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它今年200歲,是科學、情懷和想像的第一個完美混血兒

它今年200歲,是科學、情懷和想像的第一個完美混血兒

2018年的第一個月,全世界最酷的科技圈、文學圈、藝術圈都在敲鑼打鼓地為一個怪物慶祝生日:

英國皇家研究院的頂尖科學家們籌備著沙龍,紐約外百老匯的先鋒藝術家們在排練舞台劇,最大牌的媒體們發出了《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xxx》式的賀電….

誰這麼大面子?

GIF

這位,弗蘭肯斯坦。

或者,加上它的標籤: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的男主,哦不,男二。

話說,200年前第一個寫出科幻的人,是真的酷。

喏,就是這個19歲的少女,瑪麗。對,是19歲。對,是那個瑪麗·雪萊的瑪麗。

從1818年這第一本科幻小說開始,人們不可救藥地,對科幻上了癮。這個200年前誕生的人造怪物不但沒有過氣,反而被每一個時代最前衛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們不斷致敬,前前後後改編近百次。

其中就包括英國國家劇院2011版的舞台劇《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卷福和米福帥到炸的對手戲引無數觀眾競折腰。

弗蘭肯斯坦為何會從工業革命時代一直火到了AI革命的今天?

因為它是科學、情懷和想像的第一個完美混血兒。

瑪麗有一種穿透200年的超絕洞見。這種能力大概是來自於基因:

父親:威廉·古德溫,無政府主義理論奠基者;

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主義奠基者

這兩位時代弄潮兒一同誕下科幻小說的奠基者。

沒毛病。

GIF

17歲時,瑪麗看上了一個頂帥頂有才的小夥子——已婚人士雪萊。1816年的夏天,這對追求自由戀愛的詩性情侶為了躲避國內的輿論攻擊,跑到了日內瓦。恰好,他們碰到了同樣為躲避醜聞而出逃的高富帥——拜倫勛爵。

( 拜倫勛爵 )

巧得很,1816年,印度尼西亞火山大爆發,全世界的天氣都不大正常。在風雨如晦、雷電交加的日子裡,瑪麗,雪萊,拜倫,這些有錢有閑的小年輕們宅在湖邊別墅里。在頭腦風暴的催化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噴薄而出。

( 赫赫有名的「迪奧達里別墅」舊照 )

拜倫發出挑戰——「不如,我們每個人都來寫個鬼故事?」

瑪麗接受挑戰。下筆之際,她雄心勃勃,希望能夠「觸及人類本性里最神秘的極度恐懼」。她下定決心,不辜負自己從「文壇名流」(瑪麗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天賦,寫一個名副其實的鬼故事——一個關於人造生物,關於謀殺,關於人性之惡的故事。

恰好,瑪麗趕上了最新的科學領域的知識潮流。書中的核心情節:化學博士弗蘭肯斯坦將殘破的屍體各部分縫合在一起,通電之後製造出了一個生命。

這種電擊造人的概念,在當時的歐洲是頂時髦的。據說瑪麗6歲的時候,歐洲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常來拜訪她的「名流」父親,小瑪麗對於大人們所討論的在倫敦新門監獄(Newgate)中死刑犯屍體上通電激活的實驗印象深刻。

( 18世紀「電擊復活」漫畫 )

最後,少女瑪麗的落腳點並不是科學能走多遠,而是人性能有多壞(好)。這位少女生活在浪漫主義席捲歐洲的時代,這是一個發掘內心自我,尋找人之為人的根本意義的時代,是康德剛剛喊出「人為自然立法」的時代。

據說,瑪麗9歲的時候,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來拜訪她的「名流」父親,那天晚上,柯勒律治在客廳里背誦起了名垂青史的《古舟子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此時,本已被打發去睡覺的瑪麗一直藏在沙發後面偷聽。十年後,《弗蘭肯斯坦》極具浪漫主義風格的開篇中就可以看到最熾熱的人性詠嘆。

這種對人性深層的關懷一直影響到了今天的科幻作品。

GIF

對於《弗蘭肯斯坦》來說,造人想像架構了「幻」的部分,試驗情節確立了「科」的形式,而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則讓「科」與「幻」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

科技常新,但科幻永恆。正如小說的副標題——「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這是一個自創世以來就糾纏人類的線索:人是否可以扮演上帝;人性的二元對立;造物者和被造物之間黑格爾式的主奴關係….

一個真正的科幻是知情意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有一顆「類科幻」的心。就像康德的墓志銘上所寫:「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200年後的今天,知情意的這種完美組合還有嗎?

有!至少《苗千·和你一起讀科幻》系列課程中就提供一種均衡的營養結構:腦洞想像+科學素養+人文情懷。

苗千是劍橋的物理學博士,是個愛文學的物理學博士,是個愛文學有情懷又善於思考的物理學博士。他通過這一系列課程,試圖告訴我們,如何通過閱讀科幻,成為一個知情意全面發展的人。

所以,在他的課程里,我們會遇見那些有科學素養的文學家:

《三體》構造的宇宙學,《神經漫遊者》與賽博龐克,瑪麗雪萊、儒勒凡爾納和工業技術革命,道格拉斯·亞當斯開出的《銀河系漫遊指南》….

GIF

我們也會遇見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家:

康納爾大學天文學教授卡爾·薩根在《接觸》中描述的外星生命,牛津物理學教授衛·多伊奇在《無窮的開始》中設想的「文明進化」,MIT科學史教授戴維·凱撒關於「嬉皮士如何拯救了物理學」的故事….

從科學和文學兩個端點,我們相向而行,在霸氣想像力的指引下,仰望頭頂的星空,關照內心的人性法則,從科幻中觀望人與社會的衝動、不滿,和超越。

GIF

加入苗千的朋友圈,我們一起了解《時間簡史》中的前衛知識,《三體》中的腦洞想像,《銀翼殺手》中的深沉情懷,《無窮的開始》中的思維訓練,以及一段段風生水起的科學史。

同時還有機會獲得苗博親自從英國寄給你的英文原版書哦~

( 群友們曬出的苗千贈書:《時間簡史》、《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高堡奇人》)

苗千說,科幻,需要一種美感。一個現代人,如果不能感受到科學、文學和想像的美感,只能說太遺憾了。希望在這個專欄里遇到你,說一句,「原來,你也喜歡科幻啊!」

(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

▼點此→下載中讀寫讀感

溫馨提示:

中讀APP已升級至5.4.0版本

請各位用戶及時更新APP

or關注中讀微信號lifeweekerclub

"中讀"現已全面上線,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顧文豪:觀察世界,更觀察他人如何觀察世界
你們那兒管這個叫什麼?

TAG:三聯生活周刊 |