伯發表「相干性量子理論」已有長達42年之久。
領獎中的羅伊·格勞伯
剛好80歲高齡的格勞伯終於站上了這莊嚴的領獎台。儘管來得晚些,這份認可終究沒有跳票。
正如眾人所說「他獲得諾貝爾獎,是學術界許多人都期待已久的事情」。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也給與了他肯定,稱他的研究不僅為新興的量子光學研究奠 定了基礎,更為現代光學展現了新曙光。
因為真諾獎,在這一年的搞笑諾獎頒獎典禮上,格勞伯缺席了。
但是「上心」的主辦方可沒把他忘記,念在老先生多年來對掃地基礎物理工作的貢獻,給他多加了一頁不能再簡陋的PPT以表感謝。
原本大家以為他在獲得真正的諾貝爾獎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在「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禮,更不會掃地了。
然而次年開始,他又一如既往拿起了掃把,榮耀回歸,最大的改變可能就是他偶爾也會客串一下頒獎嘉賓。
更令人感動的是,當有人衝到台上想拿走他手中的掃把,格勞伯卻對他說,要知道我在清掃頒獎會場的時候,其實也在清掃自己的心靈。
一個人在搞笑諾獎頒獎禮上掃了20年的紙飛機,期間還正兒八經地得了正牌諾貝爾獎。
這段經歷無疑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
而比起那些生澀難懂的學術成就,格勞伯外出訪談或是研究時,他更喜歡告訴大家自己每年都會在搞笑諾獎的頒獎典禮上掃地。
因為那裡有非常好玩的研究,科學家們在一起自娛自樂。
羅伊·格勞伯,格拉肖和詹姆斯·穆勒這三位正牌諾貝爾獎獲得者正表演將胸罩套在臉上
科學研究理應不被獎項和名利所左右,即便是科學界的最高獎,也同樣會讓人陷入追逐功利的深淵。
拾起最初踏入科學世界時的那份好奇與純真,才能真正找到無比明朗的去路。
*參考資料
Roy Jay Glauber.Wikipedia
吳丹迪.怎樣吸引年輕人熱愛科學?——哈佛大學名教授羅伊·格勞伯訪問記[J].現代物理知識,1989(01):31-32.
保持好奇心,做你喜歡的事——諾貝爾獎得主格勞伯與上海中學生對話[J].世界中學生文摘,2007(12):62.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他用「不存在的射線」上演了一場科學史上自欺欺人的鬧劇
※社会你鸦哥,鸟贱套路多 vs 世界乱不乱,鹉爷说了算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